2018年存股策略


在開始2018年的存股策略前
我們必須先看下面這篇文章
升息與降息循環

這兩種循環都有短週期和長週期交叉組成
通常當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例如北韓導彈試射
就會導致黃金上漲和美國公債價格上漲、殖利率下跌
股市也通常會修正避險

但整個長期的走勢
從2016年年底我們就一路追蹤升息循環的趨勢
去年的定存主軸就以金融壽險為主
而今年在金融壽險還是可以持續上漲外
因爲在2017年的8月與9月
台股的一個月有交易人數從過去約120萬人
這兩個月都大增30萬人
實際上很多股票都呈現定存股大主力出貨
散戶大量增加的狀況

因此今年我們要從財務面出發
另外也從明顯沒有散戶增加的個股來出發
通常這種股票必然比較冷門
所以一定要找有信用和能夠創造現金流能力的企業
一般投資人最喜歡定存的股票
必然是高殖利率
但假設你具有一定的債券概念
就會知道今年債券出現風險溢價收窄的狀況

簡單解釋就是
高風險資產的投資報酬率
靠近低風險資產
你可以想像假設銀行把錢借給鴻海的員工
利息只要2%
而假設是借給在路邊攤上班的勞工
利息卻要4%
因為銀行一般會評估
企業的發薪穩定率
但是風險溢價收窄
就表示銀行借給路邊攤上班的勞工
利率降低到只要3%
這就是風險溢價收窄

而這種狀況通常就表示股市的風險也偏高
因此很多投資人認為好的定存股
實際上在很多個別也出現這種狀況
例如中華電信
自2016年Q4營收年增率都呈現衰退
假設以本業獲利來看
更是早在2016年Q2就開始呈現衰退
而考慮到業外投資的部分
也是在2017Q2後也都呈現衰退

而金融股明年的第一天就會遇到
重大的IFRS 9號公報的問題
這與IAS 39不同的地方在於減損方法
IFRS9是會考慮未來的損失
過去許多金融壽險股
會把許多債券放在無活絡項目
無活絡的這個項目代表著這項債券
可能很難交易流動性很低
因此沒辦法評估
你可以想像有一家上市公司
他每天都沒人買賣
因此價格沒辦法像台積電一樣
每天都有價格可以計算
因此就會放在這個項目
但也因為被放在這個項目
不會影響銀行的淨值與資產負債表
所以當銀行要全面把無活絡項目評價
就會看到銀行目前所有帳目的損益狀況
等於透明度更加提高
但也相對容易造成銀行金融資產的波動
因此要考慮到無活絡項目多的壽險公司
受到的影響就會更大

所以在2018的定存主軸就改為財務報表優良的公司

第一點:成長不過快或維持的營收
擁有成長不過快的營收
通常營收成長太快容易導致企業一窩蜂投資與投產
良好的營收成長率應該每年不超過15%
假設超過就要注意產業擴產的狀況

第二點:營業利益率須成長或維持
營業利益率須成長
營業利益率代表的是企業本業的獲利
假設企業本業的獲利都靠業外收益
或者靠轉投資公司
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和損益就容易不穩定
就不適合作為定存股

第三點:營運現金流成長
營運現金流成長
假設企業營業利益率雖然成長
但營運現金流卻沒有流入
表示可能是帳款收回有問題
甚至有的企業是以關係人交易
制作假帳
所以不代表EPS高、股利高就是好公司
像類似台積電為什麼EPS雖然不錯
但配發股利都不到5%
最簡單原因就是它需要大量的擴張設備
但他的投資報酬率和填權息能力都很強

第四點:要能夠填權息
很多投資人都忘記
定存股的原則就是要能夠填權息
假設不能填權息
你買進實際上是還在虧損的
就如同今年七月買進中華電信的人
配息前一天股價是109.5元
但到了今天都還沒有漲到這位置過
表示是賠了股價拿到股息
這就不能算是好的存股

第五點:公司不能現金增資
值得定存的公司通常都已經上市一段時間
不是像新藥股是新公司
需要增資來研發和擴產
而現在銀行借錢十分容易
根本不需要向股東現金增資
現金增資後籌碼容易大亂
就不適合作為定存股
例如像台達電現金增資後
股價近期一路大跌

第六點:公司不能發行可轉債(可轉換公司債)
可轉債是近年公司另一種樣貌的增資
因可轉債本質上過轉換價就能夠轉換成股票
很多公司就悄悄發行可轉換公司債
然後過轉換價轉換成股票賣出
這類公司也不適合定存
因為理由同現金增資
明明就可以跟銀行借錢利息及低
為什麼要發行利息更高的可轉債?

以上六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存股項目
因此在2018年的策略
我們就偏重防守型兼小幅成長的概念股

例如1720的生達我們就以上述六點來看

第一點:成長不過快或維持的營收
從2014到2017年除了2015Q2呈現微幅衰退3.57%外
2017年的營收表現
2017Q1 + 5.93%
2017Q2 + 3.82%
2017Q3+ 14.93%

第二點:營業利益率須成長或維持
2017年的營業利益率表現
2017Q1 + 25.09%
2017Q2 + 28.84%
2017Q3 財報11月15日前才公布

第三點:營運現金流成長

營運現金流大部分需要以累積來看
2017年Q2 +7.5%


第四點:要能夠填權息
從2004到2016年
只有2011年和2014年兩年沒有填權息
2011年主要是因為發生歐債危機
2014年則是因為當時生技股熱炒股價漲幅過大導致無法填權息
這就給我們很多警訊
當股票族群被熱炒往往就可以出脫定存股
否則修正後就會導致沒賺到被炒作的價差也沒賺到股息

第五點:公司不能現金增資
2007年到2017年Q2都不曾現金增資

第六點:公司不能發行可轉債(可轉換公司債)
2009年曾發行一次公司債
但當年是金融海嘯後且公司發行後有償還一筆長期貸款
因此勉強可以接受

另外生達是屬於生技中販賣保健食品
與西藥製造這種穩定生產的產商
可受惠於台灣人口老年化
訊息來源:生達官網http://www.standard.com.tw/
因此2018年選股都應以這種具有基本面
且良好財務體質又具營收成長力
且能穩定填權息的個股為優先的選擇標的
生達也是台灣公司治理100指數的成分股
表示在公司管理上獲得證交所的肯定

而在IFRS 9公告後續效應後
再回過頭檢視金融壽險股是否仍具投資價值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