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投資+線癡台股專欄】挑戰健保費上漲,生技股飆風四起,停滯性通膨時代將來臨?

日期:20200617(三)

歡迎加入免費的Telegram文章推播
Telegram 頻道加入(免費最新文章通知) :https://t.me/coldbloodinvestor

【冷血投資】

最近台面上幾乎所有電子股好像一攤死魚,但生技股活跳跳,之前我跟線癡討論時都在想是發生什麼事情? 今天這個答案幾乎已經呼之欲出。

原來是健保費調漲已經開始露出風聲。
https://udn.com/news/story/6839/4641258

台灣目前連續56天0本土案例,已經67歲的陳時中,五月份民調高達94%,利用這股高民調準備開始健全健保財務,恰好健保費的虧損就是從2017年蔡政府上任以後開始的。



但必須要說,並不見得虧損就與蔡政府的上任有關,健保議題之所以爭議性這麼大是因為他涉及的層面比年金改革更全面,且牽涉了物價與整個社會的薪資結構,很多上班族可能都知道勞健保是雇主與個人都要支付的一筆費用,但我們就以今年2020年適用的勞保以30300這個投保金額來看,健保的雇主負擔就高達1347元,也就是領30300元的勞工,雇主要替他每月支付1347元的健保,而個人負擔426元,所以很多人以為實際上一個月的健保費只有426元是錯誤的,實際上是426+1347 = 1773 ,一個30300大約算3萬薪水的勞工一個月企業+個人就繳了1773元,一年下來繳了21276的健保費。

而如果一個薪資比較高一點的員工,50600的投保級距,個人負擔712企業負擔2250,一個月就要繳2962元,一年要繳35544元的健保費。

正常來說身體會出比較大的狀況通常在50歲以後,也就是出社會25歲來算,我們以35544來算25年,也就是平均薪資在5萬左右,一個人大約繳了888600的健保費後才開始算是支出,目前健保還有1100億的累積提列,也就是還剩下這樣的準備金,但到了明年就會不夠,對照蔡政府上台當年仍有2474億,今年年底預計就會在這四年多燒掉了1374億左右,到了明年就會不足,台灣馬上外要遇到RCEP與ECFA問題,內要遇到勞動基金,也就是勞保與勞退的問題還有健保的問題,且還有未來前瞻基礎建設與風電等電力規劃等問題,全部都在這時候產生了問題,這每一項都是未來的財源要承受龐大的壓力與現在的年輕人要用更多的錢來彌補今天的財務缺口。

這些問題都是動輒影響2200萬健保保戶的幾乎囊括所有台灣人的問題,不過講下去常常變成失焦,變成互相指責,而不是互相想辦法理性的解決,比如蔡政府這幾年的虧損,可以馬上想見有其他政黨的人開始指責,但指責無濟於事,而是應該把這些帳目公開來讓醫界和財務專業的人去計算,要如何在合理的方式下把財務漏洞解決,像當年馬政府採用了一個二代健保稅直接課股民,導致當年企業被課徵的稅驚人

1.首先企業的利潤先被課徵了營利事業所得稅
2.再來又被課徵未分配盈餘稅
3.然後配發股息到了股東手上要納入綜合所得稅
4.納入所得稅後有可能又有價差損失(不一定填權息)
5.再課徵2代健保

當年還差點加上證所稅,一筆收入被課徵了六道稅,反觀房地產卻沒有什麼稅要課徵,當年馬政府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加上因為QE瘋漲的房價而導致民調崩潰,在2016年慘敗,這次健保費捲土重來,如果真的要上漲不應該全面的上漲,而是採用與所得稅類似的精神,用越多的人要課徵越多,所得越高的人課徵累進稅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許多大房東都沒有誠實納稅,長期以來租屋市場都因為房東逃漏稅的狀況嚴重,光這一塊收入就能挹注大量財源,但執政者自己本身也應該思考很多基礎建設例如捷運等等,人口已經少子化,蓋了捷運不可能拆掉,現在花費大量金錢,連高雄捷運的運量都做不太起來了,何況那些人口更少的地區,台灣的戶籍制度也有很大的問題,像是高雄看起來人口很多,但捷運的使用率遠不如台北,實際上雖然無法單純計算北漂青年的數量,但高雄的投保勞保人數是增加的,且都市的工作機會增加,過去1996年到2017年底,六都人口的投保人數都增加,即使把外勞增加的部分扣除,實際上六都也都持續集中,只要有商業發展與工作機會,搭配資金,房地產市場未來的漲幅就會往都市集中,純看地方首長對房屋稅的態度。



以台北市為例已經狠狠課徵6戶以上達到4.8%的稅率,等於優先中央抑制囤房,也把3戶以上的取消適用自用住宅的稅率,所以台北市房價這幾年都一直漲不起來,人口也因房價高而一直外溢。
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559098

反而依照六都的房價。

台南高雄是漲幅冠軍,無論台中與北部都已經相對溫和,最主要是受到這張圖的週期是2018年到2020年,這期間台灣沒有降息,直到最近降息買盤又再度出手,而台南高雄的房價相對便宜,2018年兩地都是六都中最便宜的,所以落後補漲,且從上一張投保人數來看,台南的投保人數增漲的人數原本從62萬,增加到76萬,上漲人數幾乎快跟高雄差不多,但1996年時他們的投保人數可是相差34萬左右,就由此可知台南創造出更高幅度的工作機會。

簡單計算一下六都工作機會的成長
新北市成長17%
台北市成長12%
桃園市成長25%
台中市成長37%
台南市成長22%
高雄市成長15%

可見台中市的成長最為兇猛,桃園次之,台南第三,高雄雖然沒有流失工作機會成長幾乎與台北新北不相上下,但要注意,台北新北是因為租金高,且以台北市為例,1996年時就已經有211萬人口在台北市工作,新北也有122萬,他們的人數基期都更高,卻還能有與高雄差不多的成長,顯見高雄的工作機會增漲速度確實比較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價被2019年QE4刺激已經有了全球資金的基本盤,2020年又被無限量QE再次帶動,對房價的走勢而言,都市房價的上漲已經如果政策再不抑制又會再次失控而發生停滯性通膨。

經濟日報今天公布2019Q4的數據全台只剩下10個縣市貸款負擔率低於30%

之前專為房地產做過一集時已經提到,未來台灣房價是漲都市,鄉下人口減少與繼承會下跌,就算有鄉下的房子,沒有人會去住也自然沒有生活機能,就沒有交通建設與房價,現在地產上漲貸款負擔率只剩下十個縣市有30%以下,健保費又準備調漲,勞保面臨破產危機,薪資也停滯不前,對外又沒辦法加入RCEP等國際組織,台灣的競爭力還剩下什麼?

雙方互相指責的藍綠惡鬥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本來台灣有一些不錯的機會來探討關於自由經濟區,但因為這個概念是馬政府先提出的,所以當去年韓國瑜提出時,因為他自己心中也沒有概念,當時上了新聞頭版是因為被時代力量黃捷問倒了,一個很好的政策就這樣被否定了甚至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自經區不是馬英九發明的,也不是韓國瑜發明的。

自由經濟區說穿了最主要的概念並不是自由貿易園區這麼單純,而是像韓國仁川自經區從2003年規劃到現在正式完工,整體涵蓋國際金融、貿易、旅遊、醫療等,簡單說是透過稅制來吸引外資的技術與人才投入本國市場,這件事情韓國已經不只十年磨一劍,而是20年磨一劍,我曾跟韓國的客戶談過這件事情,他們說20年前的台灣當時的官員他們印象很深,當時很多經濟官員,甚至韓國也常有感嘆台灣經濟發展比韓國好的感嘆,後來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台灣因為政治還不開放,銀行多半公股控制,主要發展民營工業與實體產業,又恰好有台塑這些真正的良心企業在穩扎穩打的經營,而當時注入股市的資金全跑到高科技,且台灣的高科技當時有如此的幸運,不是跟美國的軟體公司一樣毫無獲利,反而是漲很多現在都還活著好好的公司,例如台積電、聯電、廣達、技嘉等,泡沫的程度相對香港、泰國等地炒作房地產,相對狀況好非常多,雖然那波很多股票都也是暴跌,但就算抱到現在台積電、廣達等都有再創新高,不過聯電就沒有,還原權息當年的高點還在51.82元。

南韓在那次受傷慘重,舉國憤怒甚至南韓人拿出黃金救國,當時的台灣幾乎傲視整個亞洲,顯示台灣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導向且實體產業很穩固的經濟體,韓國的客戶曾跟我說,如果台灣當時維持那樣的態勢繼續成長,現在可能三星這種龐大的規模的企業是在台灣,LG是在台灣,甚至可以把很多日本企業打垮的也會是台灣,如果20年前讓他來預測,未來20年誰稱霸東亞,他們都會猜是台灣。

可惜沒有料到,2000年的政黨輪替後,台灣迎來的不是希望是長達20年的政治鬥爭,我常常搜尋韓國新聞,會變成"韓國瑜"的新聞,說真的韓國瑜短短兩年多走完政治生涯,最讓人可怕的不是韓國瑜本人,從罷免票數很明顯可以看出高雄人不喜歡韓國瑜,但這個人是2018年11月24日高雄人自己選的,如果要說高雄人極度厭惡韓國瑜的棄守高雄貪圖全力跑去選總統,我認為這樣的罷免很合理也很應該。

但問題是?
下一個韓國瑜呢?

高雄人可以集結90萬人罷免韓國瑜,為什麼不順便集結當地立委從此修改選罷法,把禁止帶職參選給列進去,而且禁止帶職也要寫清楚,像是最近陳其邁辭掉了行政院副院長,如果選輸是不是也不能回鍋擔任其他職務 ? 否則選輸也有官做,看到機會又跑來參一腳,算不算一種帶職參選? 要不要也一併禁止,還是只有民選的不能帶職,這才是真正的理性討論。

否則走了一個韓國瑜,下次會不會有第二個帶職參選的人?
比如立法院的高嘉瑜也是議員剛選上就帶職去選立委

台灣要進步的關鍵在,人民要能一套標準適用所有人,不是遇到人標準就會轉彎。

這20年只有頭腦清楚,真正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都會對藍綠的惡鬥深感厭煩,真正的問題不處理而是以族群和選票來劃分批鬥,軍公教與勞工年金的問題本質上一樣,但遇到軍公教不能撥補,勞保年金卻可以國家財政撥補,原因是軍公教的年金比較多 ?

那為什麼計程車繳稅比一般勞工少,怎麼就有紓困補助,一般勞工卻沒有一萬元紓困?
只能花1000領3000? 這標準真的很奇怪,無法解釋,只能用族群與政治選票劃分。

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民眾黨也好,時代力量也罷,如果討論一個問題我們常常幫人貼標籤,你說韓國瑜好話你是韓粉,你說蔡英文好話你是英粉,那永遠討論不到問題,針對問題就是討論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因為你是誰,你是哪個黨,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民主政治很悲哀的問題就是,我們人類天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厲害,是最了不起的那個,到工地工作,綁鋼筋綁二十年的工人會跟你侃侃而談他的政治理念,賣早餐的大媽會因為你看中國時報還是自由時報來表達他的鄙視或欣賞,馬英九執政的時候批評他證所稅,會有人說你是不是台獨份子? 民進黨執政批評他紓困方案,會有人說你是不是中共派來的 ?

實際上都不是,就是討論財務問題與永續經營的問題而已,還有討論自由市場經濟最賴以維生的契約精神與自由市場機制和私有產權,這是百年來經過不知道多少國家,連中國共產黨都不得不屈服的經濟發展基本核心要素,經濟發展為了什麼?

你為什麼看冷血投資與多賺點錢?
就是想要有一個舒服的家,一台舒服安全的車,給孩子過上幸福滿足和不用餓到的生活。
稅金付給政府沒有問題,如果摸著自己的心臟,對得起天地良心,儘管放手去做。
不要把大家當白痴,短時間或許輸贏一回事,但長期損傷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與理性討論的空間,10年前我寫這種東西的時候,心理不會感受到任何壓力,現在寫這種東西,怕罵了民進黨,就會有人來罵我,罵了國民黨也會有人來罵我。

政治變得如此狂熱像是宗教信仰一樣,才是台灣這20年來最可怕的改變。
我們失去了就事論事的能力。

同理,漲健保費可以,畢竟財源不足漲價應該,但你要拿什麼出來說服大家?
你沒有把錢亂花,而且費率是公平的,使用者付費且兼顧照顧弱勢 ?
這才是調整保費最大的意義,依照我看世界各國歸納出來的健保,都是重大疾病有補助,廢掉小疾病,例如感冒、洗牙就不該健保補助,因為那不是保險而是福利,而不能錢一直拿,卻沒針對問題去節省財源,否則永遠是個無底洞。

【線癡台股專欄】

冷大所說的這個健保問題
搭配最近盤勢來看
最近漲停中的強勢股幾乎都是生技股
高端疫苗
寶齡富錦
中化
甚至最近解盲成功的超級飆股
合一和母公司中天
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生技股

更不要說像是早期2017年冷大有介紹過的生達
長期本來在32-35元現在也都快到50元了
統一集團的神隆也都快挑戰前波新高37.5元
最主要是學名藥缺貨導致這些學名藥廠營收大增
在健保費預期上漲下
這些製藥公司的利潤也會相對有合理的利潤提升
就算沒有
其實冷大也早就說
這幾年學名藥廠都在往外銷去思考
已經不太想去經營健保藥了
當一顆藥賣國內利潤低
國外利潤高
一定優先賣國外
有剩下的庫存才賣國內
商人都是將本求利的

不過
就目前的股價來看
都已經反映這些利多
股價也沒有特別便宜
反而特別貴

在電子受到資金排擠下
指數有撐但個股都漲生技
最便宜的中化本益比也都要17.41
且中化五月營收已經不如去年
月增率也連續兩個月下滑
今天漲停的久裕也是
這個基本面反映真的能反映在健保上
短期我是很懷疑的
反而覺得有點因為資金找不到股票
往生技股擠的狀況
對六月我還是不太看好的
我認為要非常謹慎
就算指數撐著
因為我們買的是個股
所以也不能太掉以輕心

對這樣的狀況來看
對生技股也就沒太大興趣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