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秦朝-Qin dynasty



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朝始於西元前221年滅齊國後建立,終結於西元前207年漢高祖劉邦攻下秦朝首都咸陽結束,秦朝在歷史上重大的地位為實施中央集權郡縣制的第一個國家,王權與神權的結合是中國帝制的一大特色,但西方世界有做為神權的代表,羅馬希望摧毀基督教就是希望達到政教合一,一直要到新教崛起,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開啟宗教改革可以視為摧毀傳統宗教權威的開始,宗教權威沒有被摧毀王權就難以結合神權來達到中央集權,這是歐洲中央集權的關鍵在於政教分離。

羅馬帝國時代有元老院,元老院就是貴族,能擔任元老的人都是高級官職,對照秦朝是經歷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重要精神是廢除了分封,使得底層的農民與平民有機會透過軍功來晉升貴族,且打破了世襲的制度,這是歐洲要等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將神權與政權結合後,逐漸透過平民的興起讓貴族地位降低才能達到中央集權的重要關鍵。

中央集權的缺點

商鞅變法後,多數貴族始終被帝王壓制,在秦始皇執政期間,大量史料遭到摧毀,但這過程可見必有許多貴族勢力遭到滅絕才有辦法形成一個以帝王為中心的制度,且秦國滅六國速度非常之快,中央集權的困難也在於此,要透過中央集權代表必須各行政區的生產力足夠,能支應無生產力的中央有額外的軍力進行動員,軍人打仗是不種田的,會大量消耗生產力,在科技與動員後勤上都必須高度整合,遠不如封建制度低成本,如當今美國也深受軍事行動導致嚴重的財政赤字,正因為中央集權的高成本與高壓,使得秦始皇以法家思想制訂嚴格的法律,最終民力不堪負荷而爆發叛亂,因為違法也是一死,叛亂也是一死,自然使得民變容易爆發。

如果法律稍微寬鬆點,這時候自然會讓民眾不需要叛變,秦朝的叛變來自於錯誤的法律成本,而不像其他朝代通常來自於國家力量的衰退,且強大的中央集權會讓人覺得無所不能,特別傳到第二世時,對於如何控制國家這件事情,胡亥受趙高李斯控制賜死扶蘇,沙丘之變,使得秦始皇的命令無法讓扶蘇回來主持帝位,李斯受趙高威脅,擔心扶蘇蒙恬為宰相,專制政權的一大缺點即在於此,因為所有高位文官均擔心遭到後代清算,無法安全下莊,甚至連皇帝本身也非常擔憂自己遭到自己的兒子與大臣清算失去生命,即便在清代也常有這樣的狀況,縱使是民主制度也常見後任清算前任的戲碼,因為一旦掌握權力便會看到許多內部文件。

政治制度

秦朝以三公九卿與皇帝為中心,
三公為:
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為副丞相為監察長官,軍隊則由太尉主導,丞相為首。

九卿為:
衛尉(皇宮保衛)、郎中令(警衛)、太僕(宮廷車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廟禮儀)、宗正(皇室內部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與治粟內史(財政稅收),由此可知幾乎現代政治設置的官位與部門當時幾乎也都已經有了。

各種官僚均具備後,貴族幾乎只是閒差,酬庸避免叛亂用。

軍事制度

商鞅制定的二十等爵制度使秦朝軍隊特別勇猛,特別是青銅武器上有鉻的存在,學者認為是鉻酸鹽轉化塗層技術(CCC),但後來有英國學家認為鉻出現的地方應該是生漆導致,不過戰國時代留下的許多青銅器也都沒有鏽蝕,所以目前仍為定論,秦朝鐵器進入中原後就有許多樣式,特別有大量遠射武器,遠射武器是戰場重要工具,因為可以避免近戰接敵,近戰武器以銅為主,很多銅劍非常鋒利,亦有馬車和修建馳道來快速運輸軍隊,馳道如秦朝的高速公路,可以快速運送物資與流通訊息。

秦朝軍隊徵兵制度,有一半務農、一半當兵,23歲才開始服役,先在地方當兵一個月稱為更卒,再到中央做一年稱為正卒,最後到邊疆一年稱為戍卒,秦朝剛建立時有五十萬,吸收六國軍力後,約有90多萬,但修建阿房宮與驪山秦始皇陵動員70萬人,使得秦始皇死後兵力大量不足以管理與鎮壓反叛勢力,且還有許多部分必須面對北面匈奴的軍事調動。

軍種分為輕車(馬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海軍),平原就以馬車兵、騎兵為主,山上以步兵為主,沿海自然就是海軍,馬車兵以遠射工具為主,秦國戰爭結合耕作,無論是打仗還是種田都有績效也就是現在企業最愛說的KPI,打仗殺人能換戰功封爵,家裡的存量也能換成爵位,使得生產有績效制度。

農業制度

耕戰制度由國家授田,進入秦朝以後,西元前216年進行土地私有制,西元前246年鄭國渠興修水利,四川都江堰,早在西元前256年就開始由秦國李冰興建,在此之前水利工程已經完成,作物以麥逐漸超越其他農作物。

商業制度

商鞅變法時收取市場租金、也收過路費、進行商業登記,商人破產可以從軍,但古代資訊與交易不容易,商鞅變法的精神在於重農抑制商業,在秦始皇以前商人受到手工業發達,畜牧養殖、紡織、礦石如硃砂用於藥丸(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對人體有害),也能用於紅色染料。

鹽鐵部分由國家直營,秦朝的制度到漢朝依然繼續使用。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