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Blog無關。
免費訂閱本Blog,請移至最上方點選訂閱按鈕,輸入Email後即Google會在一定時間寄發Email給您通知有最新文章。
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連結
華碩昨天盤後公布第三季季報獲利4.5元,前三季對照去年EPS15.39元,今年EPS大幅衰退來到9.47元,年衰退39%,華碩曾提過,匯率避險的手續費一個季度就達1.5%,但如果不避險10%都沒了,華碩的聲明是INTEL的CPU有產能缺口,優先供應資料中心使用,所以主機板DIY市場的CPU供貨吃緊。
AMD與INTEL在電腦DIY市場去年自從Ryzen推出以後,很多玩家都改採AMD的CPU主要是價格便宜,性能又好,且內顯效能佳,這邊簡單解釋,自己組裝電腦通常我們會購買CPU+顯示卡,而內顯指的是把顯示卡晶片封裝到CPU內,可以節省購買顯示卡的成本,因為AMD將晶圓代工業務外包給台積電,使得製程推進到7奈米,INTEL卻因為10奈米無法量產而停滯,關鍵就在這場戰役中伺服器等資料中心的大訂單,AMD被預期很有機會在未來市場市佔率從1%直接拉升到20%以上,甚至AMD的CEO認為目標訂在25%以上。
目前INTEL的事業群分為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簡單講就是B2C銷售給個人使用者,另一條路線就是生產給企業用的B2B,而INTEL新的財報顯示幾乎成長動能都來自於資料中心,顯示AI與雲端計算比起供給來的更大,甚至擠壓到了部分個人電腦市場,第三季AMD不如預期下,反而AMD大跌,INTEL上漲,這主要是雖然AMD的各方面已經領先INTEL,但廠商都還是有轉換成本的問題,除非價差拉得夠大,不然過往採用的供應商都有馬太效應,這就是為什麼老牌的企業特別是設備商其實是非常有投資價值,因為轉換成本相當高,而INTEL趁勢轉換產能到資料中心,因為B2B的利潤率比起PC市場幾乎是雙倍,所以真正可能的結局是消費市場AMD會開始蠶食鯨吞INTEL的份額,但資料中心可能還不會那麼快。
實際上這種內顯強勁的APU(AMD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非常適合筆電與小型的PC使用,小型PC這幾年一直是PC市場發展的新藍海,包括華擎推出的Deskmini,體積小又可以彈性選購SSD,記憶體和CPU,就算在大一點的Z370,或者其他如INTEL的準系統,技嘉與微星都推出自己的準系統,未來PC的發展就是不斷縮小再縮小,包括MXM顯卡也有效降低了這種小型PC的體積。
華碩的經營策略一直來都是以降低成本為主,以低價搶市,幾年前我曾經買過一台華碩WIFI分享器,有問題打去客服是轉接大陸,那根本完全無法溝通,我直接把那台放一邊買小米,小米的WIFI規格比起華碩規格更好,設計精簡,而且說明書簡單易懂,採用的材料通常也都是大廠規格,還記得華碩還曾經致敬小米的行動電源,小米的行動電源幾乎都是採用世界大廠的零件,但價格卻比市面上賣的行動電源還要更加便宜,因為他的企圖是打造規模然後進軍物聯網生態鏈創造價值,不是單單像是華碩只賣零件,華碩宏碁這些品牌,最可悲的是,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品牌,因為品牌的靈魂是品質,但台灣的論壇常常嘲笑華碩是子龍,子龍是三國時代趙雲的字,主要在諷刺的就是買華碩產品要三進三出,如趙雲在長板波之戰的英勇,這像是一個做品牌的公司嗎?
做品牌廠並不怕價格高,蘋果已經證明給我們看價格越昂貴,利潤持續提高,還是可以以產品價格帶做出分眾,但問題是無論低階中階高階產品,蘋果的品質始終保持在高水準,即便賈伯斯過世後蘋果產品品質有下滑的趨勢,甚至在2017年版的Macbook pro最近也傳出災情,但至少品質的穩定度還是非常驚人,我第一台Macbook Air的入手價是33000左右,沒記錯是2013年買的,到現在已經5年了,穩定性與性能還是非常好,第二台是2016年買的Macbook pro,因為軟體本身的差異性,蘋果電腦不會有windows系統的延遲感,即便故障也非常好維修,依照官網的指示都有相應的重灌系統等,重點轉售價格仍然可以維持一個相當不錯的價格,這些都不是台灣這些品牌廠能提供的附加價值,買蘋果與Windows品牌最大的差異是,蘋果有內建的OS(作業系統),所以軟體買來都是正版,又免費送你文書作業軟體,而WINDOWS筆電廠殺價競爭這幾年來比不贏聯想,高階手機贏不過華為,低階手機贏不過小米的CP值,價格袋卡在最悲劇的中階價位,但要比便宜買小米,比旗艦與奢華感比不贏華為,比品牌又輸給蘋果,幾乎變成對資訊比較不敏感的老人家的愛用牌。
會去買華碩品牌的,很多族群很諷刺的是討厭中國大陸手機,討厭韓國手機,自許愛台灣的群族,但總不能永遠靠愛台灣賺錢吧? 還是要回到血淋淋的硬體市場找到自己,特別在過去華碩最強的高性價比中也逐漸落敗。
今年第二季的筆電出貨量是4108萬台,前五名排行,惠普26.2%聯想20%戴爾19.6%,宏碁8%,華碩7.4%,蘋果6.5%,雖然同樣是做筆電但市占率就算蘋果輸給華碩,這也都還是一個有利潤的部門,因為靠著軟體優勢,蘋果硬體規格輸還是能靠工業設計和軟體效能勝過其他對手,而且更重要的是品質,買過台灣本土品牌都知道,品質不用到三年,往往兩年就開始出問題,品質控管惡劣,這塊市場已經變成完全競爭,現在的華碩可以說遇到各大高手夾擊,找不到施力點。
他的難兄難弟宏碁,今年前三季繳出0.82優於去年0.58,但第三季同樣難逃衰退,不過慶幸的是宏碁其實本業是成長的,但今年1月,全球台幣3萬元以上的價格帶,華碩以22%拿下冠軍,惠普18%,微星14%,聯想13%,宏碁僅僅只有9%排第五,但可以看見電競市場的競爭力道上,三家台廠已經領先,但雖然有市佔率,華碩電競市場的毛利不佳,今年華碩裁員的聲音也甚囂塵上,手機平板和電競事業都不如預期,就如宏碁現在的問題,他們都找不到自己不一樣的特色。
而且如果你去三創看過,華碩推出的產品特別奇怪如Zenbo,這種產品推出來到底主打哪種消費定位?比起掃地機器人還更加不實用,對比小米推出的掃地機器人大賣,還有托掃兩用,小米的專賣店擠滿人,每到假日結帳都要排隊,台灣系統廠的未來比專賣零件的還要更加堪憂。
今年以來華碩雖不如鴻海和大立光有驚人的40%跌幅,但今年以來涵蓋今天股價跌幅也下跌了21.25%,且華碩在現金流量方面遭遇一大問題,過去華碩的應付賬款都呈現增加,而近期出現下滑,甚至在2017年因為應付帳款的償還導致當年度營運現金轉為負值,這在過去五年出現這樣的現象表示華碩的議價能力開始下滑,廠商要求收款而導致營運現金轉負,雖然展望明年因為油價開始下滑升息壓力要開始趨緩,但對於長期競爭力仍是一項重大隱憂。
另外華碩在這十年有很嚴重的投資錯誤,過去十年是降息循環的好時機,但這十年內,華碩像是得了金融海嘯恐懼症,資本支出在2009年以前都達到百億,但到了2009年後甚至還出現正值,表示華碩在金融海嘯後沒利用低利息的環境持續擴張,反而還越經營越保守,這當然與華碩產業本身高度競爭有關,但也表示華碩不知道可以在何處投資與施力,最終就是成本降低到極致,反倒不如反映成本給消費者的品牌大廠。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