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他學過PPE──政治(politics)、哲學(philosophy)和經濟(economics),如果是Blog比較資深的觀眾,你可以發現我們會談政治,會談哲學,也會談經濟,政治上我不會告訴你一堆理論,哲學也談得不深,講講皮毛和一些基礎概念,經濟學我曾經在pixnet的時代有一些講解沈沒成本,供給與需求,機會成本等基礎的概念,我認為這三種學問是做投資的基本功,因為這社會就由這三種知識的學習者組成高層的統治階級,所以世界的脈動跟這息息相關。
第一們門學問是政治,政治是一種關係的學問,放在父母之間有親子的政治,你如何取悅父母,隱瞞父母,達成你的目的?放在夫妻與情侶之間有一種政治,你如何取悅妻子與丈夫?放在老闆與主管,如何達成升官與升遷?放在同事,如何建立與同事的良好關係,讓同事不要背後說你壞話或是配合你進行工作?
這每一種屬於關係的學問都是政治學,比如為什麼川普要放棄中美貿易戰,攜手中國?或者川普為什麼最近在越南與金正恩沒有達成新的協議,不歡而散?
以前有朋友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他怎麼做他的太太都不滿意,常常對他發脾氣,他很努力的解釋很多事情的難處給他的太太聽,我對他說,人與人,特別是與你最親密的人,交往的藝術不是理性,是感性,情緒對了,才有機會聽進去,所以我跟他說你太太一發脾氣,你就先聽,然後眼神看著對方,然後太太罵完說完以後,跟他說,你辛苦了,謝謝你為這個家付出那麼多,然後摸摸太太的頭髮,擁抱她並親吻她,我這個朋友第一次做的時候他的太太在他懷裡大哭一場,據說他講得結結巴巴的,但他的太太還是深受感動,這就是一種政治,我們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觸動對方的心,這種學問我認為是從明朝的東林黨的顧炎武開始,從王陽明的心學先從心開始當作武器,王陽明的致良知就開始有這種味道,最後再到顧炎武把這種學問發展成鬥爭之學,鬥爭之學談起來殘酷現實,說白了就是怎樣用實際、可複製,有效的方式達成你的目的,但心學談出於本心,手段骯髒無所謂,但本心要良善,可見這種工具相當可怕,本心不論邪惡善良,他都能成為很強大的武器,但給好人用社會就會變成繁榮進步,給壞人用就變成謀取私利的武器。
其實政治很少有對與錯,你說蔡英文執政比較好還是馬英九執政比較好?你不管舉出什麼指標,永遠就像宗教一樣,媽祖信徒會說媽祖好,妙蟬的信徒會說妙蟬好,永遠吵不完,雖然你常常會在我在部落格說自由主義,和平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契約精神,但有的人就不信這套,他們信的是寧要戰爭家破人亡,不可讓共匪踏台土一步,寧要政府毀約背信大砍軍公教年金,也不可讓軍公教多領一毛錢,軍公教領的是稅金是我的錢(按照這道理全天下的老闆都每年都要減薪水,因為每個員工領的都是老闆的錢),這是他們的信仰,所以信仰的本身的好壞,跟你定位的價值觀有關,我之所以說這樣比較好,純粹從錢與長期經濟與信用的根本去出發,因為這樣對政府財務好,也對個人財務好,我也舉了赫德海關的真實歷史來佐證,所以政治的本身永無好壞,純看你怎麼選擇立場。
第二們學問是哲學,哲學這個字真的玄之又玄,他在台灣幾乎變成玄學了,你聽到一個人念哲學系,內心第一個想法,這系真沒屁用,我簡單把哲學解釋就叫做價值觀,比如說老人家認為買房子就是累積資產的最好方式,年輕人認為反正買不到房,出國玩吃大餐花掉比較實際,至少有體驗到有爽到,這就是兩種對金錢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也就是不同的哲學。
這回到第一個政治學問題,政客或者政治家,這兩個名詞通常取決於你認同不認同一種行為,比方說之前有人來踢館說不要預測行情,把股票抱著,把指數ETF抱著才是王道,因為根據過去的論文,這樣可以有最大獲利,這就是一種價值觀,他是不是理性?聽起來很理性,因為有過去背書,但如果是資深的讀者,一定會記得我有一種價值觀,包括前陣子有人說要看對帳單,我所選擇的價值觀是那些都是過去,未來不等於過去,如果未來會像過去一樣永遠複製,那我們就學習巴菲特買進可口可樂和卡夫食品就好,結果兩家公司都大跌,就像如果你來到漢武帝時代還是乾隆早期,看到一片榮景你怎樣也很難預測漢朝會滅亡,清朝會滅亡,宏達電來到1300,EPS100元,你怎樣也很難預測這家公司現在連100也不到,還拼命虧損,不要一直用過去看未來,這件事情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們拉高時間的長度,用更長的歷史時間軸來看從二戰以來的成長,最近你我一直忘記講到一個人,這個人是投資大師巴菲特,你知道2018年巴菲特的投資績效是多少嗎?
2018年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保險公司每股淨值僅僅成長0.4%,而且巴菲特很自豪的告訴你這比標普500的績效-4.4%還要更好,但你還記得嗎? 我五月份說拋棄所有股票,你從那時候如果開始拿錢去定存到年底,或是在年底買進黃金還是年初你有跟著放空期貨或選擇權還是買進反向的ETF,不管你隨便做到哪個投資都會勝過巴菲特,而且這些全都是預測,而不是馬後砲,更別提我們在五月就認為市場會出現台股跌停板,雖然最後沒有跌停板,但出現了台股史上最大的跌幅,巴菲特是世界級的投資大師在2018年都拿不到1%的報酬率,冷血投資卻打敗了巴菲特,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模式,巴菲特在年底蘋果崩盤中受傷慘重,2019才開始沒多久又踩到了卡夫食品的大雷,卡夫食品單日暴跌將近30%,甚至公司監管出現問題遭到美國證管會約談,而且更怪的是巴菲特自己有邏輯上的問題,他跟人對賭主動投資不會勝過被動投資,但他自己卻做主動投資,所以我說我們可以與選擇崇拜一個大師或他的投資邏輯,但你要先確保這個投資大師他對自己的邏輯有貫徹,所以我才說不要來叫我提供對帳單,因為每一張對帳單都是過去,巴菲特有數十萬倍的對帳單,就能代表他2019年能賺錢嗎,沒有自己的交易邏輯與龐大的知識做後盾,自己的投資自己都沒信心抱得住。
2018年定存從年頭存到年尾,就打敗巴菲特了,巴菲特真的有那麼厲害那麼強嗎?對過去的勝利要尋找的是在那個週期勝利的原因,而不是去尋找他的方法,因為週期會變換,產業會變換,時間在走,萬物都會被時間給更動,所以學哲學就是在尋找價值觀,甚至是尋找聖人和大師的價值觀來揉捏成自己的模型,而不要終身仰賴一種價值觀終身未變,對本質的懷疑才是哲學的根本。
這一點講起來有點難以理解,但最關鍵就是尋找更多可能性,像是什麼價值投資、定存股、買進銀行股、買進官股、買進台灣50,這些投資方法都非常的熱,但你知道早在1970年羅傑斯與索羅斯合作的時候,他們的投資哲學是什麼?
有一條就是:要想賺錢就要有別人沒有的認知,當別人認知到了,再跟著投資風險就極大。
你可以想想,如果大家都跑去買金融股然後金融股股價被推高,那是誰在賣金融股?再來如果大家人手一張金融股,那未來誰還要繼續買金融股? 再一個問題? 如果未來銀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而崩盤,散戶再度低接,滿手金融股的散戶,請問有沒有主力或者外資會想承接他們的籌碼? 這些問題其實很多定存金融股的散戶他們都有非常樂觀的答案,因為他們的思考已經成了定論,甚至我常常聽到政府會救不用怕 !
那我回到金融海嘯那時候,雷曼兄弟是百年的企業,美林證券也在金融海嘯被美國銀行收購,美林證券是在1914年成立,挺過大蕭條卻沒挺過金融風暴,甚至貝爾斯登也是前五大投資銀行,美國政府在第一波都沒救貝爾斯登雷曼和美林了,到最後是不得不拯救高盛等,不然還會倒閉更多家,那請問如台灣這些官股,你能保證真的出現系統性危機每一家政府都救得了? 如果要救這些銀行資產負債表要擴增到幾倍? 因為台灣的投資哲學如此單一,所以標的也非常單一,不就房地產,台灣50,金融股,大家都拼命往這邊擠,所以基本上我手上目前完全沒金融股,但在對的週期,比如我們在2016年底開始做多新光金、國泰金、潤泰全等甚至我看上眼的銅之類的ETF連買都有困難,根本沒成交量,台灣人做投資就是這麼的盲目,因為從小到大,老師不教學生思考,ABCD塞給你公式背起來,寫下去就對了,所以沒有自己的價值觀,也不太懂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羅素這些人在幹嘛,總之對很多長大的學生而言那些東西都沒有用,因為不能賺錢,所以投資的書賣得很好,因為可以賺錢麻,但哲學的書賣得很差,因為不能賺錢,這就是台灣邏輯。
但往往讓你賺最多錢的,其實都是PPE,再講一遍,政治(politics)、哲學(philosophy)和經濟(economics),這三種知識才是投資基本功,也是人生的基本功,你有沒有發現職場上升官快的人,都有一種特色,他們都很會看人臉色,也很會講話,也很會汲汲營營,書上常常寫小人最汲汲營營了,有縫就鑽,特別愛表現,但這些人就是升官快,加薪快,你知道在公司紅的人,一年可以加薪加到50%,不紅的人別說5%,連3%都沒有,年終還要給你很爛的考績然後再羞辱你一番,把你弄出這個團體,甚至逼你離職,這就是政治,你有看到柯文哲與民進黨嗎?
活生生就是職場政治,四年前的好朋友,選舉變成仇人,又是器捐案,又是前總幹事姚老師過了四年帳目通通不清了,是說把大家當白癡也不是這樣搞的吧?哪有四年前這樣,四年後又那樣?
這就是政治,不分青紅皂白,只問關係硬軟,所以怎麼做政治的投資就是你要看懂人,看懂董事長,看懂團隊,看懂集團。
這就是政治,不分青紅皂白,只問關係硬軟,所以怎麼做政治的投資就是你要看懂人,看懂董事長,看懂團隊,看懂集團。
第三點經濟學,經濟學基本上雖然不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有個特色,還是充滿不確定,你做實驗,化學式酒精丟多少到水裡變成什麼,濃度對了永遠就那樣,人文科學就是一樣的事情再發生一遍,一點點變因不一樣了,可能蝴蝶效應發生,又不同了,金融市場之所以這麼刺激有趣就是這樣,經濟學裡面的知識拿來用,例如我們拿指標來用一定有用嗎?我不敢說一定,但關鍵是機率很大,這樣就夠了,從線索裡面找尋機會,特別是其他人沒發現的機會,越少人發現,這個提前卡位就很重要,我們很早就看見央行在買黃金,黃金的籌碼資金順著循環在變化,我們就試著買一些,等到趨勢確定,資金初步湧入,就大舉加碼,經濟學就是拿實際的指標和很多理論與實務在進行驗證,不一定對,但有很高的機率我能對得比別人多,賺得比別人多,甚至我運用財務報表,總體經濟在驗證我的價值觀與政治學是否正確,例如看中國美國進出口,看個別公司的財務狀況,看原物料的價格與資金流量,看期貨籌碼,這些都是用實際的數字在佐證我的理論,來修正我的理論,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就是這樣,左手理論一把刀,右手實際數字一把劍,搭配使用雙手互搏才能威力加倍,只有理論沒實務驗證空中樓閣,只有實務,做了一百次也是運氣好而已,因為沒有歸納出一個模型沒得修正,無法流傳,無法進一步發展。
這三種學問是當初索羅斯找來羅傑斯合作的原因,已經50年過去了,這兩位可能過不久也都要離我們而去,巴菲特也89歲了,但我認為深入研究這三種學問對我們投資大有幫助,你無時不刻都會看見我在各種投資中運用這些知識與學問在驗證市場,說穿了人一輩子都要記住一句話:
懷疑是進步的根本
因為有了懷疑,你才想探索更多可能,重新燃起你的好奇心與求知的慾望,這是我不斷在寫冷血投資的過程,希望留下給這個社會的,你無時不刻要問自己,這樣是對的嗎? 有更多可能嗎? 別人能提供我更多可能嗎? 如果很多事情你跟我想法一樣,我會勸你不要看冷血投資,去看一些跟我不一樣的,如果你很多事情想法都跟我不一樣,那你更要看冷血投資,因為這才能提供你更廣的視野,更無法接受的觀點,這樣你才在探索,而不是鞏固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甚至連我自己也都在無時不刻要求自己要探索更多可能,常常做了一個預測,會懷疑自己,會覺得預測失敗了很難以接受,但這都是一種探索,最怕是不探索只相信一種價值與無時不刻催眠自己,科學家為什麼能不斷進步,因為不斷用實證推翻許多過去被堅信的理論,我們去年打敗了巴菲特,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只打敗一年沒什麼好得意的,人家贏了50年。
但如果我們打敗了5年,人家會說你還輸45年,就算真的贏了50年,我差不多也過世了,到時候換人家說規模還是沒波克夏大,永遠都會有一種說法在鞏固贏家的勝利,關鍵不是贏與輸,而是懷疑的精神。
懷疑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當大家說巴菲特很好,投資金融股很好,你要反過來問自己,巴菲特很差,投資金融股很差,試著去尋找打敗巴菲特的人,做一個叛逆的人。
去年有沒有打敗巴菲特的人,還真的有,2019年我就要介紹這幾位新星大師的故事,他們用什麼投資工具與方法打敗了巴菲特,還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投資金融股是不是最好的投資? 這點你自己去探索,甚至有的2017年的贊助好友看完了深度文,寫信說他出清了所有金融股,他終於了解為什麼金融股不值得長期持有,這都是探索的過程,在金融市場沒有真理,只有輸家與贏家,有些贏家很短,宏達電從200元抱到1300元的那天看,這是大贏家,繼續抱到100元不到,大輸家一個,所以時間會證明一個人的輸贏,甚至過去的大贏家葛洛斯和巴菲特,在去年也都慘敗,在金融市場永無確定的事情,但投資的本質本就是以風險換取報酬,所以你只要能在適當的時機規避風險,甚至在大家還沒意識到風險就先意識到,那你就容易贏,這就是羅傑斯教我們的事情,因為篇幅很有限,寫這樣已經非常的長了,很多我的朋友還是投資人寫信給我說,可以寫短一點精簡一點嗎?
我說可以啊,每天三句話也能講完,但就一點也不深入,而且變成極短篇小說,幾句話各自解讀,寫得這麼淺,這麼長,就是要能引發興趣,引發更多人理解PPE,理解投資與懷疑的重要性,那就沒意思了,當然有很多比我更厲害的前輩與高手賜教也在此感謝,懷疑是進步的根本這句話我在Google沒查到有前人這樣說,是我的一種價值觀,也是投資的路上每天都要做的事,永遠存一顆懷疑的心,但當下了決定就要無悔,人生麻,即便聖人王陽明都有被朝廷打四十大板的廷杖,打的屁股血肉橫飛的那天,我們不是聖人的凡人,投資錯了,決策錯了放在心裡記起來就好,多看書吸收學習別人的經驗就好。
另外再說一個題外話,有email問王陽明要看哪本書,最近翻了我的書櫃推薦一本<知行合一>,今年2月熱騰騰,作者度陰山寫的簡體書在台灣終於有繁體版了,我沒有收博客來還是出版社一毛錢,不過如果對王陽明心學有興趣的可以買這本書,我可以幫你掛個保證,這本書花錢買,時常看是可行的,一本書405元,說真的出版社經營不是很容易,現在圖書館也應該借不到,你少看兩部電影一本書夠你看個半年一年的對人生大有助益,至少幫助作者與出版社多一筆微薄的收入,台灣出版業這群人,靠的全是血與汗和熱情,說真的現在這社會大家花錢辦4G吃到飽還是看電影、吃buffet、出國旅遊把IG、FB弄得我很好,我是物質貴族才是顯學,你跟人家討論王陽明,人家覺得你神經病,馬上變成句點王,社會現在很有趣,大家跟古代的農民很像,天天討論你收成多少農作物($$),天氣如何是否有旱災(股市行情),隔壁老王的孩子出生(八卦),哪一個官員貪污多少了(政治新聞),好像沒什麼人看書了,我有一次去澳洲的時候,看見地鐵上,澳洲人都拿著書在看,到了日本的書店,一間不大的書店,滿滿都是排著結帳買書的人潮,甚至連加拿大的鄉村,也都有很多人排隊買書,如果沒有要購買請勿翻閱,但我在台灣的火車和捷運上都是滑手機要不然就是看教科書,沒人在看書,加拿大的書店你進一門他們就會寫著請不要站著翻閱書籍。
台灣的書店真的好多了,隨你翻,還有那種人是整本書從頭翻到尾一毛錢給不給的,表示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買書人少,所以需求很弱,是買方市場,買書的人最大,市場機制如此最後就是書越賣越貴,因為沒有規模經濟,一本書賣300本,一本30元,可能寫個半年一年吧,1萬有找,還要併入所得稅課稅再被坑一筆。
最後下場就是沒有人想寫書,或者專寫一堆爛書或者置入性行銷的書,這就是市場反噬,台灣現在的出版市場非常病態,幾乎都找翻譯作品,因為根本養不起作家,一本書作家版稅約莫拿30元,一萬本30萬,一本書3萬本是超級暢銷書,但收入還輸給碩士畢業的台積電工程師,那還不如去台積電上班,賣一萬本可能都還會餓死,還輸給月入30K的超商店員,所以不要怪台灣沒有文化,是市場所致,別人能成為文化大國走一趟人家書店就知道,我們是番邦,是落後地區,不要在拿出優越感了,窮到連書都買不起了還要稱什麼偉大,美國到現在隨便寫書發財的還一大堆勒,連世界頂級富豪都還會拿著啥都沒做的專業作家(只靠寫作維生的人)的書來大力推銷,你聽過郭台銘推薦你哪本書很棒了嗎,代工島跟世界大國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台灣文化離龍場悟道還很遠,隨著誠品書局的紀念品、文具、還有小吃糖果面積越來越大,以後可能會變成誠品高級雜貨店,不是誠品書局,以後外國人來台灣台灣導遊會介紹,因為台灣人不讀書不買書,所以這邊以前是誠品書局現在都改成賣雜貨了,爸媽不讀書,小孩也不讀書,因為沒時間,不是在上班就是在打電動(世界電玩產值數一數二)。
今天再推薦一部老電影-<十二怒漢>,這部電影一樣是批判性思考的電影,非常值得一看,有一陣子這部電影還是IMDB的前十名,全劇就在一間房間拍攝而已,這部電影充分表達懷疑是進步的根本這句話,在這個連假,我就把<十二怒漢>和<知行合一>一本書一本電影推薦給大家,當作對來email的朋友的一個交代。
懷疑是進步的根本
因為有了懷疑,你才想探索更多可能,重新燃起你的好奇心與求知的慾望,這是我不斷在寫冷血投資的過程,希望留下給這個社會的,你無時不刻要問自己,這樣是對的嗎? 有更多可能嗎? 別人能提供我更多可能嗎? 如果很多事情你跟我想法一樣,我會勸你不要看冷血投資,去看一些跟我不一樣的,如果你很多事情想法都跟我不一樣,那你更要看冷血投資,因為這才能提供你更廣的視野,更無法接受的觀點,這樣你才在探索,而不是鞏固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甚至連我自己也都在無時不刻要求自己要探索更多可能,常常做了一個預測,會懷疑自己,會覺得預測失敗了很難以接受,但這都是一種探索,最怕是不探索只相信一種價值與無時不刻催眠自己,科學家為什麼能不斷進步,因為不斷用實證推翻許多過去被堅信的理論,我們去年打敗了巴菲特,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只打敗一年沒什麼好得意的,人家贏了50年。
但如果我們打敗了5年,人家會說你還輸45年,就算真的贏了50年,我差不多也過世了,到時候換人家說規模還是沒波克夏大,永遠都會有一種說法在鞏固贏家的勝利,關鍵不是贏與輸,而是懷疑的精神。
懷疑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當大家說巴菲特很好,投資金融股很好,你要反過來問自己,巴菲特很差,投資金融股很差,試著去尋找打敗巴菲特的人,做一個叛逆的人。
去年有沒有打敗巴菲特的人,還真的有,2019年我就要介紹這幾位新星大師的故事,他們用什麼投資工具與方法打敗了巴菲特,還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投資金融股是不是最好的投資? 這點你自己去探索,甚至有的2017年的贊助好友看完了深度文,寫信說他出清了所有金融股,他終於了解為什麼金融股不值得長期持有,這都是探索的過程,在金融市場沒有真理,只有輸家與贏家,有些贏家很短,宏達電從200元抱到1300元的那天看,這是大贏家,繼續抱到100元不到,大輸家一個,所以時間會證明一個人的輸贏,甚至過去的大贏家葛洛斯和巴菲特,在去年也都慘敗,在金融市場永無確定的事情,但投資的本質本就是以風險換取報酬,所以你只要能在適當的時機規避風險,甚至在大家還沒意識到風險就先意識到,那你就容易贏,這就是羅傑斯教我們的事情,因為篇幅很有限,寫這樣已經非常的長了,很多我的朋友還是投資人寫信給我說,可以寫短一點精簡一點嗎?
我說可以啊,每天三句話也能講完,但就一點也不深入,而且變成極短篇小說,幾句話各自解讀,寫得這麼淺,這麼長,就是要能引發興趣,引發更多人理解PPE,理解投資與懷疑的重要性,那就沒意思了,當然有很多比我更厲害的前輩與高手賜教也在此感謝,懷疑是進步的根本這句話我在Google沒查到有前人這樣說,是我的一種價值觀,也是投資的路上每天都要做的事,永遠存一顆懷疑的心,但當下了決定就要無悔,人生麻,即便聖人王陽明都有被朝廷打四十大板的廷杖,打的屁股血肉橫飛的那天,我們不是聖人的凡人,投資錯了,決策錯了放在心裡記起來就好,多看書吸收學習別人的經驗就好。
另外再說一個題外話,有email問王陽明要看哪本書,最近翻了我的書櫃推薦一本<知行合一>,今年2月熱騰騰,作者度陰山寫的簡體書在台灣終於有繁體版了,我沒有收博客來還是出版社一毛錢,不過如果對王陽明心學有興趣的可以買這本書,我可以幫你掛個保證,這本書花錢買,時常看是可行的,一本書405元,說真的出版社經營不是很容易,現在圖書館也應該借不到,你少看兩部電影一本書夠你看個半年一年的對人生大有助益,至少幫助作者與出版社多一筆微薄的收入,台灣出版業這群人,靠的全是血與汗和熱情,說真的現在這社會大家花錢辦4G吃到飽還是看電影、吃buffet、出國旅遊把IG、FB弄得我很好,我是物質貴族才是顯學,你跟人家討論王陽明,人家覺得你神經病,馬上變成句點王,社會現在很有趣,大家跟古代的農民很像,天天討論你收成多少農作物($$),天氣如何是否有旱災(股市行情),隔壁老王的孩子出生(八卦),哪一個官員貪污多少了(政治新聞),好像沒什麼人看書了,我有一次去澳洲的時候,看見地鐵上,澳洲人都拿著書在看,到了日本的書店,一間不大的書店,滿滿都是排著結帳買書的人潮,甚至連加拿大的鄉村,也都有很多人排隊買書,如果沒有要購買請勿翻閱,但我在台灣的火車和捷運上都是滑手機要不然就是看教科書,沒人在看書,加拿大的書店你進一門他們就會寫著請不要站著翻閱書籍。
台灣的書店真的好多了,隨你翻,還有那種人是整本書從頭翻到尾一毛錢給不給的,表示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買書人少,所以需求很弱,是買方市場,買書的人最大,市場機制如此最後就是書越賣越貴,因為沒有規模經濟,一本書賣300本,一本30元,可能寫個半年一年吧,1萬有找,還要併入所得稅課稅再被坑一筆。
最後下場就是沒有人想寫書,或者專寫一堆爛書或者置入性行銷的書,這就是市場反噬,台灣現在的出版市場非常病態,幾乎都找翻譯作品,因為根本養不起作家,一本書作家版稅約莫拿30元,一萬本30萬,一本書3萬本是超級暢銷書,但收入還輸給碩士畢業的台積電工程師,那還不如去台積電上班,賣一萬本可能都還會餓死,還輸給月入30K的超商店員,所以不要怪台灣沒有文化,是市場所致,別人能成為文化大國走一趟人家書店就知道,我們是番邦,是落後地區,不要在拿出優越感了,窮到連書都買不起了還要稱什麼偉大,美國到現在隨便寫書發財的還一大堆勒,連世界頂級富豪都還會拿著啥都沒做的專業作家(只靠寫作維生的人)的書來大力推銷,你聽過郭台銘推薦你哪本書很棒了嗎,代工島跟世界大國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台灣文化離龍場悟道還很遠,隨著誠品書局的紀念品、文具、還有小吃糖果面積越來越大,以後可能會變成誠品高級雜貨店,不是誠品書局,以後外國人來台灣台灣導遊會介紹,因為台灣人不讀書不買書,所以這邊以前是誠品書局現在都改成賣雜貨了,爸媽不讀書,小孩也不讀書,因為沒時間,不是在上班就是在打電動(世界電玩產值數一數二)。
今天再推薦一部老電影-<十二怒漢>,這部電影一樣是批判性思考的電影,非常值得一看,有一陣子這部電影還是IMDB的前十名,全劇就在一間房間拍攝而已,這部電影充分表達懷疑是進步的根本這句話,在這個連假,我就把<十二怒漢>和<知行合一>一本書一本電影推薦給大家,當作對來email的朋友的一個交代。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