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一個優秀的知識份子和菁英而言,眼界與能夠不隨波逐流是一種最重要的精神。
每一個問題都會有一個好的答案,但首先要精準的定義問題? 才能找到好的答案。
比如怎樣的人是一個好的老公? 怎樣的人是一個好的太太?
這個答案要由你的太太和先生來定義,只要你的配偶滿意,你就是一個好的配偶。
如果你的配偶不滿意你,就算全世界幾十億都說你是一個好老公好太太都沒用,因為回到家那個每天要跟你相處幾十個小時的人不是他們。
同樣的,投資的問題也是一樣,我再努力,再勤奮,有再多的滿腔熱血,只要不合你的胃口,都不能在你的世界被稱作好,就如同一家公司的客戶就算生意再好,蘋果的手機再好都會有不符合他們需要的人,三星的手機再好,都會有不符合他們需要的人。
什麼才是好?
這個定義問一百萬人就有一百萬種答案。
但冷血投資希望培養的是一種精神,不要被市場帶著走的精神。
下面這個是1992年新加玻已故的總理李光耀在香港大學的演說,為了節省大家的時間,我會在下面直接寫出他的談話內容,李光耀全程以英文回答。
李光耀1992年在香港大學港都彭定康以港大的學督身分出席,主持問答時間。
李光耀只回答了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由彭定康提出的。
彭定康問,英國在之前50年撤出亞洲殖民地的過程當中,李光耀在其中有受到什麼啟示。
總而言之,英國去殖民地化的過程令人失望。
我記得當年在英國讀書時攻讀憲法課程時,授課老師是一位傑出的教授,他也是邱吉爾內閣的成員。
他用斯里蘭卡做例子說明理想的民主轉化過程是什麼樣子的?
早在1932年斯里蘭卡就已經首次舉行市政選舉,選出首都科倫波市長以及市議員。
科倫波有兩所大學培養專業人士與行政官員,斯里蘭卡的經濟也很好,所以當時斯里蘭卡有天時地利(在獨立後)發展繁榮。
當時我指的是1947年斯里蘭卡剛獨立的狀況。
當時印度正陷入混亂,分裂成巴基斯坦與印度,我從不相信民主會帶來進步,我認為民主只會帶來退步,我年復一年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每兩年我會與英國聯邦的領袖會晤,這種退步本來可以不用發生,英國在統治這些殖民的時候從來不推行一人一票制,一人指的是英國總督一人,一票指的是英國殖民政府一票。
公使或總督的話就是法律,有時低階殖民地地方官員的話就是地方法律,美國對於宣揚民主與人權有一種不一般的熱忱,這直接導致了蘇聯的倒台,但這會導致一種錯誤認知,認為對於歐洲社會有用的民主制度,和在韓國與台灣勉強適用的民主制度,可以普世的套用在其他不同國情的國家中。
什麼才是一個好的政府?
好的政府是人民的託管者,不管你是總統或者君主,但無論如何不會是短期的上台者,短期執政者只會趁機位自己謀取個人利益,這種情況好多國家都出現過,所以呢,如果你問我對於去殖民地民主進程的看法,我認為他們是冷酷的。
西方的政治學者從沒有在這些社會居住過,他們並不了解這些地方需要的是經濟的發展進步,和大批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的中產階級,這樣才可以支撐維繫起一個民主社會,當你有六七成的民眾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知道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能,那一人一票才是有意義的。
如果中共在香港問題上向英國讓步,可問題是英國並沒有足夠的軍事或經濟手段威脅到中共,那中共就不怕彭定康這小子找麻煩,喔,不,我是指柯林頓,彭定康只能說說幹話表示一下憤怒,但柯林頓卻可以中斷中共最惠國待遇。
--
冷血投資有一個常叫jason的網友留言,他的話就是引述了李光耀的概念,他認為台灣不值得擁有民主,因為台灣人還沒進入到多數人是知識分子與理性分子的社會結構。
他的概念就是延伸李光耀的概念
李光耀並不是真正的反對民主,但他反對由非知識分子,非理性的人組成的民主政府。首先要先了解1992年是怎樣的時代背景,1991年的2月28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導致美國等34國聯軍進攻伊拉克的波斯灣戰爭,這場仗因為實力懸殊,從1990年8月2日打了七個月就結束了,1991年的下半年12月26日蘇聯結體,蘇聯分裂成15個國家,蘇聯與美國的陣營對決從這天開始宣告了美國成為世界最強霸權。
所以在隔年李光耀的這場演講,公開直接說美國的民主他不認同,就像一個在股票大盤創下歷史新高說即將反轉,行情異常危險的人,常常被市場當成神經病,甚至只要每天股市一創高,就會有排山倒海的聲音說看吧,不要妄想股市會跌,房市在創新高的時候,也會有那些無數的聲音說看吧,房子再不買,又會天天上漲。
人常常就是這種動物,看到什麼就認為他會持續下去。
但並不注重本質與基本的核心概念,1991年美國壓倒性地打了勝仗,年底蘇聯瓦解,這是美國人在歷史上最光榮的時刻,所以這時候說民主無用論的李光耀,等於在跟一個創新高的民主制度公然挑戰。
但時間會證明先知總是孤獨的。
中共恰好自1991年人均GDP是333美元,台灣是9222美元,台灣是中共的27.7倍。
1996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
中共自1996年人均GDP是709美元,台灣是13714美元,台灣是中共的19.34倍。
時間快轉到2018年
中共自1996年人均GDP是9732美元,台灣是25026美元,台灣是中共的2.57倍。
會有人說,因為中共的基期比較低,從一個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不能與已經接近一萬美元的經濟體比較,好的,所以拿出人口接近的印度。
印度1950年開始民主化。
1950年印度人均GDP50美元,中共人均GDP29.2,印度是中共的1.71
2018年印度人均GDP2030美元,中共人均9732美元,印度是中共的0.2
連中共一半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如果民主是一個好制度? 為什麼今天的印度人這麼貧窮,中共的財富卻是印度的五倍之多?
印度人口在2017年就有13.39億,中共人口13.86億,兩者已經差距不到一億,但貧富差距卻差了五倍,大概就是普通上班族假設是印度他一個月領三萬,中共一個月可以領15萬。
台灣解嚴在1987年的7月15日,台積電是當年的2月21日創立的,於是得到了一個結論,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所以民主讓台積電得以深根萌芽,成為一家領先全球的半導體企業,這就像只看到股價創新高,卻沒有看到前面的基礎工程。
台積電與聯電等半導體的先鋒,是先有1973年由孫運璿主導成立的工研院,1976年引入了美國RCA的的半導體製程技術,1980先有現在的聯華電子也就是聯電,甚至現在的旺宏、華邦電、世界先進與聯發科都與工研院密切相關,1985年連解嚴都還沒,現在世界最知名的捷安特腳踏車巨大也是使用工研院的碳纖維技術,1987年台積電在工研院成立,當時根本沒人想投資台積電,透過政府成立的工研院與飛利浦共同投資,世界先進已經過世的章青駒,旺宏的已故前董事長胡定華,華邦電的前總經理楊丁元,和最有名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他們都是工研院這個搖籃出身的。
但孫運璿是什麼時代的官僚?
他不是民選的總統指派的行政院長,按照道理來說,人民選出的官僚是大家評選的結果,應該是最好的領袖,會為大家謀福利,而沒透過選舉與民主制度產生的孫運璿應該擺爛,而且吸廣大辛苦的勞動人民的奶水長大,怎麼事實與想像的差距那麼大?
現在八兆市值的台股最肥大的世界級企業竟然是由非民選政府萬惡的獨裁的蔣經國政府所找來的人才所成立的? 現在檯面上有頭有臉的公司全部都是非民選時代成立的民營企業。
什麼才是好?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有新聞媒體的自由與言論的自由
但有沒有薪資不斷上漲的自由?
有沒有能夠找到跨國企業職缺的自由?
有沒有能夠安居樂業享受居住正義的自由?
有沒有能夠不擔心退休金倒閉的自由?
有沒有階級流動的自由?
有沒有保障私有產權的自由?
有沒有購買廉價商品的自由?
有沒有選擇工作與職業的自由?
有沒有在面對司法不受政治控制的自由?
真實的世界樣貌是這樣,在權力的面前,並沒有自由。
前面李光耀談到的柯林頓能剝奪中共的最惠國待遇,所謂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MFN)是WTO以前的一種國際貿易的架構,在貿易與交通和稅收相關議題上提供無歧視的待遇,特別有些涉及關稅的優惠。
而他的精神就在於比如中共被美國列入最惠國待遇後,英國是美國的最惠國待遇名單,中共也就享有這樣的權利,白話一點講就是我朋友有的,只要你在這個友善名單內,你通通都能享有一樣的福利,WTO以後就廣大的普及這個精神,所有國家都要加入多邊貿易體系內,確保國際社會的所有國家都能加入這個系統,但這只是理想,可以看到大搞FTA時代後,逐漸發展成為區域聯盟可以享有比WTO更好的全方面的零關稅政策。
所以李光耀在說的就是當時的美國隨時有這個權利可以剝奪中共的最惠國待遇,這等於就是發動貿易戰和經濟封殺,在那個時間點中共人均GDP才333美元,根本無力抵抗,李光耀要表達的就是無論英國、美國、中共,誰有實力誰就能在國際社會大聲。
這就是為什麼川普要發動貿易戰,他對於中共製造業與強大的科技領先開始擔憂美國會被逆轉,許多歷史學家與政治學家也開始預測,在過去數千年中,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代表中國主政治勢力的中共正在進行統計上的均值回歸,歷朝歷代以來世界五千多年的歷史,甚至在宋代到元朝,最強大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無論在軍事、經濟、甚至制度上秦朝的郡縣制領先西方當代國家較接近的普魯士近一千八百多年,真的要算西方開始趕超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特別的地方在於一個精神是歷代的中國沒有的。
工業革命的頭是James Watt(瓦特),也就是知名的瓦特,瓦特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這是國家資助科學發展的重要組織,成立在1660年,等於是因為英國國王1660年開始贊助科學而產生的重要影響力的組織讓英國取得了未來百年間有瓦特這個人,來反超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皇家科學的學會,這就是英國以科學輾壓中國的起點。
在皇家學院成形前,不過是12個科學家聚會的小聚會,但因為學術交流的自由讓國王開始重視,1915年後的皇家學院的院長甚至都是諾貝爾獎得主,而世界生產力的重要起點瓦特,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貴族的家庭,相當重視教育,所以即便瓦特的父親只是一個造船工人,在家裡受到母親的教育,從小就學習數學,在此告訴我們要當一個偉人小時候數學一定要好。
瓦特年僅17歲,母親就過世了,而他到了一家鐘表行當學徒,歐洲在文藝復興後手工業普及到歐洲大陸,1757年瓦特在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爭取在大學開鐘錶行的機會,4年後瓦特開始研發蒸汽機,過了六年後他在大學內發現有一台蒸汽機,希望可以修理他,也就是其實在瓦特前早就有蒸汽機,但效率不好。
這種Newcomen steam engine(紐康門蒸汽機)活塞每推動一次,氣缸裡的蒸汽都要先冷凝,才能加熱進行下一次的運動,使得80%的熱能都耗費在維持溫度上面,2年後瓦特把冷凝器與汽缸分離,使得汽缸溫度可以維持,但研發這種硬體設備大家都知道,最麻煩就是錢!
他首先與約翰·羅巴克合作,John Roebuck(約翰·羅巴克),羅巴克是冶煉礦石的工廠老闆,但因為擴廠過程資金週轉不靈倒閉,使得另外一個老闆也是羅巴克的債主Matthew Boulton(馬修伯爾登)取得改良蒸汽機的專利。
而且他更發現瓦特的機器不只可以用在煤礦的冶煉產業,還可以用在紡織,可以說改良的發明者是瓦特,但應用在紡織的概念是Matthew Boulton(馬修伯爾登),畢竟他才是老闆,更知道怎樣運用一項技術,就很像賈伯斯這種角色,他不從事發明,但從事發明的應用與商業化,瓦特與他就這樣開始長達25年的合作。
還有一項關鍵的問題是,英國當時已經有保護私有產權的專利概念,這個概念中國卻完全沒有,經濟發展保護專利與人民的私有產權極度重要,這也是英國之所以能稱霸世界的關鍵因素,Matthew Boulton(馬修伯爾登)在製造蒸汽機的過程還需要用到其他傳動的專利,但因為專利分配利益擺不攏,最後是公司的員工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h)應用行星齒輪的概念在曲柄傳動結構繞開專利。
後來蒸汽機又出現了雙向氣缸,以及高壓蒸氣和三連趕結構等,最後完成的時候整整從1763年一路玩到1794年改良的蒸汽機才成形,耗費了31年的漫長歲月,到1824年生產1165台這種蒸汽機,但瓦特在1819年享年83歲過世。
綜觀瓦特的可以改良蒸汽機的背景在於與資本家結合得到了資本的幫助,並且因為國家保護了他的專利使得他能獲取更多利潤持續改善蒸汽機,接著是一開始啟發他的大學教授。
- 教育啟蒙
- 資本協助研發
- 保護專利
- 學術交流與再投資
這四件事情牢牢緊密的讓瓦特就像蒸汽機一樣帶領著人類向前,瓦特死後不到30年,英國就用大砲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正式啟動,英國進攻中國只是為了要進行貿易,但雙方因為傲慢的清朝官員而無法繼續,導致了這場戰爭,但也因為這場戰爭,見證了兩千年來人類最大的轉折點。
但現代中國由中共領軍的政府是否有記取當年四項基本的霸權架構?
- 教育啟蒙
- 資本協助研發
- 保護專利
- 學術交流與再投資
這個答案沒有深入研究很難說明。
但從5G的發展可以見到,中共已經取得了領先世界通訊領域的關鍵技術,更在各種製造行業持續仰賴資本收購,結合金融更快速的吸取技術,來回過頭餵養製造業,這種精神已經揮別過去不注重工業的清朝傳統,吸取西方的經驗與強調先富國再改政的道路。
人均GDP不到萬元說明現代中共仍是一個經濟不夠強大的政體,就更難達到李光耀所說的全民都要能是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才有堅強的民主實力。
奉行國家主義的新加玻有60%來自政府注資的企業,中共有80%的GDP來自國有企業,仰賴國家政權養出龐大的國家資本怪獸,再反過頭注資製造業與平衡技術發展和養龐大的科技人才來稱霸,這就是中共的國家發展策略,積極吸取新加玻經驗。
為什麼歷史學家與政治學家都紛紛認為中共取代西方世界以及擔憂修昔底德陷阱,就在於霸權回歸歷史均值的過程,人類最基本的厭惡損失心理,從第一名掉到第二名的那種難受程度是難以想像的,英國讓渡美國霸權時的難受也是可想而知,但至少能安慰自己,美國人畢竟是我們英國的兄弟,但中華民族可不是盎格魯薩克遜人,也不是偉大的不列顛帝國的子民,更加劇了這種衝突在霸權轉移過程中的風險。
什麼才是好?
是一種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但在這過程我們要尋求的是另外一種思考模式,而不是照單全收一種價值觀,這才能讓你理解與充分擴展答案的極限,而不是很直觀的吸收傳統霸權的價值,這會使得你看問題的角度非常侷限。
投資也是同樣的邏輯。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