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財經】PISA測驗真的能教出獨立思考與經濟成長嗎?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平台無關。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內容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20191211(三)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近期出爐了,還有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量(NAEP,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這兩項測驗在測驗各個國家與經濟體未來的主人翁的程度。

中共的PISA在數學、閱讀、科學都拿下世界冠軍,而第二名是被我們一直討論過很多次的新加玻,第三名是中共的澳門地區,PISA是由世界先進國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組成的測驗,從2000年進行長達從15歲的學生中隨機抽取進行調查,2018年有79個國家與經濟體參加,美國的史丹佛大學的教授Eric Hanushek甚至有曾經把GDP與PISA成績作比較的文章來試圖驗證經濟與教育的關聯度。


最驚人的結論是美國在如果將 PISA成績提高 50分追上亞洲國家的水準,美國的 GDP 將會因而增加4.5%,而眾所皆知美國GDP現在連成長1%都很難,但這代表美國沒有很好的教育嗎?

我認為並不是如此,我曾經在美國念過短期的小學,在美國的日子與台灣最大的差異就是美國的上學時間很短,下課以後小學生就是到球場打球,美國的土地很大,學校附近幾乎都是大片的場地可以打球或者從事戶外活動,加上濕度不高,即便天氣很熱身體也不容易大量出汗,所以很適合戶外運動。

這一份好體力往往讓學生到大學才開始很恐怖的衝刺,美國的教育講求很多元,學生常常辦PARTY與交流活動,各種奇奇怪怪詭異的活動都有,學校的家長與老師幾乎把很多心力都放在這上面,直到大學衝刺專業的時間,很多學生幾乎是不睡覺的,但這裡指的是所謂的名校與較好的大學,這也是美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在華人社會很重視教育,甚至很多高中和大學還一度因為華人的考試成績太好,想要限縮華人的名額,那簡直是智力輾壓,但智力輾壓的背後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虎媽,人的時間就是24小時,虎媽們要小朋友去專心念數學和科學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高投資報酬率的投資,特別無論在財務、計算機科學、電機、機械等工程領域,數學都是一個超級重要的知識,而且還有研究指出數學能力越好與你收入呈現正相關。

在台灣也是一樣,數學和物理化學不好你別想念醫科,更別想考上一類組最好的科系,如財金決勝關鍵也是數乙,二類組也是如此,所以數學決定了學歷與學校,學校決定了你的收入與人際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家長都會希望學生考到名校,雖然他不是一個保證,也是有很多低學歷的人賺到大錢,但學歷高的人確實出社會找工作比較吃香。

而技職教育很優秀且在還沒難民移入前,幾乎是世界模範生的德國,他們的PISA成績也不好,北歐與歐洲人的生活習慣也比較偏向多元式的,與亞洲這種精實震撼的教育很不同,強調與自然和做中學的概念,在台灣不重視的課程,例如家政課、藝術課、甚至普通的教育課程都比較注重思考,但我認為比較有各種優點又結合西方教育的典範是芬蘭。

可以看到第七名的芬蘭,第八名的愛爾蘭,這兩個國家台灣有一個政治狂熱的作家吳祥輝都寫過,當作家不賺錢的,搞政治才能賺錢,但他寫的<芬蘭驚豔>那本書還是非常值得一看,還有<沒有資優班>,我極度的厭惡台灣的垃圾教育,這個制度把我們優秀的老師與充滿熱情的老師殺死在一套填鴨與無用的內容中,讓他們無法發揮,唯一帶給學生的好處就是知道這個社會是有階級的,以及競爭是殘酷的,我還記得我在學校總是可以輾壓同學的成績,因為我父母是中產階級,數學不好就會去補數學,參考書要買幾本就買幾本,但坐我隔壁的同學他買不起書也不打緊,重點是他連上課的課本都不知道要帶哪一本,為了讓我可以接觸社會真實的樣貌,雖然從小就有錢可以念私立國中高中,我父母堅持不要,拿我的生命當個賭注,跟他賭一把,很明顯這一把是賭對了!

但也從小就讓我知道,人的差距很可能就是基因+家庭的環境就開始,我看過太多同學,我下課在寫作業,他在打鬧,我在看課外書準備科學比賽和作文比賽,他在看著偶像的專輯發花癡,所以人一生下來就不是公平的,因為這些人他們的父母連教育的重要性都不知道,甚至多少父母還會在上班很累乙後回家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



上面這個榜單可以看見PISA歸類台灣的CHINESE TAIPEI數學分數顯然與韓國和日本可以相比,科學能力與第四名的香港也沒有差太多,但顯然被新加玻與中共輾壓,最有問題的不是數學與科學,而是閱讀能力。

這正是台灣社會即便進到投資市場的縮影,因為小時候讀了太多的垃圾,教科書根本沒有去好玩教你思考的東西,鴉片戰爭1945年,自強運動1960年,背就對了,強調快速吸收然後input到頭腦在output出來,所以思考與延伸和創意的能力很差,更別提閱讀是一個需要高度思考與辯證的過程,台灣的問題是即便是成年人,很多人沒有那個能力分出什麼叫做

觀點與事實。

美國也是如此,這篇紐約時報的報導
也顯示這種教育的差距

the achievement gap in read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performers is widening.
閱讀能力的高低造成成就高低的程度正在擴大

Although math and science were also tested, about half of the questions were devoted to reading, the focus of the 2018 exam. Students were asked to determine when written evidence supported a particular claim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fact and opinion, among other tasks.

儘管數學和科學也被納入測試,但大約一半的問題都是關於閱讀的,而閱讀是2018年考試的重點。 學生們被要求確定什麼時候書面證據支持一個特定的主張,並在其他任務中區分事實和觀點。

所謂事實就是就算你不認同他也是會發生,比如太陽從東邊升起來,一天有24小時,地球是圓的,但觀點就像是早期的宗教信仰認為地球是方的,說地球是圓的甚至要被抓起來處死。

而這段關於美國學生對觀點與事實的難以區分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The PISA results showed that 20 percent of American 15-year-olds don't read as well as they should by age 10. Also, the results showed American performance in reading and math has been flat since 2000. That suggests that federal initiatives like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Common Core — which have cost billions of federal and private dollars — haven't improved education quality in the U.S.

Pisa 的結果顯示,20% 的美國15歲的孩子在10歲的時候閱讀能力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自2000年以來,美國人在閱讀和數學方面的表現一直持平。 這表明,像“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和“共同核心”(Common Core)這樣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聯邦計畫,並沒有改善美國的教育質量。

On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findings was that only 14 percent of American students were able to reliably distinguish fact from opinion in reading tests. For example, one exercise asked students to read two pieces of writing: a news article cov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ilk, and 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airy Foods Association. The students were then presented various statements about milk, and asked to judge whether they're reading fact or opinion. For example:

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是,只有14% 的美國學生能夠在閱讀測試中可靠地區分事實和意見。 例如,一個練習要求學生閱讀兩篇文章: 一篇關於牛奶的科學研究的新聞報導和一篇來自國際乳製品食品協會的報導。 然後,研究人員向學生們展示了關於牛奶的各種說法,並要求他們判斷自己是在閱讀事實還是觀點。 例如:

"Drinking milk is the best way to lose weight."

“喝牛奶是最好的減肥方法。”

Most American students were unable to tell that statements like this represent opinion, not fact. Why? One major factor is technology, the report said.

大多數美國學生不能論述這代表觀點,而不是事實。 為什麼?
報告認為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科技。


A former teacher, Elizabeth, from Portland, Maine,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that she believed new technologies had shortened students' attention spans over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來自緬因州波特蘭市的前教師Elizabeth告訴《紐約時報》 ,她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科技縮短了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

"My conclusion: technology is not always our friend," she wrote. "The newly arrived laptops in our schools were as much a distraction from learning as a tool for learning."

“我的結論是: 科技並不總是我們的朋友,”他認為。 “我們學校新來的筆記型電腦既是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習的分心來源。”

這樣你懂了,包括成年人也是,LINE等APP直接濃縮很多新聞,讓新聞變得很短,關於政治得真相沒人在乎,政策的執行度與事實沒人在意,大家比較在乎意識形態是否與我相同?

比如我喜歡媽祖,你也是媽祖的信徒,我們就是好朋友,你這信基督教的不贊成同性戀,所以同性戀討厭基督教徒,這都各種價值觀的體現,這叫做觀點,但不是事實,但事實就不一樣了,比如社會住宅蓋了幾間,這是事實的討論,幾間就是幾間,不會因為你支持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就影響了政府蓋了幾間社會住宅的事實。

但關鍵是沒人在乎事實,多數人因為閱讀能力就從PISA這個15歲的時期就開始下降,以後就變成一個社會的低能人士,找工作難找,需要政府幫忙,沒有風險觀念不懂儲蓄與理財,老了沒退休金,也不知道怎樣監督政府,聽到川普說都是中共搶走了我們的工作,就把票投給了川普,反正是不是事實誰在乎?

所以PISA反映的一個15歲未必是菁英的階級但有沒有基本的辯證與數學和科學能力,有這些能力15歲就能工作了,剩下一個人際關係測不出來,其它就業能力都測出來了,這是最基本的知識能力,不過PISA測不出德國的技職教育,也忽略了即便有知識但也要有舞台,台灣學生的智商可能贏過美國的學生不少,但有沒有錢去唸個史丹佛以後去GOOGLE上班,跟以後去華碩上班,薪資可是可以差到十倍的。

所以要有GOOGLE這種企業也才有舞台,但教育是根本,如果連牛奶可以減肥是觀點還是事實都分不出來,你要怎樣期待真正的美國人能繼續引領世界霸權?

美國引領霸權的根本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吸收世界各地的人才,如新加玻人、香港人、中國人、印度人等到薪資最高的企業,但這些都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是這個優異的獎勵聰明人發大財的制度使得美國引領霸權,所以誰把門打開了讓世界的天才走進來領高薪,誰就是世界的科技與市場的霸主。

而會有人關心巴爾的摩那些黑人還是底特律如何嗎?

不會,菁英們在討論的是下一次獎金要發多少,股票選擇權要發多少,旅遊要去哪玩。
窮人們在討論的是下個月的貸款快繳不出來了,看醫生沒有錢也沒有保險,被裁員找不到工作了,甚至可能有場官司完全付不起律師費。

現在換我問你,你的孩子和你,能真的分的出什麼是事實嗎?
並且你能依據事實當一個理性的選民然後捨棄自己的意識形態嗎?
你能依據事實當一個裡性的投資人捨棄自己的投資偏見嗎?

這個關於投資偏見的問題,我們將在冷血投資2020年旗艦版贈送的書中,來一章節一章節的分享頂尖的投資高手怎麼找到人性的弱點變成科學來獲取巨大的成功?
2020年的旗艦計畫讓我們用事實來投資,不再仰賴不理性的偏見。

贈書活動到這個月底就會結束,明年加入的好朋友們將不再贈書,但我會在旗艦版的版面告訴你是哪本書,心得也會在旗艦版版面發表,讓你一窺投資高手在想什麼,人生又怎樣從15歲就決定你終身的智識成就,政治與宗教是人生最難擺脫的意識形態,你能從自我中擺脫這兩種意識形態,擺脫投資的也不難,但如果做不到,先從投資開始吧!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