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股主要有兩個交易所:
-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
-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
重點板塊有
- 創業板成立於2004年5月時,當時中共證監會為學習美國NASDAQ為中小企業尋找籌資的管道,而成立創業板
- 中小板則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切割出另外一個板塊是在還沒開放創業板前的一種實驗市場。
- 科創板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7月22日開市交易,是在上海交易所下的板塊,科創板的特色是並不限制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定價,且實行註冊制上市,亦允許企業採取雙重股權結構,上市企業以科技創新企業為主,這個板塊主要是中共為發展國家級產業扶持的指標性企業。
- 人民幣普通股(A股),一般來說A股只有中共境內與台港澳居民可買,但台灣的政治地位特殊,因此就中共官方而言相對香港澳門較為不便。
- 人民幣特種股(B股),上海B股以美元結算,深圳B股則以港元結算,在西元1991年第一隻B股上海電真空B股發行,B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股票發行,實行「T+3」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當時參與投資者為香港、澳門和外國人,持有合法外匯存款的大陸居民也可投資,但主要為外資持有。
- 香港上市(H股),中共註冊但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為H股,主要為中共國有企業,交易對象為香港及香港的外資。
1.中國大陸券商開戶
通常這條路只適用於台商,因為必須有居住證明以及銀行戶頭等,手續麻煩且管制較多,較少人採用這條管道。
2.透過香港股市購買陸股
在台灣可採用複委託利用滬港通,也就是香港一國兩制下香港交易所與上海交易所的聯繫機制,所以只要有香港券商的戶頭或者透過複委託也能購買陸股,這是如果不想買指數外最好的方式。
3.購買ETF
這是台灣人最普遍購買陸股的方式,而因為購買銀行販售的基金手續費過高,不建議採用這種方式,因為ETF本身也是一種基金,只是他採用指數投資的方式,節省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的風險。
台灣規模最大的ETF為如果有涵蓋槓桿類商品就是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這檔ETF,總規模286億新台幣,若已非槓桿型而言規模最大為富邦上証(006205)這檔ETF,規模103億新台幣。
簡單整理規模在10億新台幣以上的陸股ETF。
00637L元大滬深300正2 總管理費2.03% 槓桿型
00633L 富邦上証正2 總管理費2.01% 槓桿型
00655L 國泰中國A50正2 總管理費2.1% 槓桿型
006205 富邦上証 總管理費1.25% 股票型
00636 國泰中國A50 總管理費1.52% 股票型
0061 元大寶滬深 總管理費1.39% 股票型
標智滬深300ETF目前之經理費0.99% + AXP存置費用0.3% + 其他費用0.1% 股票型
006206 元大上證50 總管理費1.3% 股票型
00739 元大MSCI A股 總管理費0.61% 股票型
00639 富邦深100 總管理費1.27% 股票型
006207 FH滬深 總管理費0.85% 股票型
00752 中信中國50 總管理費0.57% 股票型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