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財經】資本向流量經濟卑躬屈膝,對照飆股的品牌溢價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品牌溢價?

假設有兩件衣服,同樣的材質同樣的規格到了市場上同樣的地方販售,而有品牌的商品比較沒有品牌的商品,多出來的價格就是所謂的品牌溢價。

在中國大陸已經形成所謂的飯圈文化,這是一種消費升級的代表,什麼是飯圈?

飯圈指的是粉絲成立的一種粉絲團,在中國大陸稱為飯圈。

飯圈現在已經成為流量經濟的代名詞,最近已經準備進入618旺季的中國消費季,中國大陸有兩個很重要的消費旺季,第一個是眾人都熟知的光棍節也就是1111,四個1的淘寶促銷季,1998年的6月18日,京東也就是中國大陸排行老二的電商創辦人劉強東(就是那個娶了奶茶妹然後被控強暴犯的土豪老闆),稱他土豪老闆一定也不為過,能在美國上市公司結果能捲入強暴案的手指數來也沒幾人,有這種創辦人投資人是英勇悲壯,可歌可泣了。

而618消費節,天貓618從6月1日已經開始了,6月1日開賣至11日創下單日銷售10小時成交額年增50%,32個品牌成交額逾人民幣1億元、淘寶直播單日成交支付額超過人民幣51億元(台幣224億),今年更特別就是直播導購的帶入,因為線下實體經濟因為疫情的毀滅,商業資本馬上把焦點全部聚焦在線上購買。



最特別的是,傳統我們認為奢侈品行業高級的形象只能在實體店面展示,買得起奢侈品的人也不會在網路購買奢侈品,但LV已經開始試探市場大玩直播導購,疫情結束的中國大陸正處在2017年後打噓以及舉牌壓抑保險資金等干擾實體經濟,又處理了供給測改革去試圖解決高污染產業的增長和供給過量,2018年遭到貿易戰和人民幣貶值的痛苦,2019年延續貿易戰的狀況,到了2020年初受到疫情強勁的影響,但三月份,中國大陸奢侈品年增率迎來爆炸性增長,阿里拍賣的數據2020年3月份年增率超過100%,直接倍增,奢侈品市場在疫情影響下全球在去化非必須消費品,而這時候中國大陸卻成為如次貸時期的關鍵消費力,中國大陸28省市發800億台幣的消費券刺激經濟。

知名火鍋集團海底撈、西貝餐飲卻因為漲價遭到公幹而道歉,HeyTea喜茶和奈雪の茶的奶茶卻漲價,中國大陸奶茶價格已經來到30元的驚人天價,換算台幣大約132元,HeyTea喜茶和奈雪の茶都屬於高端的奶茶消費項目,而蜜雪冰城、1點點、CoCo、益禾堂屬於比較中低價位,再低一點有香飄飄和優樂美等即溶奶茶。


但這些都敵不過奢侈品LV光是5月前兩個月漲價兩次,LV、CHANEL、PRADA甚至漲價超過去年水準,5月5日LV的CANNES水桶包漲價8%,漲幅更超過美國的5G,3月4日才漲過一次,2019年9月也漲過一次,這招術是跟台灣建商學的嗎? 還是跟隨蘋果致敬台灣建商後在iphone X 被稱為科技建商,賣不掉加價賣的招數?

CHANEL在5月15日也調漲15-19%,CHANEL回應是因全球供應鏈問題導致成本上升,由於材料品質都是最高級的因此採購價格激增,信的人我們可以用全球供應鏈變短而採就地購買成本上升解釋,不信的人會說明明是銷量下滑,拉升銷量換利潤不減,貝恩諮詢公司在5月8日發佈的《2020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研究報告春季版》認為2020年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預計將縮減20%至35%,今年第1季市場銷售額下降25%後,第2季可能將加速萎縮。

在這環境下3月中國大陸奢侈品年增率暴增100%,而無論疫情與否,中國大陸已經成了奢侈品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美國是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而當前中國大陸已經占據33%左右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坐二望一的態勢相當明顯,光2012到2018年的所有成長相加,有50%都是中國大陸市場貢獻,顯示中國大陸是奢侈品市場的主要增量來源。

為了接上中國大陸的地氣,各大奢侈品開始與中國藝人們合作,過去奢侈品行業的慣性也因為中國市場特性被一一打破,比如兩年前趙麗穎因為代言Dior時英文發音不標準遭到斷絕合作,史稱Dior英語事件,中國大陸酸民能量完全不輸給台灣等地網友,砲轟與網路霸凌頻傳,同樣是兩年前2018年,中國嘻哈歌手吳亦凡代言LV,在當下吳亦凡與體育網站虎撲槓起來,原因是虎撲有許多言論認為吳亦凡是個沒內涵空有外表的男明星,一開始兩方人馬叫囂,最後吳亦凡親自下場攻擊虎撲,虎撲不甘示弱,但不愧是見多識廣地大物博的中國,有網友馬上發現

這是一起套好招的雙方互咬拉抬人氣的陰謀

因為這次事件,虎撲漲粉8萬人,漲粉是中國大陸用語,意思就是短時間內粉絲人數快速上升,但沒人能證實是不是真的,置入性行銷之高在中國大陸已經進入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而吳亦凡爭議不只如此,當時還有itune刷榜事件,itune是蘋果的音樂付費平台,吳亦凡新歌上市後,飯圈刷榜到壓垮Lady GaGa當時新歌Shallow,排名前十被刷了七首,結果慘遭美國區下架,但從這件事情上,其實可怕的並不是刷榜本身,而是背後的飯圈瘋狂的消費力,刷榜過程中,必須動用程式,動用VPN等連買連刷,每一筆刷單都是要真金實彈的,不是刷讚還是刷愛心,動動手指就好,在種種爭議下LV仍然選擇吳亦凡作為代言人。

當時蔡徐坤成了吳亦凡的流量引信,2018年8月2日,像蔡徐坤在微博上新歌《Pull up》的MV,這條微博轉發量直接衝到一億,這是台灣Facebook無法相信的數字,台灣的臉書可能按讚達到百萬都很少看過了,更別說是類似分享功能的轉發達到上億。

最終2019年Prada也簽下了蔡徐坤作為代言人,資本向流量經濟兩年低頭,為什麼奢侈品大牌子甚至連謹慎的Prade也用了爭議性高的明星代言 ?  結論就是資本最注重的仍是獲利,最早LV在2017年跟潮流品牌Supreme合作,街頭文化與宮廷工匠品牌結合原本眾人看衰,結果是銷售暴增,甚至吳宗憲的行李箱都撞臉Supreme,這場合作讓LV 2017年第二季銷售成長15%,過去LV靠著固有客群就是為了切入新的客群,如年輕有消費實力的年輕男粉絲。

LV就此意識到年輕粉絲的強勁購買力,不在專注在產品質量,而是話題與個性上,而所謂話題與個性由誰來定義 ? 誰來定義Fashion就是由那些站在風口上的明星,對那時候就是有一億轉發的蔡徐坤,LV與Supreme合作就是重新定義奢侈品,Prada慢了一年終於低頭不得不轉向蔡徐坤。

奢侈品是仰賴資本塑造高貴形象的產品,他背後的核心並不是多麼實用的產品,而是塑造優越感的假象,就如同名星是仰賴流量才能撐起超高買氣,說穿了背後就是一種從眾行為,因為沒有自己的核心文化與價值,所以被流量與流行帶著走,而資本看中影響力能帶來了轉換利益,所以願意砸大錢不顧明星的爭議,在中國市場砸開知名度才代表能定義個性與話題。

資本是殘酷的,誰能帶給我名聲與流量在中國市場就代表著買氣,奢侈品仰賴品牌溢價維生,明星依賴流量去墊起價值,同樣的股市的飆股也是靠上漲的口耳相傳墊高股價。

真正在意公司本質的人不容易被市場價格與暴漲迷惑,而能忠於自己的道路。
奢侈品是一種展示品,就如同政治人物與偶像明星,我們會恨不得告訴別人自己喜歡哪個明星,和政治人物以彰顯自己的價值觀,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無比美好,例如飆股與投資理念也是如此,最終就是在追求這種地位。

而另一種基於本質的產品,不需要流量墊高價值,而是即使無法展示,例如床墊還是電腦椅,完全注重他的舒適性與實用價值,我們不會彰顯自己的床墊還是電腦椅,純粹考量他的舒適性與耐用度,實用與否才是重點,就如那些認真經營公司的老闆通常低調且專注在營運上,他具體顯現的不是市場的熱門關注,而是財務報表上,資本可以創造偶像,自然也能創造飆股與奢侈品,錢砸了股價就能漲,但錢砸了不代表營運績效能持續增長,資本砸偶像也能瞬間讓他爆紅,但不代表歌好聽,人耐看,演技耐品嘗。

短視是現代資本的戲碼,他們再度看中選秀節目快速成名的特色,幹個兩年就能當評審,這超英趕美的速度堪稱從作業員直升董事長,導致流量名星也過度飽和,與飆股無異,沒有持續拉升,市場就會發現他們只是沒有用的垃圾,根本無法發出股息,創造EPS與帶給股東真槍實彈的收益。

飆股的品牌溢價說穿了就與資本追逐流量明星,最終所有的目的只是賺錢。

差別只在流量名星迅速貶值,不堪一擊,無本益比飆股也迅速貶值,永生套牢,最終只有專注在自己的核心者才能永續發展,傲視群雄。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