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歷史】古希臘時代Classical Greece(西元前490年到西元前323年)-第二次波希戰爭

作者:納蘭雪敏


第二次波希戰爭發生在西元前480年到479年,波斯大軍從達達尼爾(Hellenspont)海峽出發,這是亞洲往歐洲的重要海峽

塞薩洛尼基城(Thessaloniki)就是以塞爾馬(Therma)為主的城市,海陸兩軍會師,西元前486年薛西斯一世繼承大流士一世的王位,希臘同盟軍準備在溫泉關(Thermopylae)的迎戰波斯軍隊。


溫泉關旁有阿提密西安海峽(Straits of Artemisium),為了避免波斯大軍從此處走水路進攻,希臘同盟海軍同時在阿提密西安海峽(Straits of Artemisium)部屬軍隊,希臘同盟的城邦則持續撤退。


第二道防線以科林斯地狹(Isthmus of Corinth)為主,這是伯羅奔尼撒與歐洲大陸的分界。


薛西斯一世預計抵達溫泉觀之時正好是卡尼亞節,此時處於夏季的後期,是斯巴達人慶祝豐收的季節,期間通常不進行戰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與其禁軍300人、400名底比斯人(Thebes)和6000名希臘同盟軍前往迎戰波斯軍隊,知名的電影300壯士就是在描述這段歷史,溫泉關根據希羅多德《歷史》,由1000人Phocis城邦的人駐守,但最終他們逃跑,列奧尼達一世最後奮戰全軍覆沒,在阿提密西安海峽(Straits of Artemisium)的海戰部隊成功抵擋波斯大軍,可以成功保護同盟軍撤退,希臘同盟海軍撤退到Salamina島,在此時第二道防線的科林斯地狹(Isthmus of Corinth)已經視同完全放棄了雅典城,但Salamina島有撤退的希臘同盟海軍。


薛西斯一世此時受到的情報錯誤,使得他進攻Salamina島,海戰結果波斯軍隊受損嚴重,使得波斯大軍部分班師回朝,只留下波斯將軍馬鐸尼斯(Mardonius)挑出五萬人繼續作戰,在波斯大軍撤退後,雅典人因為退到科林斯地狹(Isthmus of Corinth)後,使得雅典不受保護,但雅典海軍卻保護了整個伯羅奔尼撒,期間馬鐸尼斯(Mardonius)曾向雅典提出和平協議,波斯軍隊忌憚Salamina島的雅典海軍,斯巴達在科林斯地狹(Isthmus of Corinth)後防禦,雅典人則退到Salamina島,此時雅典人清楚斯巴達人不會為了他們主動攻擊波斯,因此向斯巴達威脅,如果斯巴達不出兵支援,就要同意波斯的和平協議,這意思就是波斯將可以直接借道雅典進攻斯巴達,斯巴達於是派出3萬大軍與波斯決戰,這就是普拉提亞決戰。

普拉提亞決戰的背景是馬鐸尼斯(Mardonius)補給線長,不得不盡快開戰,但希臘同盟戰爭下也很難合作,馬鐸尼斯(Mardonius)的推進使得希臘同盟快速凝聚,馬鐸尼斯(Mardonius)在普拉提亞決戰中因為部陣錯誤,騎兵與攻兵抵擋不住希臘重裝步兵與斯巴達的長矛陣,斯巴達人在戰爭中成功殺死馬鐸尼斯(Mardonius),群龍無首的波斯大軍徹底失敗,這是整個波希戰爭的轉折點,此後希臘同盟一路收復地中海霸權。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