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將變成消費性電子,臺灣供應鏈已經強勢準備

面板大廠友達以204億元收購德國公司BHTC,BHTC以車用空調與電子控制元件等車用人機介面為主,我的朋友問我怎麼看友達的這一個佈局,去年2022年度BHTC營收6.19億歐元,營業利益為1620萬歐元,EBITDA為7680萬歐元,稅後淨利為900萬歐元,如果很簡單估算大概稅後淨利就3億元台幣,也就是說如果以收購市值和利潤的角度是PE高60幾倍的交易。

友達去年2022年本業虧損239億元,雖然2021年大賺630億元,去年的虧損不算什麼,不過2020年僅獲利20.82億元,2019年虧損204.7億元,2018年獲利66.68億元,2017年才有大獲利391.4億元。

資產角度觀察負債達到575.5億元,不過短期負債極低只有不到1億元,所以資金做比較長期的規劃是有所本,且財務與利息在業外的部分長期也都是獲利。

從Tesla以後,其實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在中國大陸,去年2022年依據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的資料,去年2022年中國大陸有670萬輛電動車,已經是全球銷售總額的64%,其中58萬輛出口,有70%是歐美汽車品牌。

比亞迪2023年Q3生產電動車產能更超越Tesla成為了世界電動車冠軍,臺灣許多系統廠已經磨刀霍霍,以廣達(2382)為例,8月那時候就傳出拿到美國汽車大廠GM的AI車用電腦大單,所以市場對廣達的預期現在不是AI Server而已,還有明年驚人的AI車用電腦,隨著電動車滲透率不斷增加,去年2022年全球汽車銷售量是8105萬輛,電動車去年銷售突破1000萬輛,也就是說我們很粗略的算,大概8輛車去年有一輛就是電動車。



以臺灣市場來看,去年電動車銷售16,000輛,2022年則銷售共429,731輛汽車,佔比僅3.7%,中國大陸市場2022年銷售2694萬輛汽車,電動車佔據約610萬輛,佔比約22%,臺灣市場主要電動車難以滲透原因主要還是純電動車的價格偏高,比亞迪9月上市的新車海豚在日本銷售價格僅新台幣66萬元左右,續航力更高達400公里。

比亞迪的股票市值已經非常接近Tesla與日本Toyota,如果順利以低價可以征服日本市場,就表示日本認同了中國品牌具有一定的品質與吸引力,廣達等台廠在車用電腦市場的佈局未來必然搭配低價的電動汽車,美國等地因收入高且汽車沒有關稅問題,廣達也在墨西哥設廠就近照顧美國客戶,中國汽車也可與之搭配,友達也是順應這個趨勢佈局車用市場因為BHTC做為人機介面必然在被友達收購後,BHTC就會採用友達的面板為主可擴張友達在這方面的市場占有率並拓展關係網路。

汽車在電動車市場的低價化或許因臺灣自身錯誤的關稅政策與貨物稅政策感受不到汽車轉變成消費性電子的趨勢,但這個大勢正在全球發生。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