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ETF市場是相當驚人的,如果我們以亞洲經濟體規模來看,臺灣人口只能排在第23名,但臺灣卻擁有亞洲第三大的ETF市場,前兩名是中國大陸地區與日本地區,臺灣的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大概是50兆新台幣,這個數字排不進全球前15。
2023年10月的資料顯示,臺灣的ETF持有者高達759萬,不過這個數字是把所有ETF的持有者數量加起來,沒有考慮到有些人會持有多檔ETF,這更詳細的資料需要集保中心公布,目前排名第一的是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有112萬人持有,第二名是元大高股息0056,有93萬人持有,第三名是0050元大臺灣50,有68萬人持有。
不過今天我的焦點是在第20名00687B國泰20美債,這檔ETF有6.4萬人持有,第25名00931B統一美債20年這檔有6.3萬人持有,實際上比起股票ETF,美債的吸引力明顯弱很多,從投資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其實臺灣投資人很幸運,他們可能不太懂投資美債的人的想法,但意外躲過了風險。
今天就要說到美債可能不再回到過去的重要觀點,要從川普2018年發動貿易戰以來開始說起,是一個反全球化的重要指標,而開始是什麼時候?
更早的全球化有時候被認為是從19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大約1870年,當時一些國家的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顯著增加。換句話說,出口佔據GDP比重高的國家就是受惠於全球化程度深的。
西元1600至1800年間,這個時期被稱為「原始全球化」(proto-globalization),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Valerie Hansen則認為全球化始於公元1000年,當時探險家開始連接世界各地,還有一些人認為,早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250年間的絲綢之路就是全球化的早期例子,這些當然都是貿易全球化,不過1978年12月18日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美國利率的歷史才最有關。
可以看到FED利率從1980年的3月高達將近17.19%,在次貸期間2009年到2015年間幾乎接近0,疫情期間2020年到2021年再度為0。
但圖片可以看到2022年後受到烏俄戰爭、2023年以巴戰爭,以及2018年後川普貿易戰影響已經突破了長達40年的下降軌道,這是宣告美元嚴重通膨的警訊,過去美國透過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高素質與有吃苦耐勞的中國大軍生產廉價的許多產品,使得美國可以有效的壓制通膨,但自從川普貿易戰後,美國希望製造回到美國本土,這就是推升通膨的最重要的事件,因為美國做為已開發經濟體,有工會、規定繁瑣的法規甚至是低效率的保險制度,在美國必須透過保險來轉嫁各種風險,但也因為這種制度,當發生問題申請保險時,保險公司只要整體保費可以一定程度的覆蓋損失,就不會去嚴格把關,因為阻擋出險會影響投保意願,之後只要漲價處理就可以,而申請出險的保險人也不一定有專業能力去看各種房屋保險、醫療保險的價格是否合理?
比如:今天你去看牙醫,牙醫跟健保局申請了5萬元的診療費,你是患者,你怎麼可能有能力評估5萬元的療程價格是否合理?你只能說治好這顆牙需要多少錢?以絕對的金額來比價。
各種成本在美國高漲下,美國製造就變得非常困難,比如台積電到美國去工程就嚴重延宕,台積電是受惠全球化的產物,全球化的本質是把生產一種商品找到全球最低廉的工資、原料、基礎設施、法律等隱性成本最低的地方,隱性成本其實很多,比如當地的治安、水電的穩定度、政治的穩定度、天氣的穩定度這些都是,但不容易量化,所以找到以後全球化仍然會不斷的找尋更廉價的地方,比如早期鞋業早期臺灣代工、接著是到中國大陸,後來到越南,不斷的找低廉的勞動力是製鞋的重點,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