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琪斐專訪柯文哲的觀後感想

關於政治議題的討論,我通常選擇保持中立,但我認為若能減少許多媒體對於在美國生活或學習經驗的過度強調,以及美國立場的觀念,對台灣的發展可能更為有益。台灣是一個和平且善良的社會,我們應該避免被媒體引導進入不必要的國際衝突中。

在這次專訪中柯文哲在中美外交的主張非常接近美國前國務卿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務卿Henry Kissinger很早針對烏克蘭問題就說過,烏克蘭要生存與發展不應該在西方與東方間抉擇,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應該成為連接雙方的“橋樑”,不應該加入北約,台灣當前的政治環境,也許應該考慮如何在各大國之間保持平衡,避免重蹈烏克蘭的覆轍。

大家要知道,2022年以前我在2021年底就在深度文直接跟我所有的贊助好友預言,2022年烏俄戰爭必然開打!一語成讖。

Henry Kissinger的預言在2022年成為烏克蘭的惡夢,後來局勢的發展烏克蘭選擇了歐盟路線,《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說 :美國歷任總統都低估蘇聯解體後的反彈力量,自我破壞了當年北約不東擴的諾言。

正是因為北約東擴太過囂張,使得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與烏克蘭問題上最終在2022年開戰,受害最深的不是美國、不是歐盟、也不會是俄羅斯,受害最深的是烏克蘭。美國前國務卿Henry Kissinger對烏克蘭的警告,烏克蘭的政客沒有覺悟,觸碰到了底線,這跟台海問題一樣,中國的底線不斷挑戰之下,最終就會玩火上身。

范琪斐在這次訪談問了四大主題:

1.藍白合
2.與美國外交
3.與中國外交
4.民眾黨選輸後的邊緣化問題

藍白合


藍白合問題的根本關鍵是雙方對於統計誤差沒有定義清楚,這牽涉到上下限的問題,在95%的信賴區間內,假如民調是40%,統計誤差是+/- 3%的情況之下,假如兩人都是40%,如果以上下限去計算,比如侯是37%,柯是43%,這種情況將柯-3%,侯+3%,就會差距是6%,但3%只是一個估算值,實際的誤差是根據抽樣數字來調整,比如匯流的民調統計誤差僅有+/-2.17%。



所以假如六組民調考慮統計誤差後會變成一個區間值,下面這個表是當時侯柯的民調比例。
雙方爭執的點就在國民黨認定的是柯下限-侯上限,這就是柯文哲所謂的讓6%。
但柯文哲所說的禮讓統計區間是以下限-侯柯的調查值,禮讓了單向的誤差。
從統計誤差的角度來看,確實可能發生所謂讓6%的可能,但從五組民調如果完全不考慮誤差,僅有聯合報民調是侯柯配勝出,以及一開始雙方的協議就有禮讓協議,就能看出侯友宜本身的民調數字就比較低,民調的禮讓已經是破天荒,在各政黨初選以及各國初選從未聽過有禮讓誤差範圍的事情。


與美國外交

范一直強調美方在意"我覺得信任跟可預測度這個東西是重要的"基礎是"就是我在美國總共住了28年嘛"、"大部分的時候是住紐約的特派啦"。

我滿頭問號,美國住久了如果就會變成美國外交專家,那美國乞丐住紐約住了50年在路邊英文很好,也會乞討不就也變成了美國外交問題專家?美國政府的態度你可以引述美國官方文件、或者美國歷史事件判斷,還是美方針對這種有爭議的主權國家,比如科索沃、索碼利蘭就能做出很好的判斷,對美國的預測你要基於歷史與實際國際政治,不是基於住在美國幾年就能判斷,否則依照這個邏輯美國智庫可能會都是住在美國最久的乞丐。

"信任跟可預測"本身就是Henry Kissinger的著作《外交》(Diplomacy)裡面寫到的重要概念,這就是念了一些簡單的外交書,就把這概念引用卻不瞭解內涵的經典,美國觀點的信任的意思是你必須犧牲一定程度的主權,比如日本的美軍基地,可預測性就是要聽話。

所謂的"信任跟可預測"在美國的外交歷史上就不是一個鐵則,伊朗核協議(JCPOA):2015年達成的伊朗核協議是多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之間的一項重要協議,希望限制伊朗的核計劃以換取國際制裁的解除。協議就是建立在相互多邊信任的基礎上,結果美國自己退出協議,打破與英國、法國、德國、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信任關係,也導致其他國家對美國的不可預測。

再來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協議,主要是世界多國控制對氣候變化和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川普認為巴黎協定對美國經濟有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化石燃料產業和製造業。他們認為協定的條款對美國不公平,並會導致工作機會的流失,加入這樣的國際協定會限制美國的主權,尤其是在能源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面,而當時許多國家領導人和環保組織都認為這損害美國國際信任關係,結果拜登上任以後2021年又重新加入。

這就很明顯顯示美國在國際重大議題與外交上也顯示高度對他國的不信任與不可預測,美國說的自己都做不到了,川普說的才是最正確的,美國最重要的東西是美國利益,賣軍火有利益、賣石油有利益、賣天然氣有利益,利益在哪裡,就往那邊操作,這就是資本主義,這就是美國精神,這不用住美國,只要多看歷史,多看美國的國際行動,就能簡單理解,不用住美國28年也能知道,英文不用很好也能知道。

臺灣問題的美國利益是什麼呢?美國很清楚臺灣是一個拿來戳中國很好的點,他就喜歡拿臺灣問題戳中國,戳一戳就能賣軍火,這是第一個賺錢的地方,其次,臺灣的重要性在這十年大幅提昇,國民黨蔣經國時代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性官員孫運璿成立了工研院,工研院留下來的臺灣強大的半導體,特別不世出的半導體戰略天才張忠謀憑藉著學習曲線與德州儀器留下來的管理經驗,最終在韓國三星與蘋果間的矛盾下搶下蘋果訂單建立十年來罕見的半導體代工傳奇,後面又憑著資本支出優勢繼續在虛擬貨幣、資料中心、AI等應用上不斷擴張,美國已經意識到台積電如果與中靠攏,會讓美國在半導體製造端上被掐住最關鍵的核心。

但在台積電這十年佔據全球關鍵核心地位以前,美國並沒有這麼重視臺灣,也不會隨意挑釁臺灣問題,挑釁臺灣問題的兩大核心,賣軍火已經是老議題了,新的議題是,把半導體盡可能移出臺灣,所以2020年以後移到日本、美國等地的計畫陸續進行,問題是台積電並不積極,因為這些地方都有臺灣本地無法取代的優勢,比如人力、電力、教育、政策支持等。

美國也不是他宣稱的民主價值至上,很簡單就能論證,如果美國是民主價值至上,為什麼與中國一黨專政的政權建交?這個問題本身就能打破民主價值至上的假道學,真實的議題是中國的市場能帶給美國利益,這才是真實的中美建交的基礎,沒有利益就沒有邦交。

與中國外交


戰略平衡與美國利益才是美國的國際政治核心價值,臺灣與中國的關係如果越親近,也會發展成Henry Kissinger的預言,對於臺灣也是不利的,柯文哲在這些訪談中都不夠尖銳的舉出烏克蘭問題就是臺灣面臨的困境,當中國理解臺灣的中立立場,無能力得罪任何一方,自然才是能直面中國的問題就是要面對美國,不能拿臺灣問題出氣,直到中國能在經濟與軍事實力上徹底超越美國,臺灣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臺灣問題實際上與中國在軍事與經濟實力上尚未完全超越美國有關。應該理性思考國防和安全問題,而不是輕信那些過度簡化的主張。考慮到臺灣與美國、中國在國防預算上的巨大差異,臺灣年度國放預算僅有192億美元,美國國防預算8420億美元,中國國防預算2166億美元,臺灣應該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強項,例如半導體製造業。透過加強這一領域,臺灣可以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不僅有利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國防策略。這樣的策略可以幫助確保臺灣的安全,並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重要地位

所以臺灣輸出半導體製造給美國與中國與全球才是和平的最佳選擇,當你生在臺灣,住在臺灣,卻希望臺灣加入美中戰局的人,只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無知被操弄的人,一種是擁有外國國籍卻大賺臺灣政治言論利益的人,他們就是川普口中那個美國打仗,日本人會無感看著SONY電視的那群人,臺灣進入戰爭,這群外國國籍的人會無感的看著電視,全部逃離臺灣,臺灣唯有靠經濟力量來佔據世界經濟與貿易的核心才是確保自我安全的不二法門,要做世界貿易關鍵橋樑,就能確保臺灣成為安全之地!

臺灣問題跟中東宗教戰爭不同,沒有千年仇恨,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包容和大國政治的解決才能脫身,中美問題一日未解,臺灣問題就無法解決,這才是關鍵,歷史將會驗證臺灣問題只是中美問題的包裝,根本不是臺灣能解決的問題,臺灣真正的問題是經濟問題與產業發展問題,這才是臺灣政治應該認真討論的核心,做為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的經濟體,低薪、高房價、老舊的都市計畫與不斷喪失的勞動力和財富分配這些都遠比中美外交重要,卻淹沒在政治口水中,這才是歷史的遺憾。

民眾黨選輸後的邊緣化問題

范琪斐在最後柯文哲將民眾黨比喻為耶穌會是宗教組織也比喻為企業是營利組織不以為然,柯文哲在當中說到耶穌會是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實際上耶穌會從16世紀開始就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影響和活動。正式名稱是「耶穌會士」(Society of Jesus),由聖依納爵·羅耀拉於1534年創立的天主教修會。成員遍布世界各地,致力於教育、傳教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工作。這個比喻其實反映耶穌會在組織結構、全球布局和對外交往方面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而范琪斐在這邊可能完全搞錯了民主與宗教組織在很多關鍵的差異,比如宗教組織並非所謂獨裁與單一思想,耶穌會成員堅守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和教條,但他們也以適應各地文化和開放的神學研究聞名,在政黨所謂不可挑戰的教條並不是黨主席的思想,而是比如正直、誠信、認真、清廉、科學、理性這些基本信仰,把這些政治文化做為類似宗教不可挑戰的信仰本身並沒有錯。

難道你會說我們為了要民主,所以貪污一下才是多元主義嗎?

真正觸及民眾黨的核心價值是鍾東錦問題,但柯文哲的立場是鍾東錦做了什麼非法的事情?被認為是黑道?范琪斐無法回答,也拿不出任何證據,過去砂石行業因為利潤高,與建築行業蓬勃發展有關,涉及地方政治與土地使用和環保問題,2008年,經濟部訂定「河川水庫疏濬標準作業規範」,更下達「中央管河川疏濬採售分離作業要點」,一個採售案分為開採支出標、販售收入標、影像監控系統的保全標,還有疏濬區域邊界及基準的檢測標,四標獨立以避免弊端,鍾東錦在黑道議題上多半圍繞著他與砂石業者的往來密切,但實際上真實的犯罪證據似乎范琪斐也是說不出來。


總結

這場專訪其實沒什麼太多的亮點,實際上很難看的原因是因為范琪斐本身就搞錯臺灣定位問題,因為臺灣並非全球軍事與政治的重要核心,只有在半導體議題,AI議題臺灣才是核心,相對於中國,臺灣在國際社會毫無地位可言,這就是國際現實,美國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執行到底,結果很簡單,只要中美沒有斷交,一切都是為了美國利益進行的煽動,沒有所謂台美外交問題,只有臺灣賺錢買軍火買多少,買石油買多少,能不能製造緊張讓半導體移出臺灣的議題,而且更不精彩的地方在於范琪斐本身問的問題與當前臺灣最嚴重的問題例如少子化世界冠軍,房價實坪制計算後也幾乎世界冠軍,反而很著重在字詞的精準,以及很空泛的民主概念。

臺灣問題的最後,2023年11月29日過世享壽100歲的Henry Kissinger針對烏克蘭問題才是最值得深刻記憶的:

烏克蘭要生存與發展不應該在西方與東方間抉擇,不應該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應該成為連接雙方的“橋樑”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