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總經】2022年的醫療院所財務報告,長庚百世流芳

衛福部健保署2024年4月30日公布2022年醫療院所財務報告。

林口長庚不是靠醫療發大財

林口長庚醫院連七年蟬聯整體結餘最高的醫院,金額達93.93億元,但不要覺得林口長庚賺很多錢沒有良心,實際上林口長庚醫療本業只有獲利3.1億元,其他的獲利是透過台塑集團當初王永慶與王永在兄弟把台化、南亞、台塑、台塑化四家公司讓長庚持有持有比例以2024年3月資料,長庚持有台化18.58%,南亞11.05%,台塑與台化的比例因為沒有擔任董事所以比例就無法查詢到。

台塑化2023年3月27日公布的大股東名單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持股5.78%,台塑2023年4月1日公布9.44%。

公司治理-股東結構-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fpcc.com.tw)
投資人專區-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pc.com.tw)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林口長庚醫生很喜歡做過渡治療的江湖傳說,但以醫療本業來看,林口長庚連前十名都排不上,股息收入高達90幾億元似乎真的不需要做過度醫療。

真正以醫療本業賺錢的中國附醫,醫務結餘25.55億元才是醫療獲利王,排行冠軍;基隆長庚甚至醫療本業上虧損2.94億元成為最不賺錢的醫院,但有台塑集團股票業外收益下,整體結餘26.59億元還是佔據整體第四名。

高雄義大醫院排名出現劇烈變化,2021年度是第五大賺錢醫院,但2022年卻變成第二名虧錢醫院,健保署分析,原因在於非醫務收入的投資收入減少八億元,但這都不是醫療本業。

全台灣最賺錢的診所遠東聯合診所

全台灣最賺錢的診所為遠東聯合診所,整體結餘達1.02億元,其中醫務結餘為7700萬元,這間診所是醫療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遠東聯合診所,徐元智是徐旭東的祖父,徐有庠的爸爸,徐有庠有兩房妻子,徐旭東是二房許蕙英的兒子,不過徐旭東真的是保養得很好,完全看不出來已經高齡82歲,徐國安在2023年8月8日接任散裝航運巨頭裕民海運的副董,可能準備正式接班遠東集團,徐國安47歲還算壯年。

遠東聯合診所0台北市中正區永綏街8-14號,台北中山堂旁邊,在台北車站的西南方,1988年3月12日開始營運,由亞東醫院負責經營管理,並延聘榮總、三總和亞東醫院的良醫駐診,但或許是臨近臺大醫院,受地緣影響,開業前10年,每日門診人次不足百人,醫務毛收入年僅2,000萬元。直到1999年,在臺大醫院前副院長莊哲彥教授引薦下,遠東聯合診所再次啟動創新步伐,與臺大醫院策略聯盟,由莊哲彥教授擔任首任所長才開始轉佳,同時,診所斥資1億1千餘萬元整修內部、添購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儀器設備、增聘專業醫事及行政人員,注入新血輪,而臺大醫院也選派66位各領域專科、次專科的教授及主治醫師,每週一次支援駐診,「新型態診所於8月1日正式上線,堪稱是全臺最大、陣容最堅強、高品質的超級基層診所。」談起這段歷史,蔡所長忍不住豎起大姆指。

依規定,年度領取健保費用二億元以上必須向健保署提出財務報告;一一一年度有十九家醫學中心、八十二家區域醫院、一三二家地區醫院、三家基層診所、二家醫事檢驗所入列。衛福部健保署醫管組長劉林義稱,經主管機關、會計師查核通過二三八家醫療院所財務報告,有一八八家醫療院所盈餘、五十家虧損,等於八成大型醫療院所賺錢。

整體結餘很多是股息收入,不是醫療本業

2022年整體結餘排名前十大醫院依序為林口長庚、高雄長庚、中國附醫、基隆長庚、桃園長庚、成大醫院、台大醫院、台中榮總、台北榮總、高醫附醫。

虧錢的醫院

收支短絀金額前五大醫療院所分別是土城醫院、義大醫院、博田國際醫院、國仁醫院、門諾壽豐分院,六至十名是衛福部金門醫院(0.3億元)、玉里慈濟醫院(0.27億元)、長庚雲林醫院(0.26億元)、霧峰澄清醫院(0.23億元)、台大金山醫院(0.13億元)。

真正靠醫療賺錢的醫院

回歸醫務本業,結餘金額前十大醫院分別為

中國附醫(25.55億元)、高醫(12.33億元)、台中榮總(10.65億元)、新竹馬偕(9.03億元)、雙和醫院(8.14億元)、陽明醫院(7.25億元)、奇美(6.85億元)、台北馬偕(6.53億元)、高雄長庚(6.27億元)、嘉義基督教醫院(6.09億元)。

林口長庚

2022年與2021年比,林口長庚醫院整體結餘暴增兩、三倍,結餘金額從34.79億元增93.93億元;林口長庚醫院結餘幾乎都是依靠非醫務結餘的股利收入,2021年股利為37億元,2022年股利增加到85億元,單純醫務結餘只有3.1億元。

目前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是王瑞慧,她是王永慶三房李寶珠的三女兒,進入長庚體系20年是王家深耕最久的王家人,在2016年接掌長庚醫療財團法人,1996年就進入長庚總管理處工作,原先在台塑總管理處任職,後來轉赴台化工作,直到王永慶有意才轉到長庚,嘉義、雲林、廈門長庚醫院興建都是王瑞慧的戰績。

2014年長庚董事會改選,一名長庚董事透露:「董事會上除討論王文潮遞補父親王永在的位子外,其實原本是喬王瑞慧退出、三娘(李寶珠)進來,但王小姐堅決不退。王瑞華先生楊定一只好提出讓位。」

王永慶的醫療夢與王瑞慧的延續

王瑞慧在長庚醫院經營多年,戰功彪炳,建立了非常多的長庚分院,其實從我一個外行人來看最簡單的標準就是基層做起的最接地氣,以王瑞慧多年深耕,雖然固然有他的堅持才留下來,但這個決定似乎也是命中注定,1973年3月26日長庚開始登記成立,林口長庚是1978年完工,長庚是王永慶與王永在兩兄弟父親的名字王長庚所命名,目的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從事醫療事業,促進社會公益福利。

過去那個時代,醫院開刀都會跟普通民眾收取紅包,王永慶瞭解這種文化所以長庚醫院禁止醫生向病患收取紅包否則一律開除,也就因為有這種文化長庚的理想性有一定的延續。

所以王永慶對這個事業有非常崇高的理想,2019年5月23日長庚的研究中心完工,2008 年10月15日王永慶就在美國過世了,等於挑選完土地後就與世長辭,而王永慶的母親姓詹,名詹樣冠夫性為王詹樣,2017年長庚爆發醫師出走潮,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認為是行政階層沒有溝通清楚,造成醫護人員的誤解,她今天親下指令,肯定急診醫療團隊,也要全力慰留所有醫護人員。

長庚消息人士表示,創辦人王永慶為維護病人就醫權利,不以營利為目的、基於社會責任與道德理念創辦長庚醫院,經溝通後,9成以上提離職的醫護人員都表示認同王永慶創辦長庚醫院的理念,同意留下來,少數2、3人已經與其他醫院簽約者,也會盡全力協調。

當時長庚近2、3年來一直想緊縮急診,要把林口長庚急診留觀床166床減至80床,計畫可減少4名主治醫師、連護理師人力一併縮減,並認為急診壅塞、急診醫師勞逸不均。今年5月起,行政管理中心開始查急診科費、質疑科內醫師自掏腰包繳的公費,找不到問題再進一步查起補助對象涵蓋全台灣急診醫學的「急重症醫療基金會」,扣上「小金庫」污名。

2017年6月中,長庚人評會決議將邱德發免職,當時正在急診加護病房看診的他,10分鐘內就被取消電腦員工代碼,無法登入。後來全院72名急診主治醫師、71個聯名為他寫陳情書,唯一沒有簽名的那位正在離島的金門醫院支援。儘管風暴擴大後院方撤銷他的免職、董事長王瑞慧親自慰留,從實習醫師起就待在長庚的他堅持去職,「這樣的醫院,我不想再待!」他說。

最終引發風暴的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與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雙雙下台,遭到王瑞慧等台塑高層逼退,這個故事其實相當感動人心,因為他是由基層的憤怒最終由最高層撤換高階主管而非冷漠基層,桃園人口2019年就超過220萬人,林口長庚其實座落在龜山而非林口,但一樣要吸收林口地區的病人,林口地區的居民差不多就有15萬人,急診業務當時一年慘虧2億元,所以以財務角度對急診動手是很合理的,但從醫院經營角度不合理。

最後王瑞慧選擇了非營利之路,其實真的延續了王永慶的公益事業理想,邱德發後來到中國附醫工作,甚至在2017年7月3日向醫生公開開記者會認錯,撤銷急診部原受懲處所有人員的處分,後來2019年長庚大老直言說王瑞慧為了重振長庚,大改強勢作風,放手由醫療專業領導,轉變為變成公益為主導的結果,王永慶以美國資產和臺灣資產相加,如果不是王文洋等爭產爆發揭露真實的數字,王永慶資產可能是全球首富。

海外遺產高達6000億元,臺灣部分528億餘元,王文洋當時揭露王永慶生前設立五大海外基金,控有近6,000億元的海外資產,除NEW MIGHTY U.S. TRUST(新威力信託)設於美國,GRAND VIEW(豪景)等四家則設在百慕達,這五大海外基金又控有台塑集團近二成股權,基金管理成員包括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與副總裁王瑞華、台塑集團總管理處常委王瑞瑜等五人,公益性質不足,且由王家少數成員祕密設立,資產移轉未經王永慶同意,還涉嫌逃漏稅,因此在美國及百慕達分別提出訴訟。

2008年的巴菲特資產約末1.8兆元新台幣,而王永慶的遺產並不只是這樣,除了五大海外信託其實還有14家海外公司,而這些公司都沒有透過上市,如果實際發行上市,以當時巴菲特1.8兆元新台幣的身價,當時是次貸風暴,王永慶的身價可能在那年是全球首富,更不要講如果併入王永在的另外一半。

經營之神王永慶早早布局美國

王永慶早在十多前年也提早到美國布局,由此可見他的眼光,郭台銘也曾到美國駐點,匯集世界資本的美國究竟有什麼魅力,我們最近所出版的的下面這本書,非常歡迎你購買瞭解美股的制度,當你跨入了美國資本的世界會打開你的眼界,讓你看見完全不同的市場。

突圍華爾街:遠征美股的臺灣投資者 電子書,作者 納蘭雪敏 - EPUB 書籍 | Rakuten Kobo 台灣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