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之前我寫的這篇文章,後來被很多媒體引用,甚至很多網紅也拿去做為題材,真的非常高興,更多人瞭解台積電的創立與孫運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退休後的帝國與小欣欣豆漿店的結盟 (iceessencecapital.com)
但很少人還記得現在台積電的源頭工研院與孫運璿,當今所有上市櫃公司有非常多都是從工研院出去,1973年工研院成立,當時是剛1969年剛接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到韓國首爾參觀科技研究院時,馬上就知道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科技研究是最重要的。
1973年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三大研究院合併,把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1975年RCA被選為台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1976年把台灣的工程師送去美國受訓,1977年台灣開始建立第一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
1980年後開始現在聽到的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就陸續成立,1983年工研院更開發出與IBM相容的個人電腦,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業者,而且台積電成立的更晚,聯電在1980年就成立四吋經原製造,台積電一直到1987年才成立六吋晶圓廠,1989年成立盟立自動化,1993年才成立世界先進,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忠謀也當過工研院長。
張忠謀在1985年到1988年差不多3年的時間都在工研院擔任院長,當時他已經退休,在他退休以前,就是孫運璿積極把他拉到台灣來,一開始沒有台積電,是他做了工研院長後才有台積電。
1969年經濟部長陶聲洋罹癌過世孫運璿轉任經濟部長,孫接下工作後,當時對外出口貿易出現了貿易順差,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於聯合國的合法身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1973年石油危機,孫運璿親自前往沙烏地阿拉伯以經濟合作計畫換取中東穩定原油供應,透過經濟學者的溝通,從原本管制物價到放手讓物價以自由市場機制運行。
工研院的開始就是在這次危機以後,可以說石油危機和參考韓國的科技研究院,組織財團法人以高薪聘請海外人才是當時政府的特色,但立法院當時強烈反對,因為財團法人身分政府無法監管,最後透過孫運璿多方奔走,做後以50%勉強通過工研院計畫,才有後來的張忠謀與台積電。
如果當年沒有完成工研院計畫,就沒有後來的聯家軍、台積電,因此很多人稱孫運璿是工研院之父,到了1947年2月7日7時,這就是當年我所說,台北林森北路小欣欣豆漿店的討論,孫運璿與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和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的潘文淵把半導體產業定位臺灣1970年代後經濟發展的重點,經過了50年,台積電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晶圓代工公司,ADR在美國市值排行前十。
但當時反對者多,需要1000萬美元的資金,孫運璿一人扛起政治壓力積極推動,1977年孫運璿協調國防部,徵收新竹土地做為科學園區的用途,是今天撼動全球半導體與IC設計的新竹科學園區,這個計畫完成後,新竹成為全球少數可以生產積體電路的地區,現在臺灣市值最大的三間公司,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曾在工研院做工程師與研究院,張忠謀於建立台積電前擔任過工研院院長,聯電董事長曹興也是工研院的工程師,新竹科學園區是中美斷交後十天開工,見證了一代偉大的官員是如何以領先所有人五十年的眼光,積極栽培產業深耕,創造全球舉世無光的壯舉,這一段歷史,不能被遺忘,不能被取代。
1984年2月24日凌晨2點多孫運璿中風,因此失去了語言與雙手活動能力,下半身無法行動,從此淡出政壇,直到2006年2月15日以92歲高齡過世,民進黨執政以後,仍聘為總統府資政,過世後,陳水扁頒發褒揚令。
過世時,張忠謀到靈堂被記者採訪時說道,如果當時退休沒有孫運璿積極邀請他到工研院,他就可能之後會很猶豫了,因為當時他已經準備退休,所以他是退休前就安排好這項計畫,才讓張忠謀直接在退休後回到新竹科學院區,台積電則是行政院積極以發展產業研究與荷蘭飛利浦、台塑企業等各方合作投資籌組成立全新的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由張忠謀擔任台積電董事長,當時張忠謀也邀請INTEL投資,但INTEL始終堅持IDM的反Fabless路線,2017年3月20日台積電市值超過INTEL。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