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40827(二)-中國電商僅退款之亂,拼多多犧牲100億利潤共體時艱

作者:納蘭雪敏

拼多多美股時間2024年8月26日公布Q2財報,Q2營收年增970.6億人民幣,但低於預期1001.7億元,淨利潤從131.1億元暴漲一倍到320.1億元,EPS為21.61元,高於預期20.43元。

2022年以後,拼多多從中國出貨免運費美國的商業模式開始盛行,美國消費者樂於繞過美國中間商直接跟中國賣家採買,如當年臺灣與大陸間的商業模式近年也逐漸從蝦皮、淘寶開始,除了少數具備高技術價值與品牌的品牌商缺乏替代品,例如蘋果手機雖然是中國製造,但涉及多項零組件整合,必須集合大陸、臺灣、韓國、日本等多個經濟體後才在中國大陸組完成,最後銷售全世界,因此無法繞過品牌商蘋果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與軟硬體整合。

其餘多數的美國產品幾乎都有替代品可以替代,更別說衣服這類只有商標樣式幾乎都能找到替代品,拼多多旗下APP海外的Temu成為美國下載最高的應用程式,即便拼多多昨天暴跌後,美股市值依然高掛1389億美元,創辦人黃崢擠下所有中國富豪,以493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中國首富,但昨天他可能也損失慘重。

昨天拼多多宣布,在未來幾年不進行股票回購與分紅,美股回購類似於台股的庫藏股註銷制度,公司會以現金市場買回股票註銷,讓EPS拉高推升股價,每年差不多有3%上下的股票可以被註銷,長期而言就能給企業股價更好的基本盤。

拼多多認為電商產業競爭激烈,公司營收成長放緩,未來幾季的利潤會有波動、反彈,但長期利潤降低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要特別注意拼多多旗下海外TEMU的營收佔比越來越高,2023年達到23%,今年2024年預計達到40%以上。

營收增長的無利可能相對反應美國消費市場的成長也停滯了,即使是這麼便宜的商品,而且拼多多也關注到品質問題,發展產品開始以農業和高品質產品往上,從拼多多準備犧牲100億人民幣的利潤補貼店家的手續費,這就表示拼多多希望讓利給店家來持續發展高品質產品,一改過去積極低價搶市的態度。

這或許也與中國官方已經看到多種電商亂象有關,阿里之前8月15日公布Q1財報時,利潤年增率衰退9.4%,當時阿里巴巴提到他們持續投資科技基礎設施(其實就是AI伺服器),阿里雲的營收265.49億元,年增6%,調整EBITA為23.4億元,年增155%。

速賣通試圖學習拼多多打入海外市場的阿里,在速賣通(AliExpress)這個B2C平台也進行投資,土耳其的Trendyol阿里持有86.5%的股份也希望在中東市場打下基礎,但阿里巴巴的基礎業務淘寶與天貓兩大平台組成的淘天集團,財報卻比去年同期又下降1%的營收,成為七大板塊失去成長力的,等於阿里巴巴=電商的這個邏輯正在逐漸失色。

反而更像是Google這類以雲業務成長的公司,淘寶以1+6+N業務為主,1是阿里為主體的控股,旗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是六大事業,淘寶天貓這個大家都很熟了,阿里雲可以想成就類似Google雲業務的中國業務,本地生活是以比如外送平台餓了麼的外送服務類似Foodpanda這種服務,國技術字商業則就是前面講到速賣通(AliExpress)、土耳其的Trendyol這類的國際電商,菜鳥則是阿里的物流集團,大文娛則可以想成是中國的Netflix,由此可知阿里的版圖是非常大的。

美國拆成好幾家公司做的業務,他們全部由集團一起做,這還沒有包括N,N是以中國線下比如盒馬、高薪零售組成的超市。


不過因為失去了成長且長期對中國經濟看壞,阿里股價也是趴在地上,幾乎漲不動。

希望學習拼多多的阿里,淘天集團2023年底開始先用後付、僅退款、88VIP三項大刀一來,僅退款的意思是消費者如果退貨或者遇到賣家延遲或者強制發貨,平台支持退款不退貨的政策,形成線上另類的0元購,88VIP是淘寶是以多項平台互綁,加入VIP可以觀看影音等。

2024年6月18日以後,學了拼多多半年的淘天開始發現,自己東施效顰,把DAC(訂單量)的KPI轉成GMV(交易金額)、AAC(平均消費金額),重新回歸店家能否把生意做大,把消費者的群體做高為重點,簡單說希望做大戶的生意。

2024年8月淘天的僅退款達到被中國官方報導出來亂象:

「1400元的洗衣機因無法安裝被僅退款」「網購11元衣服僅退款被判賠800元」「只退款動了誰的起司」,618時一女裝商家店鋪營業額達1000萬元左右,但扣掉「僅退款」金額350萬元、「退貨退款」數量380萬元,刨除各項成本開支後,店舖虧損約60萬元。

一名消費者在開設的所有平台品牌店鋪把某款產品都買了個遍,然後透過未經證實的過敏照片全部申請「僅退款」。

「關鍵是平台還給強制退款了。」徐某無奈地說,「商家對消費者過敏憑證提出異議,申請平台介入時,品牌售後處理的客服分會下滑,分數過低就無法與達人進行合作,所以一般只能自認倒楣。 徐某反映稱,不少消費者並不會提前進行溝通,而是直接提出“僅退款”,“一般平均一個月,幾個平台加起來可能就有100多單申請'僅退款'” 。

部分商家選擇忍氣吞聲,但也有一些商家會選擇「爭一口氣」。為了價值不到100元的12雙襪子,一名網店女店主曾駕車千里從上海追蹤至河南開封為自己維權;江蘇一名網店店主則因一盞標價30多元的吸頂燈被惡意「僅退款」而把買家告上法庭,透過訴訟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

這些背後都是淘天集團為了效法拼多多的造成的電商亂象, 不合理與過度的欺負賣家來擁抱消費者,但最終使得生態係面臨崩潰,因為沒有賣家的電商就也沒有消費者,這是殺雞取卵的行為,2024年9月1日開始中國官方施行《網路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主要就是禁止停台對業者附加不合理的條件。

臺灣的消費者想必覺得真是奇蹟,臺灣是少數對買家高度不友善的經濟體,多數商業糾紛賣家都比較佔上風,平台幾乎都是支持賣家,但蝦皮進入臺灣市場後略有改善,因為導入了過去淘寶時代盛行的評價制度,為了爭取評價,賣家至少必須做好售後服務。

在中國電商激烈政競爭下,有一些縮影,比如有一個廠商在浙江東陽經營漁具公司,某個電商平台上在售5.9元還包郵的魚線。這個價格是不可能獲利的,同業是怎麼賺錢的?

結果他發現是透過夾帶遊戲公司免費體驗遊戲推廣卡來賺取廣告費,以補貼虧損,但還是虧錢,推出僅退款服務後加大退貨率到20%,成本飆昇。

拼多多在2024年8月7日起,針對已發貨訂單,若消費者僅提出退款請求,商家將獲得36小時的自主處理權,商家有權對退款申請進行合理駁回,拼多多平台將不再介入。若商家在36小時內未作處理,系統將自動完成退款流程,保障消費者權益,若商家駁回消費者的僅退款申請,消費者尋求拼多多平台的介入,會基於實際情況進行公正審理。

可以算是為僅退款劃下句點,且拼多多財報後願意拿出補貼100億元的手段,更證明中國賣家退無可退,賣家高度弱勢,不過我發現中國電商市場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國際許多知名品牌保養品在大陸電商賣的價格比臺灣還貴,只要是有品牌的東西,你在中國電商是討不到便宜的,這代表品牌商直接把電商要求的成本附加上去一樣賣的動,表示市場區隔化很明顯。

在低端的消費市場,大家是競價搶到死,國際品牌卻附加成本後還是生意很好,最多做做直播順應一下民情,反觀歐美這些國際本土品牌在本地動不動就促銷打折,實在相當悲劇,不過或許中國廠商應該反過來思考,行業內部的整合是否才是關鍵,以韓國為例正是因為整合了多家財團使得重複投資減少,最終成功在競爭壓力很大的面板行業至少能奪下一塊地盤,甚至打敗臺灣、日本等諸多面板廠,雖然中國面板比如在OLED先進面板領域,京東方(17.5%)、維信諾(11.6%)、華星光電(10.1%)和天馬(9%)加起來高於三星的41%,但是因為分散成四家,整合營收與利潤的能力就變差,外加LG的6%,韓國幾乎還是有50%左右的市場占有率。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