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50119(日)-文化補助的超級難題,臺灣該繼續補助嗎?

作者:納蘭雪敏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提案全數刪除文化部補助公視的23億元預算,引爆了導演楊力州製作罷免影片,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表示,2025年1月17日國民黨團的協商溝通,提案最終是修改只刪減1%。

算是落幕了,但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提案的提案引爆了一個臺灣影視相關殘酷的事實,就是很多影片無法靠自己獲利,不只是影片,臺灣作家幾乎也沒有辦法靠寫書生存,你只要有常在看書的就知道,書局賣的書幾乎都是美國暢銷書為主,天下引進來的都是美國最知名的暢銷書,一些比較沒有資金的出版社就引進日本或者韓國甚至其他國家的書來翻譯。

而臺灣作家寫的書往往就是網紅已經有基本的粉絲數,因為如果一本完全沒有讀者的書出版原則上只是放在書店上,基本上幾乎是穩賠不賺。

問題來了,政府是否應該補助,又該以怎樣的形式補助?

日本NHK

臺灣的公視預算遭刪是因為在野黨質疑他的政治立場,日本NHK(日本放送協会,Nippon Hoso Kyokai) 在成立的時候,非常有趣的是為了避免政府干預NHK製作不利於政府的節目被封殺,所以不拿任何政府的補助,也為了不讓任何財團綁架,所以也不拿廣告費。

那你會問,NHK靠什麼過活?答案是一種神奇的制度,日本《放送法》規定,只要你有電視機,你就有義務繳錢給NHK,但法律上有義務,日本人卻不是人人都有繳,所以NHK有一種神奇的職業稱為NHK收費員,就算你跟收費員說我沒有電視,他也會說你有透過網路看NHK要跟你收費,為了不想讓NHK收費,還有一個政黨是NHK受信料不払い党(拒絕支付NHK收視費黨)。

日本2024年5月通過的《廣播法》修正案,NHK的網路節目播放業務從「選擇性業務」改為「必須業務」。理由是為了持續且穩定地向沒有電視的人提供NHK的節目內容。只透過網路收看節目的人,也將被要求承擔與透過電視接收節目者相同的費用負擔,也就說日本修法方向,你現在沒電視也要付錢給NHK。

簡單說日本法律有點類似,強制人民付錢給NHK,但日本政府不給NHK補助,他也不可以拿廣告,費用方面,網路的月費預計為1100日圓,與地面契約費用相同,意思就是跟電視機的用戶一樣,目前,NHK的契約類別除了地面契約外,還包括衛星契約和特別契約,但針對網路配信並不會設立新的契約類別,而是將其視為地面契約處理,地面契約(日文:地上契約)是指日本NHK針對使用地面波電視信號收看NHK節目的用戶所設定的一種基本收視費契約類型。

如果用戶已安裝電視並與NHK簽訂契約,則不需要額外支付費用。對於現有契約者來說,這項網路配信服務的定位與現行的「NHK Plus」幾乎沒有太大區別。

但NHK比較讓人詬病的是你簽約以後,也不太能取消,就算你真的不看,因為法律規定你有設備就要付錢,真的算是很流氓的制度,就好像你今天有性器官,就必須支付性器官持有費的概念一樣,那除非剁掉不然幾乎沒人可以閃過這個制度。

要取消NHK的費用,要確認已經買了不帶調諧器的電視(無法接收NHK信號)或者沒有電視,而且取消手續很複雜,NHK甚至會派人上門調查,檢查是不是真的沒有電視或接收設備,還會用各種手段勸你不要取消契約,而NHK改為網路使用後可能更可怕了,你很難說明你沒手機跟網路吧?

1950 年 6 月 1 日為了公共利益,日本廣播法希望提供日本全國都能接收到的豐富優質的廣播節目,但NHK有一個問題是他雖然不跟政府收費,但成員由日本首相提名並經國會批准任命,類似一般企業的董事會,而NHK收費多少也是由政府批準,所以雖然制度設計上說不被政府操控,可是還是很難。

比如福島核災時NHK就被指控沒有中立批評政府的危機處理,但NHK也是有不少對執政黨不利的內容,所以可以看出也不是完全的不中立。

美國PBS

美國有公共廣播公司(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這是美國非營利公共廣播網絡,成立於1969年,但他就有美國國會撥款的「公共廣播公司基金」(CPB, 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但很大部分透過觀眾自願性捐款,也透過非營利組織或基金會的資助,還有地方電視台支付的會費。

PBS 並不直接製作節目,而是由地方電視台或外部製作公司創作內容,再通過 PBS 平台進行播出。

美國NPR(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 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公共廣播網絡,成立於1970年,製作播出高品質的新聞、文化和教育內容,通過全國的地方廣播電台聯播,他一部分資金來自CPB(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公共廣播公司) 是美國的一個非營利機構,但只有大概2%,其他也都是靠個人捐款和地方電台支付會費使用 NPR 的內容。

PBS 和 NPR的獨立性其實在美國做的相當不錯,川普執政時做過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導致的人道危機,也針對川普疫情期間的應對措施,NPR 報導政策混亂與科學建議脫節,拜登政府時期也批評民主黨阿富汗撤軍期間的混亂安排,還分析拜登的經濟政策是否加劇了通膨壓力。

而且正因為這兩個媒體兩邊都罵,所以兩個政黨的人也都不喜歡他,恰恰證明美國的非營利媒體其實立場蠻中立的,所以如果你要客觀的看,一個中立的電視台如果沒有引來雙方的罵聲其實就代表他做的內容並不是很中立,以公視為例,如果只有國民黨支持者罵但就不會是中立的,必然要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一起罵這才是一個中立的電視台。

美國還非常有趣,有網站會依據使用者評價去評論媒體的立場,其實可以看出PBS與NPR稍微偏左的立場,就代表比較接近民主黨的立場,NPR更嚴重一點。

PBS NewsHour 媒體偏見 |全面 --- PBS NewsHour Media Bias | AllSides

NPR Editorial Media Bias | AllSides

被這個網站評級最中立的新聞媒體應該是Reasons

Reason Media Bias | AllSides 他的偏差值只有0.27

知名的BBC大概是-0.8

BBC News Media Bias | AllSides

那臺灣該繼續補助嗎?

公共媒體的存在是希望提供公平、中立且高品質的內容,補充商業媒體因追求利益可能忽視的議題,推廣本地文化與語言,支持本土影視產業,但臺灣的問題是,不支持執政黨的媒體人可以拿到補助嗎?台灣公視的資金主要來自文化部補助,這容易引發政治干預的質疑,也就是說公視長期而言,也必須要像是美國或者是日本,應該對使用者收費以及個人贊助逐漸的降低補助的比例。

如果公視長期都需要靠補助,顯示他們的內容完全沒有人想付費觀看,也沒有企業或者個人想贊助,那這樣的內容的存在不就不產生任何的需求,公視必有教育節目、文化推廣以及弱勢群體關注的議題。

這些項目都是長期必然有固定的父母或者使用者觀看教育節目,文化也有愛好者,弱勢族群也有相當多愛心人士願意贊助。

台灣的影視產業規模有限,本地作品難以在市場中取得足夠收益,特別是與好萊塢或韓國影視競爭時更顯困難,本地作家、導演的創作環境不佳,往往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難以專注於高品質的內容生產,政府補助做為基礎基礎,但可結合觀眾捐款、企業贊助(需設限制以避免利益輸送),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

當來源擴張時,公視就必須重視更多來自於個人贊助等的資金來源,而不是過於依賴政府的補助使得政治立場被質疑,公視的運作與預算分配應由獨立的監督機構管理,避免政治勢力的干預,也可以借鑑 PBS/NPR 的模式,吸引非營利組織和基金會的資助,明確公視的使命,並以透明化的報告向大眾說明資金用途。

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台灣本地作家、導演等創作者的作品發展,並且這些補助要求作家與導演必須將利潤一定的回饋回來,支持更多台灣本地作家、導演,才能讓創作不受政治立場與侷限,公視應該公開內容審核流程及節目比例,證明節目的平衡性,NHK 的模式雖然被認為過於強制,但它提供了一個啟示透過穩定的資金來源,公共媒體才能專注於內容品質,但台灣也應該避免 NHK 收費制度的流氓化,透過更溫和且多元化的資金模式支持公視。

公共媒體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高品質的資訊,更在於維護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公平,政府應該補助公視,但逐漸去化政府的資金來源、運作透明度及獨立性上做出改進,讓公視成為真正屬於全民、服務全民的媒體機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