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2024年到香港的人數達到4450萬人,實際數字44,502,787人次。
引用資料如下:
旅業市場表現
這個數字真的相當驚人,大家要知道香港人口只有753.6萬人,但訪港人數比日本的遊客人數還要更多。
但4450萬人訪港這個數字還只有2018年疫前高峰的68%,而且其中一半是過夜旅客,每名過夜旅客在港停留3.2晚,旅客對香港體驗的滿意度很高(滿分10分中評為8.8分),有94%的過夜旅客表示願意再訪香港並推薦給他人。
香港最大的旅遊活動是購物。香港以「購物天堂」聞名,主要購買精品、電子產品和特色紀念品,但港元匯率較強及旅客消費行為轉變,旅客的平均購物支出下降,2023年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從第一季的9,700港元逐季下滑至第四季的6,100港元。
另外香港飲食文化正在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美食之都」稱號,茶餐廳、街頭小吃到高檔粵菜都是香港飲食的特色之一。
景點有維多利亞峰、星光大道、天壇大佛、廟街夜市、香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夜生活有蘭桂坊、中環的酒吧夜店和維港夜景。
另外香港是商務旅遊和會議展覽(MICE)也是很多人訪港人事的主因,2023年起特區政府追加約2億港元預算,透過旅發局的「會展辦公室」大力爭取更多國際會議及展覽在港舉辦,期望吸引高消費的過夜商務旅客,強化香港作為亞洲會展中心的地位。
但這個這麼高的旅遊人次中有3/4都是中國內地遊客,達到3,400萬人次,深圳等地居民多次往返港澳變得便利,許多內地旅客傾向頻密短途訪港,例如週末來港購物吃飯後即日往返。
扣除非中國內地遊客2024年約1,050萬人次。
香港整體旅遊市場的總消費額(包括旅客在港消費及國際交通支出)達到約1,780億港元,這個數字也比2018年約3,320億的高峰還相差甚遠。
2023年旅遊業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直接貢獻為2.6%,2018年旅遊業佔GDP約4.5%,也不如2018年的香港盛況,但香港酒店平均入住率已從疫情期間的低迷攀升至約82%(2023年),並在2024年進一步升至約85%,2024年11月全港酒店平均入住率達91%。
受到需求強勁影響,高檔酒店(高價A類)的平均每日房價在2023年升至約2,347港元,按年飆升37.5%,中價位酒店的房價亦上漲約33.3%。
日本
日本在2024年的入境外國旅客已達3,686.99萬人次,大幅高於2023年,甚至超越了疫情前2019年創下的3,188萬人次紀錄,相比香港而言算是創下新高,最主要是日幣大幅貶值,且日本的旅客以長途度假為主,因為停留更長消費金額更高。
例如,2024年訪日旅客中,來自台灣的約有604萬人次,居客源第3位,比較香港的非內地最大客源菲律賓僅120萬人次,日本觀光廳估計2024年訪日外國人消費額有望逼近或超越2019年的4.8兆日圓(約合3,000億港元)水平,香港2023年的旅遊相關消費為1,780億港元,所以雖然訪港的人次很高,但實際上消費只有日本的60%左右,日本更能創造旅遊的消費。
2024年訪日外國人消費中約29.5%用於購物,主要購買奢侈品、電子產品、化妝品、藥妝和食品零食,百貨店免稅業績顯示高單價奢侈品熱銷,化妝品和食品等消耗品的銷售增長甚至更快(2023年10月免稅品中,奢侈品類銷售額年增長171.9%,而化妝品與食品等消耗品年增達242.7%)。
以東京銀座(匯聚奢侈品和百貨公司)、新宿(大型百貨和電器店)、澀谷(年輕流行時尚中心)、秋葉原(電器街和動漫周邊聖地),大阪的心齋橋筋商店街和道頓堀美食商圈,京都的錦市場,或者可以看見富士山的御殿場Premium Outlets。
受到日幣貶值影響,2024年全國87家主要百貨店的免稅銷售額高達約6,487億日圓,較2019年大增88%,購物人次超過603萬。
日本特色的美食對海外旅客也很有吸引力。在旅遊調查中,高達68%的訪日旅客表示品嚐日本料理是他們行程中最期待的事,比如拉麵、壽司、天婦羅、和牛燒肉、壽喜燒,比如日本知名拉麵店一蘭、一風堂,築地/豐洲市場的新鮮海鮮丼,大阪的迴轉壽司店或者和牛燒肉店,2024年訪日旅客在餐飲(飲食服務)方面的消費約為1.746兆日圓,占外國人旅日消費總額的21.5%
京都的清水寺、金閣寺、伏見稻荷大社,關西地區姬路城,東京的淺草寺,明治神宮,廣島的世界遺產嚴島神,日本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インバウンド消費,(Inbound 消費),是指境內的旅遊消費,整體帶動日本的旅遊消費往上增長。
臺灣與日本、香港比較
2024年臺灣入境觀光人數增長緩慢,僅約785萬人次,這是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中最低的復甦率,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都在疫情後積極強化觀光實力,韓國、泰國等則透過放寬簽證、增加航班等措施搶攬國際旅客,比如新加坡取得美國現象級歌手Taylor Swift的演唱會主辦權,將迪士尼郵輪亞洲母港爭取落戶,成為亞洲觀光熱點,香港在2023年推出「Hello Hong Kong」計畫,向全球送出50萬張免費機票吸引觀光客。
而臺灣受到歷史因素影響,兩岸關係的惡化使得陸客團體遊臺,使得遊客人數完全依靠非大陸遊客的來源,臺灣臺灣更多被聯想為科技產業重鎮,而非觀光勝地,缺乏主題聚焦,沒有日本強烈貶值的日幣與購物環境,也沒有韓國的KPOP,物價又不如泰國來的物美價廉,也不如高所得與地狹人稠的新加坡善於打造國際級的頂級機場與創造話題。
疫情期間許多國家積極打造各種觀光基礎設施,比如翻新機場、引進生物辨識通關,且臺灣本身受限於店家普遍不提供英文等語言服務,外加2024年4月發生花蓮強震並引發後續風災使得國際旅客更佳無法進入臺灣,2024年4月花蓮強震後52萬人次的外國團體旅客取消來臺行程,這代表臺灣過度依賴花東地區的觀光資源而沒有打造都市好的購物環境與美食體驗。
購物退稅也不如其他國家來的優惠,疫情以前2019年來台旅客1,186.4萬人次,但日本旅客仍然
相當支持臺灣,創下2024年全年來台冠軍達到約118萬人次,香港及澳門約116萬人次。
如要吸引日本遊客前來臺灣,日文能力的加強更為重要,而旅客最喜歡臺灣的夜市文化,因此如何加強臺灣夜市的語言看板,美化夜市的食安與交通和推廣臺灣夜市文化是最重要的,甚至連知名NVIDIA創辦人黃仁勳都專門來臺灣的夜市一遊,由此可見臺灣的夜市文化必須持續提高附加價值與特色吸引國際旅客可能成為西部旅遊最大亮點。
2024年國際旅客在臺觀光總支出約新臺幣3,268億元,(推算自平均每位旅客消費4.159萬元)但同年臺灣民眾出境消費總額高達約1兆1,900億元(平均每人每次出國花費6萬多元),顯見臺灣大量向外消費流失了大量的旅遊資金,這也代表新台幣流失達到692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在香港酒店入住高達90%以上的榮景之時,雖然日本因為土地廣大也僅有65%的酒店入住率,但臺灣僅剩下50%左右,亞洲觀光市場非常競爭,顯見臺灣已經在這波觀光熱潮敗下陣來以外,還不斷輸出高達近7000億元新台幣到海外。
比較臺灣飯店價格未必高於亞洲其他國家,但房價週六高於平日非常多,離尖峰現象嚴重,這代表臺灣未來應該將法定假日轉變為特休,鼓勵多數上班族在平日出遊,就能降低這種離尖峰現象,且臺灣飯店投資成本過高,審核曠日廢時,知名的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3年後不斷,代表臺灣的相關開發法規嚴重落後亞洲各大旅遊景點,飯店供給不足,缺工嚴重,當住房率太低,自然難以降低價格達到規模經濟,台北市等大型都市更因為都更使得更多飯店陸續差除,更進一步惡化了房間供給。
日本和泰國觀光業發達,有高達8.8萬和7萬的飯店家數,平均房價分別為5656元、4911元,日本各地均有非常特色的景點與文化,比如沖繩具有海島風情,水族館,依然提供好的購物體驗區比如國際通,而到了九州自然風景與溫泉特色地如由布院、別府,南九州鹿兒島有沙浴各地都存在差異顯著的地方特產與特色,一樣是日本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旅遊體驗。
反觀臺灣各種老街販賣的商品都工廠生產沒有地方特色,到處都看得到,比如西瓜汁,冰淇淋,豆花,冰品或者如墾丁陽傘事件被拿來與日本沖繩海灘管理作比較,臺灣僅剩最有特色與深受外國觀光客歡迎的九份人潮絡繹不絕。
就是因為深具特色的茶樓和可以眺往海景的地勢,變成世界各國遊客前往的最熱門旅遊景點。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