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51023(四)美國制裁俄羅斯,原油大漲,美國9月成屋銷售創2025年2月以來最快銷售速度

作者:納蘭雪敏



美國制裁俄羅斯原油價格大漲

大約在台北時間2025年10月23日清晨左右。美國宣布對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生產商實施制裁,包括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盧克石油公司(Lukoil)。兩家企業的原油出口量在俄羅斯總出口量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布蘭特原油期貨 (Brent Crude)在10月23日的單日漲幅約為 5.30%,收盤價達到每桶$65.91美元與前一日$62.59美元相比,上漲$3.32美元)。在23日當天,WTI原油與布蘭特原油雙雙漲幅超過5%。

美國財政部聲明,這是希望減弱克里姆林宮為戰爭籌集資金的能力,希望逼迫俄羅斯同意停火。官員表明,如果俄羅斯持續拒絕和談,白宮會進一步制裁。兩家公司合計佔俄羅斯原油出口近一半,制裁規定將凍結這些實體資產,並禁止美國公民與企業進行任何交易,大幅切斷與多數國際金融系統的連結。

歐盟各國在同一時間也批准針對俄羅斯的第19輪制裁方案,包括禁止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LNG),西方正在共同協調,共同對俄羅斯能源施壓。制裁消息一出,市場立即擔憂俄羅斯的原油供應可能會大幅減少,引發供應短缺的恐慌性購買,直接推高油價。

然印度總理莫迪曾對美國總統川普承諾會減少購買俄羅斯原油,但印度官員過去一直辯稱這些購買對國家能源安全至關重要。不過,這次制裁可能會使印度煉油廠在執行層面難以繼續與俄羅斯進行石油貿易,可能被迫尋找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等更高價的替代供應來源。

部分中國國有石油巨頭也因為擔心西方制裁的風險,已暫停購買俄羅斯海運原油,這對俄羅斯原油出口造成了進一步的打擊。

在制裁消息發布前,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當週,美國原油庫存出現意外下降,市場的能源韌性可能被低估,對油價構成額外的短期支撐。

但儘管地緣政治緊張推高油價,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在此前幾個月仍持續小幅增加產量,追求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OPEC+同意11月起將再度增產,每日產量提高約13.7萬桶,這部分的供給增加,理論上會對油價造成一定壓力,但被本次的制裁帶來的供應恐慌所蓋過。

短線來看油價在制裁影響下呈現強勁反彈格局,但中長期走勢仍存在不確定性。如果俄羅斯供應缺口能被美國頁岩油、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或南美新興油田等非俄羅斯產油國填補,油價漲勢可能會被抑制。

根據2024年的數據,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佔全球石油貿易的約12%。俄羅斯每天的石油產品出口規模約為700萬至730萬桶左右,這次制裁的兩家公司合計佔俄羅斯原油出口份額的近一半,如果制裁能夠完全或大部分切斷這兩家公司的原油出口,那麼潛在的供應缺口可能高達每天 300萬至350萬桶 左右。

儘管理論上的潛在缺口很大,但實際影響的缺口通常會小於這個數字,因為市場有其應對機制俄羅斯的原油仍會流向其他市場,過去的制裁經驗顯示,雖然俄羅斯對歐洲的出口受阻,但其原油會轉而流向亞洲的買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國。

為了維持出口量,俄羅斯通常會提供大幅的價格折讓給這些非西方買家。

在這次制裁後,雖然出口總量可能僅小幅下降,但由於運輸成本上升和折讓擴大,俄羅斯的石油收入會明顯縮水,這才是制裁的主要目的, 如果俄羅斯的供應確實被有效限制,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等OPEC+成員國,以及具有快速增產能力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都可能增加產量來填補市場的缺口。

美國9月成屋銷售創2025年2月以來最快銷售速度

全美不動產經紀人協會(NAR)公布,2025年9月成屋銷售的年化速度為 406 萬套,相較八月,月增率上升 1.5%,符合市場預期,並創下自二月以來最快的銷售速度。與去年2024年9月相比,銷售量則有 4.1% 的年增率。

銷售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抵押貸款利率的下降,以及市場上可售房屋數量的增加。FED(Federal Reserve)近期決定下調基準利率,也對購房條件有所改善。

房價方面,9月美國全國成屋銷售的中位數價格為 415,200 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 2.1%,這已經是房價連續第二十七個月出現年增

市場庫存方面,九月全美在售房源約 155 萬套,相較去年九月年增 14%。以目前的銷售速度計算,市場庫存需要約 4.6 個月才能消化完畢,高於去年的 4.2 個月,不過 NAR 認為 4 至 7 個月的供給水準屬於市場供需的健康平衡範圍。

雖然銷售和庫存有所改善,但房價在經歷多年的飆升後,加上借貸成本仍高,對於許多美國人來說,購房門檻依舊偏高。

Google量子電腦技術出現突破

Google 宣布實現「可驗證量子優勢」Willow 晶片與 Quantum Echoes 演算法開啟量子運算新時代

2024 年底,Google 量子人工智慧團隊(Quantum AI)發表震撼全球科技界的成果 最新量子晶片 Willow 成功執行全新量子演算法 「量子回聲(Quantum Echoes)」,運算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還要快 13,000 倍。更關鍵的是,這是人類首次在實際硬體上達成可驗證的量子優勢(Verifiable Quantum Advantage),代表量子運算的結果能被其他電腦驗證正確性,從理論正式邁向實用階段。

幾年前,Google 曾以量子處理器「Sycamore」展示所謂「量子霸權」,成功執行傳統電腦難以模擬的任務。但是後來數學家開發出新算法,使經典電腦能部分追上這一差距。此後,量子研究的焦點逐漸轉向更具實際意義的兩個新目標:

量子實用性(Quantum Utility)能進行有意義的實際計算。
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在實務應用上全面超越傳統電腦。

這次 Google 的突破,正是將量子優勢從理論推向實踐的關鍵一步。

Quantum Echoes:可驗證量子運算的核心機制

Google 團隊解釋,Quantum Echoes 演算法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Willow 晶片上的量子位元(qubits)被糾纏成陣列,執行模擬分子行為等複雜量子操作。

接著,研究人員對其中一個量子位元施加極微小的干擾,引發整個系統的連鎖反應——這種「蝴蝶效應」讓微小擾動能改變整體狀態。

最後,系統反向執行相同操作,藉由比對前後變化來驗證計算的穩定性與一致性。

這一設計讓演算法具備「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不同於以往無法檢查正確性的量子運算

速度超越 Frontier 超級電腦 13,000 倍

根據論文數據,Quantum Echoes 在 Willow 晶片上的運算效率相當驚人。
一項需由美國超級電腦 Frontier 花費約 150 年 的模擬任務,在 Willow 上僅需數天即可完成。這是首次在量子系統中展示可驗證且可實際運用的超高效能。

Quantum Echoes 不只是理論演算法,它能直接應用於實際問題,例如模擬分子結構、協助新藥物研發、探索新型材料等領域。這讓量子運算不再只是物理學家的實驗,而是有潛力成為醫藥、能源、化學研究的關鍵工具。

Google 預期,在未來 五年內,人類將見到只有量子電腦能做到的真實應用場景。這篇論文已正式發表於《Nature》期刊,象徵量子運算邁入可驗證實用的新階段。Willow 晶片的成功,可能會成為量子科技商業化的轉折點。

從量子霸權的象徵性突破,到量子優勢的實際突破,Google 的 Willow 晶片與 Quantum Echoes 演算法展現出量子運算真正的潛力。

Google 之前曾公布具體的量子電腦發展路線圖,目標是開發出大型且具備錯誤校正能力的系統,能夠進行複雜的運算。這條路線圖中有一項關鍵里程碑,是開發出能夠執行一百萬個運算步驟且錯誤率小於一次的「長壽命邏輯量子位元」(Long-lived Logical Qubit)。

許多其他公司也在追求容錯量子運算,但 Google 在錯誤校正技術上領先,例如 Willow 晶片在量子錯誤校正(Quantum Error Correction)方面有技術突破,能夠在量子處理器擴大時指數級地減少錯誤,這是量子運算領域追求近三十年的主要挑戰之一。

目前各家量子技術不同

Google 和 IBM 主要採用超導量子位元(Superconducting Qubits),這需要極低溫環境與高昂的維護成本。為了突破這種侷限,新創企業紛紛投入不同的量子位元技術路線,希望在穩定性、擴展性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Rigetti Computing(RGTI)獨特之處在於採用「全端整合」(Full-Stack Integration)與「多晶片互連」(Multi-chip Interconnect)雙重技術路線,試圖在超導量子位元技術的成熟度與實際擴展性之間找到平衡點。與 Google、IBM 等大型科技企業相比,Rigetti 的策略更靈活、更聚焦,也更強調實際落地的速度與成本效益。

Rigetti 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採取「從頭到尾」的全端整合模式。不同於許多只專注在單一層技術例如晶片製造或軟體平台的企業,Rigetti 自行設計並製造量子晶片、開發量子程式語言與雲端平台,實現了從硬體到軟體再到雲端的完整掌控。

公司在美國擁有自己的量子晶片製造廠 Fab-1,能獨立進行晶片設計與生產,這讓 Rigetti 能夠快速測試、修正與迭代新一代硬體設計。晶片採用與 Google、IBM 相同的 超導量子位元(Superconducting Qubits) 技術,但 Rigetti 的研發重點放在雙量子閘的保真度(Two-qubit gate fidelity)提升,目前已達到約 99.5% 的精度水準,這是通往容錯量子運算的關鍵里程碑。

在軟體與平台層面,Rigetti自主開發了量子指令語言 Quil 與雲端平台 Forest(現稱為 Rigetti Quantum Cloud Services, QCS),讓研究人員與開發者能以 Quil 編寫演算法,並直接在 Rigetti 的量子硬體上執行。更重要的是,Rigetti 建構了一套專有的 Quantum-Classical Infrastructure(量子-古典混合運算基礎設施),可與公共雲服務(如 Amazon Braket、Microsoft Azure Quantum)進行低延遲整合,讓量子與傳統計算資源無縫協作,大幅提升運算效率。

Rigetti 的另一項關鍵創新是多晶片互連架構,這是與其他超導量子技術公司的最大差異。隨著單晶片量子處理器的規模擴大,晶片良率降低與量子錯誤率升高成為主要限制。Rigetti 選擇以「模組化擴展」的方式解決此問題將多個小型量子晶片模組彼此連接,使它們在邏輯上運作為一個更大型的量子處理系統。

這項技術使 Rigetti 成為業界首批開發出多晶片量子處理器的公司之一,象徵量子電腦正從單晶片時代邁入多模組整合時代。根據公司的路線圖,Rigetti 正計畫推出 Lyra 系統,目標達到 336 個量子位元(Qubits),朝向具容錯能力的量子電腦邁進。這一模組化設計被視為未來量子硬體擴展的關鍵方向,因為它能在維持穩定性與精度的前提下逐步擴充規模。

Rigetti 也意識到量子電腦短期內無法完全取代古典運算,因此積極發展「混合量子運算」模式。公司與 NVIDIA 攜手合作,開發 GPU-QPU(量子處理單元)協同架構,讓量子處理器能與 GPU 高速互通,實現真正的量子古典混合運算

這種協同運算模式特別適合需要大量資料處理與快速優化的領域,例如金融模擬、高頻交易、機器學習與供應鏈最佳化。透過結合 GPU 的高吞吐能力與量子運算的平行特性,Rigetti 希望縮短量子技術的商業化過渡期,讓企業在量子電腦尚未全面成熟前,就能從中獲得實際效益。

Rigetti 的發展模式使它處於量子產業的中間地帶有具備大型企業的硬體製造能力,也擁有新創企業的靈活創新節奏。它不僅是少數擁有完整量子製造鏈的公司之一,也在雲端平台與軟體開發方面具備高度自主性。

另外是中性原子量子位元(Neutral Atom Qubits)為例,法國的 PASQAL 與德國的 Planqc 透過雷射光或光學鑷子精確操縱單個原子,形成可控的量子糾纏。這種架構具有相對較長的相干時間與更高的擴展潛力,理論上可同時操縱上千個量子位元,為未來大規模量子電腦鋪路。

另一條技術路線是囚禁離子量子位元(Trapped Ion Qubits),由美國的 IonQ 與 Quantinuum(QUBT) 等公司主導。他們利用電磁場將帶電原子懸浮在真空中,成為運算單元。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極高的保真度與長相干時間,能提供極精確的量子運算結果,不過在擴展性上仍存在技術挑戰

英美新創 PsiQuantum 選擇光子量子位元(Photonic Qubits)技術,以光粒子作為資訊載體,能在室溫下運作,且能直接與現有光纖網路整合,極適合量子通訊與雲端分散式應用。不過,光子系統要實現穩定的雙量子位元邏輯閘仍相當困難。

還有新興的貓量子位元(Cat Qubits)技術,由法國公司 Alice & Bob 主導。他們利用超導電路結合薛丁格的貓態來進行錯誤校正,達到內建的量子容錯效果,大幅降低錯誤率,朝著真正的容錯量子電腦邁進。

除了硬體的突破,部分新創企業選擇專注在軟體與控制層,嘗試解決量子硬體在實際運行中面臨的「噪音」與「誤差」問題。澳洲的 Q-Ctrl 是代表公司,開發出專門針對量子電腦的控制軟體與演算法,用以穩定量子狀態、減少雜訊干擾,使現有的量子硬體在不改變架構的情況下能表現更佳。這類公司被視為量子時代的基礎建設供應商,角色相當於幫助整個產業提效的潤滑劑。

另一類新創企業則聚焦在「讓量子電腦變得有用」。加拿大的 D-Wave 專注於量子退火技術(Quantum Annealing),這種架構特別適合解決組合最佳化問題,例如物流路徑、投資組合配置與供應鏈調度。相較於通用量子電腦,量子退火器已能在特定場景中提供商業價值。

新創公司 Kipu 等團隊專注於開發量子演算法,服務化學模擬、金融風險分析與新材料設計等行業。他們的策略是在通用容錯量子電腦尚未成熟的階段,透過現有的量子模擬與混合運算架構,先行創造實際應用案例,縮短量子技術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距離。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