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51026(日)美國的芬太尼危機,臺灣有可能變成下一個嗎?

作者:納蘭雪敏




精神疾病的數據

根據「臺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近十年間,臺灣 30 至 45 歲青壯年族群中,常見精神疾患(如憂鬱症、焦慮症)的盛行率高達 25% 至 27%。表示每 4 人中就有 1 人受到心理困擾。

董氏基金會的調查顯示,臺灣 18 歲以上成人約 每 10 人就有 1 人(約 11.1%)有明顯的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顯示,臺灣每千人精神疾病(精神、行為和神經發展疾患)門診件數逐年增加。

2021 年,全臺門診件數高達 1,343 萬 2,000 件(件數包含複診)。僅 5 年間(2016年至2021年),精神疾病門診件數就增加了近 260 萬件。30 至 45 歲人群的精神醫療就醫比例從 2016 年至 2022 年成長了 11.7%。由於社會污名化和資源不均等問題,許多有心理困擾的人並未尋求專業協助,因此實際患病人數可能比健保數據顯示的要更高。

不論是患病率還是實際就醫人數,都顯示臺灣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快速成長與浮現。如果以 11% 至 27% 的盛行率來估算,臺灣可能約有數百萬人(數百萬人)在不同的時間點有過需要專業協助的心理困擾。

年齡在 30 歲到 45 歲的青壯年族群,通常被稱為「三明治族群」,他們必須同時面對撫養子女和照顧年邁父母的雙重責任與經濟負擔。這種多重角色衝突和緊張是導致族群憂鬱症與焦慮症盛行率最高的主要原因。

精神疾病的來源

臺灣社會長期的升學主義文化,對青少年造成巨大的課業壓力,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困擾與自殺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經濟不確定性、高失業率或低薪問題,造成民眾對經濟和社會的不安情緒,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在傳統觀念中,心理健康問題常被視為個人的「脆弱」或「缺陷」,而不是一種疾病。這導致許多民眾,尤其是男性,因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觀念,不願意尋求幫助或隱藏病情。種污名化導致患者延遲診斷和治療,增加了後續復原的難度。

儘管有健保,但專業的心理健康資源比如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在臺北、高雄等都會區集中,偏遠地區和鄉鎮的資源相對不足,使得服務的可近性(Accessibility)低。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焦慮症的症狀和正確治療方法缺乏了解,容易將心理困擾誤認為「心情不好」,只用出門走走、聽音樂等方式自我調適,而錯過專業介入的最佳時機。都市化和數位化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個人的支持網路變得脆弱,一旦面臨重大壓力,容易感到孤立無援。網路社群、社群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網路霸凌、比較焦慮和資訊過載等問題,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新的衝擊。

輕生人數

2024 年全年,臺灣的蓄意自我傷害死亡人數為 4,062 人。時隔14年再度重回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 10 位, 較前一年(2023年)增加了 164 人,增幅為 4.2%, 每 10 萬人口中約有 17.4 人因蓄意自我傷害死亡。

45歲到64歲佔據所有人數裡面34.6%,男性約佔總數的 63%,約 2,500 多人,死亡率約為女性的 1.8 倍。這男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更不傾向尋求專業協助的問題。

最主要原因憂鬱症會影響人的情緒、思考和生理機能,使人感到絕望、無價值感和認知扭曲,最終萌生自我傷害的念頭。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品洋醫師等專家指出,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累積,加上生活壓力的疊加,是兩大關鍵。有許多人生前從未被納入關懷系統。尤其是男性近八成未通報和高齡者,文化上不願求助或訊息隔閡,使得防治系統難以在他們面臨危機時接住他們。

對於一個患有重度憂鬱的人來說,好好找個工作這項需要大量精力、社交、規劃和自我推銷的任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他們可能連起床、洗澡、吃飯都感到極度困難。憂鬱症帶來的負面思考會讓患者相信「自己不值得活著」、「沒有人會雇用我」或是「即使找到工作也無法做好」。這種強烈的絕望感和無價值感會徹底阻斷他們尋求工作的意願和能力。

失去工作或無法找到工作,不僅是失去收入,更是失去了自我價值感和社會連結。此時,要求他們「好好找工作」,反而會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醫學上以對於憂鬱症的解釋以大腦化學物質失衡(Neurotransmitter Imbalance)這是最廣為人知的理論,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情況比單純的「失衡」更複雜。

這是最早且最主要的理論。它指出憂鬱症與大腦中幾種關鍵的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功能不足或失衡有關,特別是血清素(Serotonin):與情緒、睡眠、食慾和幸福感相關。血清素功能低下常與憂鬱症的絕望感和負面情緒有關。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與能量、專注力和警覺性相關。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憂鬱症的疲憊和動力缺乏。多巴胺(Dopamine):與快樂、動機和獎勵系統相關。多巴胺不足會導致患者失去興趣和享樂感(Anhedonia)。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抗憂鬱藥物(如 SSRIs)就是透過增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來發揮作用。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軸線)是調節壓力反應的核心。在長期壓力或創傷下,HPA 軸線會過度活化,導致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長期升高長期高濃度的皮質醇對大腦有毒性,可能導致海馬迴(Hippocampus,負責記憶與情緒調節的區域)萎縮,進而影響情緒調節能力。

憂鬱症可能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的減少有關。BDNF 是一種支持神經元生長和存活的蛋白質。BDNF 減少會削弱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即神經元形成新連接的能力,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中處理情緒、自我意識和認知的幾個區域,比如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迴之間的連線和活動模式發生異常。

長期壓力會直接干擾大腦和身體的壓力應對系統,當壓力持續存在時,身體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線」(HPA 軸線)會被持續激活,導致體內不斷分泌高濃度的皮質醇(Cortisol),長期、持續的高皮質醇濃度對大腦,特別是與情緒調節和記憶相關的區域(如海馬迴和前額葉皮質),具有毒性作用。它會抑制這些區域的神經元生長,甚至導致神經元萎縮。長期處於壓力戰鬥狀態,可能會導致調節情緒的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功能被耗盡或失調,進而無法有效地調節情緒。

並非所有經歷長期壓力的人都會患上憂鬱症,但壓力在發病過程中扮演了啟動疾病的「扳機」角色,如果一個人天生基因和生理結構較為強健,即使面對壓力,也可能不會發病。

怎樣解決?

使用「專注呼吸法」或簡單的靜觀練習,每天 10 分鐘,幫助個體將 HPA 軸線的活性降下來。
從事規律的、讓身體出汗的運動,比如跑步、重訓。運動是消耗累積的壓力荷爾蒙、釋放內啡肽最有效的方式,將所有對伴侶的不滿和爭吵的衝動寫下來,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安全的情緒出口。

當我們處於壓力下,HPA 軸線會過度啟動,釋放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而這兩種練習則透過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有效地關閉這個壓力警報。

當您緩慢且深層地進行腹式呼吸時,特別是延長吐氣時間,會向大腦發送訊號,表明身體處於安全狀態。這直接啟動了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負責「休息與消化」),從而抑制了交感神經系統負責「戰鬥與逃跑」的活性,降低 HPA 軸線的皮質醇釋放。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