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有一位贊助好友詢問金融股,金融股其實是比較廣泛的說法,一定要記住金融有三大領域,證券、保險、銀行。
這邊的銀行泛指商業銀行,而國外講的投資銀行其實就是國內的證券商,而證券商一定會接觸到的就是證券經紀商,就是指幫你買賣下單的券商,如我曾經接觸過的有元大、凱基、富邦、群益、康和、大昌、鑫豐、永豐、奔亞、還有已經與群益合併的金鼎、和永豐已經合併的太平洋證券等。
在開始談金融股的財務比較分析,要先來介紹一些基本知識後,我才會寫比較複雜的金融財務報表分析,在前面的階段我會先談商業銀行主要的業務和風險,讓大家知道投資商業銀行股有什麼風險。
基本上商業銀行最重要的獲利來源有兩個,一項是放貸,另外一項是手續費收入。
而放貸每個人都知道,就像你借錢給別人,常常是有可能有去無回的,銀行也會有同樣的狀況,所以會對個人和企業做徵信,但還是會踩到雷,例如曾有鴻海和奇美富爸爸的奇力光電,就是因為銀行認為兩家富爸爸會救,才肯借錢給奇力光電沒想到變成一團爛帳。而像是一銀借錢給慶富案,一銀的有些內部消息也是指出,因為有國防部參與,也被認為是一定可以做得出來才借錢,這是很典型背後有比較有實力的關係人導致銀行的失誤,但到後面只要出事銀行就會被追究責任,在日劇<半澤直樹>裡面的半澤直樹就是擔任這種授信的角色,而授信常常受到外力介入,銀行本身一定是希望把所有的錢給借出去,這樣才能繳出漂亮的財報,但借出去如果能還回來就是好的生意,如果還不回來變成詐貸、超貸或是呆帳,就會爆出地雷,如果非常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擠兌。
擠兌在台灣已經很久沒見到了,擠兌是因為銀行的特性,銀行因為自己的本金常常不足,因為你可以想像,最理想的商業銀行經營模式是這樣,銀行股東權益(原始股東出的錢),只有100萬,然後我跟存戶吸收30億每年給1%的利息,然後借給企業3%的利息,我當然希望30億全部借出去,這樣銀行一年的獲利就高達6億,而銀行本金卻只有100萬,等於報酬率是600倍,雖然這是理想的極端狀況,但藉由這個案例來讓你理解銀行的高槓桿特性,所謂的高槓桿就是低本金,也就是很多錢都不是自己的,所以銀行家如果經營不善會導致下面這種情況,例如現在這個例子,收存戶30億本金100萬,借出去30億,收回利息6億,這時候發生企業掏空老闆捲款潛逃10億,新聞一出,表示這家銀行的資產狀況變成這樣:
資產30億100萬 +賺來的利息6億 - 企業掏空收不回來的呆帳10億 = 26億100萬
但存戶聽到紛紛驚嚇,瞬間想提款8億,但這時候因為銀行只有自己的本金100萬,根本不夠給存戶提款,當有兩個人想要提款兩百萬,竟然發現銀行沒有錢可以領了,嚇得通知大家,於是銀行就必須去把借給企業的錢收回來8億,這就叫擠兌造成的抽銀根。
所以為了避免擠兌發生,銀行被規定一定要有存款準備金放在中央銀行,讓銀行不能隨意動用這筆資金,所以大陸前陣子的定向降準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表示把更多的錢釋放給銀行讓銀行可以借出更多錢,對銀行就是一種利多,依據銀行第23條,儲蓄存款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