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昨天停牌
今天傍晚正式公布消息
要購併普斯電子
2000年國巨併購飛利浦被動元件後
後來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了
國巨差點被陳泰銘結合KKR用十幾元的股價下市
這次交易普斯電子交易金額來到220億
普斯去年的營業利益依據媒體的資料
是13億元
國巨以220億買下
表示假設如果普斯維持同樣的利潤金額
要將近17年才能還本
因為普斯目前不是公開的上市公司
所有的財務資料並不公開透明
很難替國巨這次的併購行為做任何分析
但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
國巨稱這次220億的全是自有資金
但問題是目前的現金只有111億
再把國巨的短期投資加進去
也只有92億
加起來也約莫200億左右
而應收帳款不太可能加速收回
存貨也不是說賣出就賣出
所以國巨這是說法以Q1的資產負債表來說
是有問題的
因此後面就看國巨的財報了
不過這次因為是由子公司持股
普斯變成國巨的孫公司
財務的透明度相對較差
且又非上市櫃公司
還是那句老話
陳泰銘的公司我實在是沒有太大的興趣
不過我很期待這次國巨不要再重演18年前的悲劇
當年國巨陳泰銘想以16.1元收購國巨下市
小股東在90元進場
套牢13年
幾乎就是現在的宏達電的翻版
詳細的手法
請看今周刊當時的報導
http://stock.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businesstoday/4299/130262400027479004001.htm
小股東在90元進場
套牢13年
幾乎就是現在的宏達電的翻版
詳細的手法
請看今周刊當時的報導
http://stock.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businesstoday/4299/130262400027479004001.htm
這是一場資本市場裡的金錢遊戲,大股東將小股東權益玩弄於股掌之間,領銜主演的是國內老牌的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
陳泰銘,縱橫商場數十年,他與哥哥陳木元合作,打造出如今市值458億元的國巨集團,他有頂尖的智商、最好的品味、絕佳的鑑賞眼光,身邊從不乏紅酒、名駒、名女人。
這一次,他與全世界評價兩極的私募基金KKR連手,利用財務操作,將小股東摒除在外,意圖獨享多頭帶來的甜美果實,陳泰銘與KKR的作法,會對台灣資本市場造成怎樣的傷害與衝擊?
《今周刊》為你揭發國巨下市的真相以及陳泰銘的盤算!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多時的局。眼看,大股東就要歡呼收割,小股東還有機會翻盤嗎?
四月五日,清明節長假的最後一天,也是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宣布個人收購國巨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哥哥陳木元以及幾位好友,在敦化南路巷子裡,一家全台北市數一數二高檔的義大利餐廳用餐。席間,名貴的紅酒觥籌交錯,當主人的陳泰銘顯得心情極佳,神色自若。沒有人看得出,就在十一個小時之後,陳泰銘即將啟動一場數百億元的大計!
隔天早上八點五十分,台北股市開盤前十分鐘,許多記者的信箱悄悄收到一封信,這封信,撼動了整個被動元件產業!
信的內容說明由陳泰銘個人與國巨另一大股東──私募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 P.)另組的一家公司,名為「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將以每股十六.一元的價格,相較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十四.四五元,溢價一四.二%,公開收購台灣被動元件第一大廠──國巨公司的股票。其中,陳泰銘個人占遨睿五五%股權,KKR擁有四五%。
醞釀多時的金錢遊戲
與私募基金連手「自己併自己」
消息一出,小股東聞訊無不愣住,「陳泰銘要收購自己的公司?」這幾乎是投資人聽到公告的第一反應。下一刻,意識到收購價僅十六.一元時,開始咒罵:「他真的很過分,我都快氣到腦溢血了。」說這話的國巨小股東,在股價九十元區間進場,十三年來,他從未解套,未來更無機會。
小股東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其來有自,過去因為財務出狀況、產業間整併,抑或是被外資購併而下市,多有所聞,但董事長個人成立公司再回頭收購自家公司且下市,在台灣資本市場上卻極為罕見!
任誰都想不到,陳泰銘這樁表面看似合法、合理的整套說詞,卻藏著無數的算計與隱含驚人的利益。若按照陳泰銘的計算,讓國巨順利下市,所有國巨的小股東都將被迫出售手上國巨的股票,「舊國巨」下市,「新國巨」從此誕生,但不同的是在「新國巨」裡,小股東的角色將全數消失,剩下的只有陳泰銘與KKR。
為了這一天,陳泰銘已經等待多時。
時間回到二○○七年六月,那是陳泰銘最難熬的一段日子,力圖振作的陳泰銘,回任國巨董事長後,先併華亞電子,後推智寶、世昕、輝城三合一,甚至陸續變賣手中業外投資,以示他聚焦本業的決心,只是陳泰銘力圖中興的雄心卻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風暴。
國巨已經被沉重的財務壓力壓得快喘不過氣來,因為○五年才因為三十五號公報實施,提列當年高價買下飛利浦被動元件事業部所導致的一百多億元資產減損。為了這個麻煩,即使驕傲如陳泰銘,都不得不低頭,同意引進KKR的資金,讓KKR全數認購二.三億美元的國巨可轉換公司債,轉換後等於擁有國巨超過兩成股權,直接躋身國巨最大股東。
然而,這卻是陳泰銘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KKR是誰?這應該是多數小股東第一時間心中浮現的疑惑。在國內私募界,一位外資資歷超過十年、如今已是董字輩的人士,以「聲名狼籍」形容之。
在全球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KKR這個A咖級的私募基金,就是用盡手段、不計代價,包括犧牲其他股東權益,買下全球食品巨擘雷諾納貝斯克(RJR-Nabisco)。整個購併過程,KKR為達目的,所使出一切手段,甚至被華爾街各大評論家以「驚悚」形容。
而書名取為《門口的野蠻人》,就是用「站在公司門口,想使出各種野蠻手段買下公司」來形容KKR的行徑。
如今,書裡血淋淋的場景就要正式搬上台灣資本市場!這一回,KKR與陳泰銘連手,站在國巨的大門口叩門!國巨十二‧六萬名小股東該怎麼辦?台灣資本市場要如何面對這場私募基金連手公司負責人,銳利有如禿鷹一般的襲擊?
攤開這場縝密的收購計畫,最基本的立足點爭議,是舊國巨與新國巨,懸殊的股權結構。
獨享百億獲利
下市減資再上市 利益小股東全沒份
在這場高達三百億元的收購交易裡,被收購的「舊國巨」是陳泰銘與KKR共同持股三五%的公司,其中外界估計,陳泰銘的持股大約一成;而「新國巨」(遨睿)卻是兩人持股百分之百的公司,其中,陳泰銘持股五五%;試想,陳泰銘要以持股五五%的公司利益為重?還是持股一成的公司?一開始,兩邊的天平就已經嚴重傾斜,答案已經很清楚。
然而,「舊國巨」裡的小股東權益,誰來關心?在陳泰銘與KKR的計畫中,或許,大股東的利益才是整起收購的重點。
為此,《今周刊》邀請三位被動元件產業分析師的平均估算,以國巨身為被動元件龍頭大廠的價值,合理的股價/淨值比約在一.三倍,與這次遨睿的出價,若以去年底估計每股淨值十五元計算,只有一.○七倍相比,有相當落差。因此,如果這筆交易能夠順利成交,陳泰銘在兩年內,公司不用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或合併,也不用拓展新的市場,只要跟隨被動元件產業的自然復甦成長,最保守估計就可以坐享超過一百億元的獲利。
而這還只是最最保守的估計。如果按照KKR的透露,未來新國巨可能將透過合併的方式,大力拓展美國市場,則新國巨的成長幅度勢必還會遠高於產業平均水準。假使如陳泰銘與KKR的規畫,國巨下市後進行減資後再重新上市,包括減資退回的現金、未來兩年國巨營運獲利以及重新上市的釋股利益,陳泰銘的獲利空間恐怕將遠遠高於一百億元。
但是這些,小股東都只能在一旁乾瞪眼,連一杯羹都分不到。
「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公開收購,這是一場超完美計畫。」國內一位以購併聞名的重量級會計師說。
確實,KKR自從○七年入股國巨之後,四年之間,已經不只一次向陳泰銘獻策,提出自行收購後下市的建議,但計畫遲遲沒有進行的原因,是為了要屏息以待一個最佳的時機。如今,時機終於來了!
超完美手法一:等待時機
國巨熬過低潮 未來獲利遠景大好
儘管陳泰銘強調以每股十六.一元收購是「七年來的最高價」,藉以強化價格上的合理性,但回首過去七年,是國巨經營上最慘澹的黑暗期,近五年(○五年到○九年)的平均每股盈餘只有○.四八元,因此股價表現才會毫無起色,因此若以這個基礎來計算,對小股東來說並不公平。尤其去年每股盈餘高達一.八九元遠高於前五年的獲利,更凸顯這個時點的不合理性。
就在遨睿收購的同一時間,各大投資機構紛紛發表對被動元件產業未來前景的預估,竟然是「大多頭時代來臨」。尤其在日本大地震之後,電容大廠國巨將是最直接的震災受惠公司,根據富邦投顧分析,今年(二○一一)國巨稅後盈餘將成長一九%,明年也有一三%的成長,而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趙長順更直言,國巨的獲利即將登上十年來的高點,產業的循環將邁入多頭,他建議所有小股東拒絕這項公開收購。
如果綜合陳泰銘的收購與各大投資機構的看法,結論就是:國巨正站在景氣由空轉多的轉機點上,回頭看,小股東陪陳泰銘走過至少七年的漫漫黑夜,好不容易等到暗夜裡露出一線曙光,黎明才正要來臨,往前看,前景無限美好。然而,陳泰銘選擇此時,啟動超完美計畫,自己跳出來收購國巨,買下整間公司,換句話說,陳泰銘要一個人獨攬國巨「未來的無限美好」,只願與KKR分享,對小股東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超完美手法二:壓低股價
長期獲利不分享 換取更大套利空間
陳泰銘曾不只一次為國巨的股價叫屈,殊不知,國巨股價偏低,有相當部分原因,來自於陳泰銘自己。這一次,他利用超跌的股價,為自己打造出套利的空間,對外還可以大言「已經溢價一四%」、「是七年來最高價格」,這個每股十六.一元的收購價,堪稱陳泰銘的「完美價格」。
什麼原因造成國巨股價長期偏低?小股東的感受最深切,「股本這麼大,每年配息又這麼低,怎麼可能有高股價。」
確實,攤開國巨每年股票的配息率,陳泰銘實在該向所有國巨小股東,深深一鞠躬。
因為相對其他產業龍頭大廠的配息率(每年配息/每股盈餘,見表),例如家電通路全國電子,每年平均配息率大約都有八五%,相對之下,國巨不到五成的配息率確實偏低。如果國巨也比照全國的配息率,本益比提升到十倍也許就不是難事,按照去年每股盈餘一.八九元,股價就能來到十八.九元,如此一來,還能讓陳泰銘撿到便宜,用十六.一元就收購國巨股票嗎?
但是長期下來,陳泰銘一直不願把國巨的獲利和小股東分享,投資人自然不肯青睞,難怪一位國巨長期小股東直言,「國巨股價低,最大的原因就是陳泰銘自己」。
由此觀點,遨睿不斷強調「溢價一四%」、「七年來最高價」似乎都不算什麼了。但陳泰銘反而運用「溢價」與「最高價」的包裝,把十六.一元打造成一個完美的價格。
在「完美」的時間點上,用「完美」的價格收購,這個計畫幾乎已經完成一大半,剩下來,陳泰銘與KKR就可以自行決定下市,完成私有化後的新國巨,縱使擁有爆發性的獲利,「前小股東們」充其量也只能徒呼負負,又奈他何。
為了合理化「下市」的決策,四月八日下午,久未露面的陳泰銘,還親赴證交所說明,他提出三點理由,包括國巨的股本過大、希望聚焦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效益,以及下市後員工紅利制度將更有彈性,作為國巨此時「非下市不可」的理由。
超完美手法三:「合理」下市
三大理由並無根據 隱藏背後居心
但這三個理由遠看似乎成理,近看實在毫無根據。以股本過大為例,「難道股本大只有下市一途?」小股東的質問絕對有理,因為過去台股有許多公司以減資、退還股東現金,以解決股本過大的問題,市場還以大漲回應,完全不用經過「下市」這道手續。最成功的例子當屬一度當上股王的晶華酒店,透過連續兩次現金減資,不僅讓股東們開開心心領回現金,而且股價還用大漲來反映對晶華董事長潘思亮「誠懇經營,願意把所有成果與股東一起分享」的用心。
而中華電也連續五年減資,以因應股本過大問題,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非但不會縮水,還能享受退還現金的好處。
再者,陳泰銘認為下市才能聚焦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效益,這個說法,更難取得外界認同。同屬被動元件產業一員的聚鼎董事長張忠本則說:「難道宏達電、聯發科、台積電等績優上市公司,都只看重短期效益嗎?」所有上市公司,不是都必須在兼顧短期利益之餘,還得著眼於長期策略嗎?陳泰銘這個說法,恐怕只是為了掩飾他想與KKR獨享獲利的居心...(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47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更多細節我就不想再提
畢竟談這麼多細節這種爆人黑掛的事情
沒好處
提醒市場投資人自己多注意國巨的黑歷史
不要一味喜歡看股價給評價
當年的宏達電讓新光金吃了一屁股的灰
多少散戶在宏達電的山頂被埋葬
到今天只能義無反顧繼續擁抱
今天台灣有一家新創幾乎算是實質倒閉
只是減資99.99%
這家公司就是鴻海投資Google前員工翟本喬的和沛科技
翟本喬基本上認識他的人大多是在太陽花運動
以及他常常上檯面談一些勞權問題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5220051-1.aspx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2日電)翟本喬創辦的和沛科技今天傳出將減資幅度99.99%,翟本喬在臉書上表示,他可以變賣公司資產,清算完畢後直接解散就好,和今天減資到接近零,很大的不同在於「責任」。017年下午1時宣布裁員,如今又傳出公司將減資99.99%。(編輯:許雅靜)基本上很多人稱呼他為翟神
翟本喬在2013年一手創立和沛科技,主要專注提供企業雲端服務解決方案,過去風光一時,2014年時曾得到鴻海投資。但2017年1月證實裁員,今天又傳出公司將以2100萬股換1股,減資幅度99.99%,網友得知消息後紛紛感嘆,這家公司的股東根本「一秒變粉塵」。
翟本喬今天在臉書上聲明表示,「和沛科技去年裁員的時候,很多人都問說為什麼不直接收掉就好?當然,我可以變賣公司資產,清算完畢後直接解散就好,而會計帳上試算完後股東事實上也是拿不到任何東西,這和今天減資到接近零有什麼不同?」
他說,有很大的不同,「責任」。和沛科技不是一個會推掉保固責任的公司。如果我們就此解散,賴掉這些責任的話,那才叫做惡性倒閉。
他坦言,和沛科技還有一些債務,所以淨值已經是負的了。可以直接解散清算,股東和債主一毛都拿不到,或是減資後我來承擔,股東拿不到錢,但債主還是可以。
翟本喬另說明,除了客戶之外,最大的責任就是員工。他說,去年年初裁員時,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離職,一律都比照非自願離職發給資遣費和預告工資。對於比較不好找工作,真正需要領失業補助的同仁,都依勞基法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並通報;其他自願離職,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的同仁,還加發一小筆金額。
翟本喬說,當時沒有足夠的現金來發年終獎金,但這筆款項一直掛在他心上,沒有被遺忘。今年年初,他決定在過年前把公司剩下的現金(不夠的部分自己墊足),把去年的年終獎金加上利息,發給了所有在職和去年離職的員工。
他也提及,這次的減資,是2100萬股換1股。鴻海集團以鴻佰科技及鴻揚創投各投資了2000萬股,所以用2100萬比1,鴻海的投資也是歸零。這在前幾天的股東常會上,是包括鴻海的代表以及小股東的代表一致通過的。
他進一步說,2100萬股,面值1元,「也就是說我自己光是帳面也賠了超過2100萬元。這在新創界並不少見,但對一般不是圈內的人,可能就以為是大新聞了」。(編輯:張均懋)1070522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2日電)和沛科技傳出減資99.99%,資本額將從原本的新台幣8600萬減為1元,創辦人翟本喬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正在撰寫聲明稿,預計中午在臉書上發布,希望能藉此清楚說明。
翟本喬對中央社記者表示,目前正在撰寫聲明稿,預計中午在臉書發布,希望清楚說明,同時也不希望大家看一個簡短的標題下定論。
翟本喬在2013年一手創立和沛科技,主要專注於提供企業雲端服務解決方案,過去風光一時,2014年時曾得到鴻海投資。但2017年1月證實裁員,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和執行者,很多創新的想法,在不能與大環境配合的時候,其實並不適用。
和沛科技創辦人暨總經理翟本喬被網路鄉民封為「翟神」,對國內公眾議題經常發表獨特看法,他在2013年創立雲端科技公司和沛科技,積極帶領和沛投入雲端服務的創新研發與生態建立,但創立和沛科技4年多,卻敵不過現實面,2
事實上證明一個好的工程師未必是一個好的老闆
當一個老闆就是一個經濟學的縮影
涉及管理與分配
但翟本喬最喜歡在媒體上放話
一家新創公司還沒有賺錢
做的產品也不是多了不起的產品
經營企業時間就非常不夠用了
更何況哪有時間一天到晚參加演講與發文
做事業跟經營個人是兩回事
做事業的人很難有太多時間每天去演講
一場演講三小時
還要準備很多題材和通勤
而如果你是一間B2C的公司
你演講完就能賣掉一些產品
那這種演講是很值得的
但和沛是一間B2B的公司
除非你演講的對象全是老闆還願意聽你講
所以那些演講完全無法帶來生意
那投資這麼多時間在這些演講有何意義?
最終的結果就是減資99%
公司已經實質破產
鴻海以鴻百科技和鴻揚創投各投資2000萬
全部歸0
所以你不要以為鴻海投資多厲害
把錢砸給這種把股東權益歸0的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投資歸0不是什麼問題
問題是把錢投資在一個整天演講
但不待在公司好好處理業務的人
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
從Google公司員工到把股東的錢全部虧光
事實上就證明不要很喜歡拿資歷來看一個人
分析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當下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如果重新增資
會不會反省才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如果一直還是把時間繼續砸給媒體
只是讓新創界讓人笑話而已
且在翟本喬自己的Facebook看了才真的是吐血
他說減資歸0跟解散有什麼不同?
他的說法是這是責任
要繼續承擔保固
那我很想說一句
如果今天投資方不是鴻海
公司已經要強制解散了
供應商早就變賣你的財產了
結果翟本喬注重的事情是把硬體賣給其他新創和學生
股東權益不夠實質破產
並不是都能再次增資
不是每個投資方都是鴻海
有足夠的銀彈
幾乎現在的銀行都還掛著一筆呆帳提列
這家公司叫做奇力光電
他的投資方是奇美與鴻海
銀行以為鴻海和奇美這兩個富爸爸
一定沒事借錢給奇力非常乾脆
結果呆帳收得快要吐血
翟本喬這種說法竟然有這麼多留言認為這是有責任?
台灣人的基本的財務知識真的令人歎為觀止
用的不是你的錢增資
談什麼責任?
真的是非常荒謬
如果要負責任就是自己
拿自己的錢出來百分之百增資
把公司改無限公司
這才叫負責
不是一再叫股東增資
我最討厭的公司就是無法賺錢又一直叫股東增資的公司
企業自己要有能力創造金流與銀行貸款和
靠一己之力去創造股東權益
不是叫人家一天到晚替你的經營不善擦屁股
講難聽點整天跟股東要錢經營
請問誰不會?
請一個五歲的小屁孩把公司搞垮了
再要錢
倒了再減資再要錢
不斷循環
虧錢誰不會?賺錢才是厲害
反正講難聽點虧是虧鴻海股東的
也沒半張鴻海一點也沒差
但如果每個企業經營者可以把股東錢虧光
再跟你要一次錢
稱之為責任
那這責任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而且更荒謬的來了
和沛出了一個產品叫做Tera
翟本喬稱這個外掛可以用Google Driver來把你的手機容量變大
但問題是你想也知道
這要Root Android手機
自然要遇到原廠談判
假設不跟原廠談直接請消費者root
那和沛承擔得起root失敗賠償的風險嗎?
和沛想到的方法硬到直接跑去跟原廠談判
oh my god !我的天!
一個新創公司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時間
怎麼會有人想到要跑去以小搏大跟原廠硬碰硬
你覺得三星、聯想、OPPO、小米會理一間資本額沒有10個億的start-up嗎?
更別提要叫他們改設計配合你
還要使用者會使用NAS還要有Google Driver校友版
看到這種經營真的三條線
再來Tera號稱打破硬體ROM的限制
但問題是現在手機的使用者會不會在手機想要放8T的東西
即便Android手機有類似PC那種P2P軟體可以下載內容
你會想把這些內容全部存在Google Driver嗎?
如果沒有要那麼大的空間幹嘛?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工程師思維
我開發了一個很了不起的產品
消費者一定要買單
有一本書叫做美學的經濟
談的就是當年Apple與Sony在隨身聽市場的競爭
和沛實在太像當年的Sony了
開發完全在自己的世界裡做產品
如果產品改為全機備份Dropbox早就有了
這產品的缺陷要Root就是很大的技術障礙
Root處理不好是整台手機會報廢的
這些都是玩家在玩的市場
這是第一點
再來是要那麼大的空間幹嘛?
Android不是iphone
空間是很不值錢的隨便插個記憶體備份
或者用Dropbox備份綽綽有餘
這種產品定位非常有問題
再來看到翟本喬說他自己墊錢給員工
使他感到非常的溫馨
這又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
不論是做員工還是做老闆的人
永遠要有一個認識
公司不是慈善事業
所有的員工與老闆是夥伴關係
隨時都能拆夥
之所以把老闆與員工連在一起的是利益
假設老闆可以給你穩定的薪水 合理的分紅
你才替他工作
否則你就開除老闆找可以給你這樣條件的老闆
同理
老闆也是
員工給你穩定的產能 認真的工作態度
你才給他工作
不然老闆也可以開除員工找可以給出這樣條件的員工
所以為什麼看到年金問題我就不滿
這就是一個老闆背信的故事
換了總經理就想賴帳
全世界那有這種事情
換總經理就要想辦法解決以前總經理留下的爛攤子
不是推給他說那是以前的人的錯與我無關
像翟本喬這種說拿自己錢出來墊
那怎麼不把公司改為無限公司
資本全由自己來出呢?
你沒錢跟鴻海借
雙方變成借貸關係不就好了
這才是責任吧?
現代公司稱為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為了避免公司倒閉所要承擔無限的風險
讓公司股東可以用資本為限清償
才有這種制度的生成
那你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員工
一開始直接拿自有自本開無限公司或者行號就好
何必拿著鴻海的錢當資本?領鴻海的薪水?
這就說明對現代股份有限公司不了解
如果了解那一開始就直接開無限公司就好
台灣也不是沒有這種公司
再多錢都變成你的債務
你要無限清償
這不是更符合翟本喬自己所說的責任嘛?
假設公司欠五億資本額只有四億
那一億就變成翟本喬的私人債務
台灣這些經營者實在太過離譜
1.減資99%再請鴻海增資稱之為責任
2.Q1資產負債表現金只有111億加上流動資產頂多兩百億可以說220億收購價款全是自有現金
這種說法真是驚為天人
失敗說真的沒什麼了不起
投資生意失敗更是勝敗乃兵家常識
王永慶在投資塑化產業以前
投資過兩種生意
這在他的自傳生根、深耕裡面有提到
有興趣的人真的非常歡迎去買真正的老闆
王永慶先生的生根.深耕來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56418
台塑集團到今天還是持續替股東創造收益
四家台塑股票
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都是台灣百大權值股
福懋、南亞科、華亞科、台勝科、南電、福懋科
這些公司雖然過去南亞科和華亞科曾經遇到記憶體的大海嘯
變成雞蛋水餃股
但最終撐過去沒讓股東虧損順利度過難關
現在沒半隻股票是水餃股
而把股東的錢全部虧光光的人竟然可以談責任
真的是打破我的見識
全部歸0
所以你不要以為鴻海投資多厲害
把錢砸給這種把股東權益歸0的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投資歸0不是什麼問題
問題是把錢投資在一個整天演講
但不待在公司好好處理業務的人
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
從Google公司員工到把股東的錢全部虧光
事實上就證明不要很喜歡拿資歷來看一個人
分析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當下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如果重新增資
會不會反省才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如果一直還是把時間繼續砸給媒體
只是讓新創界讓人笑話而已
且在翟本喬自己的Facebook看了才真的是吐血
他說減資歸0跟解散有什麼不同?
他的說法是這是責任
要繼續承擔保固
那我很想說一句
如果今天投資方不是鴻海
公司已經要強制解散了
供應商早就變賣你的財產了
結果翟本喬注重的事情是把硬體賣給其他新創和學生
股東權益不夠實質破產
並不是都能再次增資
不是每個投資方都是鴻海
有足夠的銀彈
幾乎現在的銀行都還掛著一筆呆帳提列
這家公司叫做奇力光電
他的投資方是奇美與鴻海
銀行以為鴻海和奇美這兩個富爸爸
一定沒事借錢給奇力非常乾脆
結果呆帳收得快要吐血
翟本喬這種說法竟然有這麼多留言認為這是有責任?
台灣人的基本的財務知識真的令人歎為觀止
用的不是你的錢增資
談什麼責任?
真的是非常荒謬
如果要負責任就是自己
拿自己的錢出來百分之百增資
把公司改無限公司
這才叫負責
不是一再叫股東增資
我最討厭的公司就是無法賺錢又一直叫股東增資的公司
企業自己要有能力創造金流與銀行貸款和
靠一己之力去創造股東權益
不是叫人家一天到晚替你的經營不善擦屁股
講難聽點整天跟股東要錢經營
請問誰不會?
請一個五歲的小屁孩把公司搞垮了
再要錢
倒了再減資再要錢
不斷循環
虧錢誰不會?賺錢才是厲害
反正講難聽點虧是虧鴻海股東的
也沒半張鴻海一點也沒差
但如果每個企業經營者可以把股東錢虧光
再跟你要一次錢
稱之為責任
那這責任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而且更荒謬的來了
和沛出了一個產品叫做Tera
翟本喬稱這個外掛可以用Google Driver來把你的手機容量變大
但問題是你想也知道
這要Root Android手機
自然要遇到原廠談判
假設不跟原廠談直接請消費者root
那和沛承擔得起root失敗賠償的風險嗎?
和沛想到的方法硬到直接跑去跟原廠談判
oh my god !我的天!
一個新創公司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時間
怎麼會有人想到要跑去以小搏大跟原廠硬碰硬
你覺得三星、聯想、OPPO、小米會理一間資本額沒有10個億的start-up嗎?
更別提要叫他們改設計配合你
還要使用者會使用NAS還要有Google Driver校友版
看到這種經營真的三條線
再來Tera號稱打破硬體ROM的限制
但問題是現在手機的使用者會不會在手機想要放8T的東西
即便Android手機有類似PC那種P2P軟體可以下載內容
你會想把這些內容全部存在Google Driver嗎?
如果沒有要那麼大的空間幹嘛?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工程師思維
我開發了一個很了不起的產品
消費者一定要買單
有一本書叫做美學的經濟
談的就是當年Apple與Sony在隨身聽市場的競爭
和沛實在太像當年的Sony了
開發完全在自己的世界裡做產品
如果產品改為全機備份Dropbox早就有了
這產品的缺陷要Root就是很大的技術障礙
Root處理不好是整台手機會報廢的
這些都是玩家在玩的市場
這是第一點
再來是要那麼大的空間幹嘛?
Android不是iphone
空間是很不值錢的隨便插個記憶體備份
或者用Dropbox備份綽綽有餘
這種產品定位非常有問題
再來看到翟本喬說他自己墊錢給員工
使他感到非常的溫馨
這又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
不論是做員工還是做老闆的人
永遠要有一個認識
公司不是慈善事業
所有的員工與老闆是夥伴關係
隨時都能拆夥
之所以把老闆與員工連在一起的是利益
假設老闆可以給你穩定的薪水 合理的分紅
你才替他工作
否則你就開除老闆找可以給你這樣條件的老闆
同理
老闆也是
員工給你穩定的產能 認真的工作態度
你才給他工作
不然老闆也可以開除員工找可以給出這樣條件的員工
所以為什麼看到年金問題我就不滿
這就是一個老闆背信的故事
換了總經理就想賴帳
全世界那有這種事情
換總經理就要想辦法解決以前總經理留下的爛攤子
不是推給他說那是以前的人的錯與我無關
像翟本喬這種說拿自己錢出來墊
那怎麼不把公司改為無限公司
資本全由自己來出呢?
你沒錢跟鴻海借
雙方變成借貸關係不就好了
這才是責任吧?
現代公司稱為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為了避免公司倒閉所要承擔無限的風險
讓公司股東可以用資本為限清償
才有這種制度的生成
那你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員工
一開始直接拿自有自本開無限公司或者行號就好
何必拿著鴻海的錢當資本?領鴻海的薪水?
這就說明對現代股份有限公司不了解
如果了解那一開始就直接開無限公司就好
台灣也不是沒有這種公司
再多錢都變成你的債務
你要無限清償
這不是更符合翟本喬自己所說的責任嘛?
假設公司欠五億資本額只有四億
那一億就變成翟本喬的私人債務
台灣這些經營者實在太過離譜
1.減資99%再請鴻海增資稱之為責任
2.Q1資產負債表現金只有111億加上流動資產頂多兩百億可以說220億收購價款全是自有現金
這種說法真是驚為天人
失敗說真的沒什麼了不起
投資生意失敗更是勝敗乃兵家常識
王永慶在投資塑化產業以前
投資過兩種生意
這在他的自傳生根、深耕裡面有提到
有興趣的人真的非常歡迎去買真正的老闆
王永慶先生的生根.深耕來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56418
台塑集團到今天還是持續替股東創造收益
四家台塑股票
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都是台灣百大權值股
福懋、南亞科、華亞科、台勝科、南電、福懋科
這些公司雖然過去南亞科和華亞科曾經遇到記憶體的大海嘯
變成雞蛋水餃股
但最終撐過去沒讓股東虧損順利度過難關
現在沒半隻股票是水餃股
而把股東的錢全部虧光光的人竟然可以談責任
真的是打破我的見識
大概跟去年聽到NETFLIX CEO那句名言:
弔詭之處就是在於,我們成長得愈快、擁有的原創內容增加速度愈快,就愈燒錢,所以就某方面來說,負的自由現金流也是迎向成功的指標。」
說現金流是負的竟然是成功的指標
這些受美國教育的人是不是學馬斯克學過頭了啊?
有時候台灣媒體真是極度的反指標
他們吹捧哪些人
那些人就繳出一種很離譜的成績單給你看
王永慶還在世的時候就批評王雪紅威盛不照顧小股東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14/1009773.htm
一個心中沒小股東的人圖文/鏡週刊
王雪紅以母親抵押房子借到的500萬元,打造第一個股王傳奇—威盛,是台灣第一代的IC設計股王,她與半導體巨人英特爾這場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爭,最後仍以失敗收場,威盛股價因此一蹶不振,遭父親王永慶罵「不照顧小股東」,讓她相當愧疚。
1988年的秋天,王雪紅離開二姊的大眾電腦,她決定離開台灣,開始自己的創業路。一直想擺脫「王永慶女兒」庇蔭的她,決定不用父親一毛錢,但欠缺資金的她,靠著母親楊嬌抵押在台北的房子,拿出500萬元,讓她一圓創業夢。
在偶然的機會下,她遇到了後來成為第二任丈夫的陳文琦,以及林子牧等矽谷科技人,在大眾電腦從事主機板銷售的她聞到了PC產業崛起的商機,加上剛好一個美國人要把手中的晶片組公司賣掉,她就拿出自己的500萬元,買下這家公司,與陳文琦、林子牧一起開始了威盛電子。
雖然在晶片組行業中,掌控PC產業靈魂的處理器霸主英特爾雄踞市場,但不少PC廠商仍想擺脫英特爾的掌握,1995年威盛拿下了當時PC業龍頭康柏電腦的晶片組訂單一砲而紅,趁著PC廠紛紛轉向非英特爾晶片的機會,威盛也因此崛起。
她與陳文琦一起將威盛推上台灣第一代IC設計拳王的寶座,還一度以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姿態,重挫半導體巨擘英特爾,成功拿下超過全球半數的市占率,聲勢扶搖直上,2001年上市後,威盛股價狂飆到626元,一度成為台股股王,叱吒一時。
但王雪紅與巨人英特爾的戰爭,在對手以處理器搭晶片組聯合銷售策略,全面封殺威盛,逼著主機板廠們不得不「西瓜偎大邊」,再加上侵權官司的焦土戰夏,最後以失敗收場。
「Cher(王雪紅)還推出了迦南計劃,想要多角化翻身,把人才與賺錢部門切割出去,分散資源的結果,不但沒救起威盛,反而導致股價慘跌,背上了坑殺散戶的罵名。」資深半導體同業說。
正因威盛的股價重挫,市場又一面倒的批評她,分割賺錢單位就是坑殺小股東,讓一向最重視小股東權益的王永慶,生前甚至還痛罵王雪紅不照顧小股東權益,相當不好。
心裡是說不出這種話的
王永慶就是台灣小股東股東權益的神話
我還記得有一次看一本雜誌採訪一位菜籃族
沒什麼股票知識沒什麼見地
但是他說了一句很好的名言:
他說因為王永慶是一個有誠信的商人
我相信把錢交給他他會好好對待我的財產
這句話也一直是放在心裡一輩子的話
我是一個極度相信宿命與報應的人
人的一生雖然你有很多力量可以去改變命運
但你這輩子還是免不了受到現世與前世的因果
所以我每次都想到菜籃族評論王永慶這句話
我大筆的投資絕對只投資給照顧小股東的人
從財務報表絕對看得出來
這家公司是不是照顧小股東
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賺錢
我只大筆投資這種公司
因為長期來看才能投得夠多夠大
我才敢把我的血汗錢託付給你
但鴻海的小股東啊
不知道你看到所謂翟神的言論
是不是也敢把你辛苦一輩子的錢
交給你現在投資的公司
或許你會說沒關係我炒炒股票而已
我也會說沒關係
又不是我的錢
我只相信你有多認真對待你的錢
你的錢就對有多認真地對待你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而已
要成為一個能被人託付的人
你的心中沒有對方時間長了
自然會被看破手腳
只是往往那時候股東們早已欲哭無淚
就好像現在的宏達電一樣
大江早已東去,浪已掏盡
我只希望那個人不會是我們的Blog的讀者
在我創立Blog的那時候
就跟最近跳傘失敗的幫傘兵折傘的摺傘人一樣
一張傘一條命
我是一篇文章一輩子的財富
用這種心情在寫文的
所以才叫你把現金收好
好好等待行情來到低點
錢不是我的
錢是你的
正因為錢難賺所以要好好收好
等大家都沒錢流動性出現稀缺
你的錢遠遠比你想的更值錢
當年的巴菲特就是在高盛快破產的時候
天上灑黃金你也要有現金才能買
寫這個Blog我求的就是王永慶那個評價
那就值得了
人生求的就是這個
等我像王永慶一樣翹辮子的時候
我會想把這一句話刻在我的墓碑上
因為這才是人生最高的價值
成為一個能被託付的人
留言者: 來就補
Email:
網址: http://laijobu1221.pixnet.net/blog
日期: 2018-05-22 17:21:26感謝您無私分享!
留言者: Ryan
Email:
網址: http://dreampro.pixnet.net/blog
日期: 2018-05-22 18:55:58多謝版主的熱心提醒..受益良多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