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6今日選股(三)-TESLA的價格崩盤,金融操作樂勝實體經濟,瘋狂的投機運動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Blog無關。

免費訂閱本Blog,請移至最上方點選訂閱按鈕,輸入Email後Google會在一定時間寄發Email給您通知有最新文章。

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連結
文章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連結
贊助好友方式-->點擊連結



最近很多公司陸續在公布年報,去年辛苦一年的成績單紛紛出爐,雖然我現在看到很多公司的業績相當不錯,但展望今年和明年我認為企業的獲利還會繼續下修,這主要的困難是恰好半導體的週期已經有走入末端循環的狀況,所以今明兩年在高階製程著墨很深的台積電會遇到不小的困難,自然就很難帶動台股出現驚天大漲,另外就是台股實在跌的不夠深,即便之後全球股市再度出現下修,我還是會買陸股不會買台股,相信這一波陸股扎扎實實的報酬,已經給很多投資人上了一課,你根本不用在那邊追什麼飆股選股,只要看懂總體經濟你就能擁有很好的報酬。

幾天前TESLA宣布全球大降價,不是只有台灣地區降價,連大陸地區也是,最近大陸的消費者也到TESLA抗議,因為這波的修正幅度實在太驚人,甚至很多新車價直接對半砍,無論台灣還是大陸,車主把TESLA視為豪華車品牌,我有一次去台北信義區的新光三越看TESLA的車,那時候我就覺得,這車子到底為什麼值這個價格?

大概五年前吧,有一陣子我很想買車,幾乎看遍了所有高階車款,雖然最後我沒有買,因為我計算我的使用車子的頻率,住在台北的人大概都知道,使用公車和捷運非常方便,很多時候買一台在買一個車位,新北車位都接近兩百萬,台北市不要說很多都五百萬以上的車位,一台車買下去便宜的一百萬,貴一點的兩三百,都快要破千萬,但想想還要繳很多規費,算一算根本划不來,最後我看了一圈一台都沒買,但看車的過程大概你能感受的到一台兩三百萬的車子要有怎樣的感覺,例如車門關起來,座椅坐起來,這些TESLA通通都感受不到,說穿了TESLA就是靠馬斯克這個品牌,這個投資邏輯跟台灣散戶熱愛鴻海一模一樣,他們很熱愛郭董,認為郭董永遠能再創高峰,鴻海曾有很好的經營績效,但那已經是過去式了,而且過去了還蠻久的,這一點只要看得懂鴻海的財務績效就知道,那張表的衰退已經不是短時間的事情了,這是對馬斯克品牌的迷思,看TESLA的財務,一家十幾年的公司經營成這樣,怎樣都不值那個價格。

再來看產品,TESLA說穿了就是靠電動車的領先開發者地位在引領價格,但電動車不是只有TESLA會做,很多車廠是因為還看不到基礎建設的完成和規模經濟,不願意導入,不然做電動車真的不是多高技術的事情,甚至TESLA因為沒有很多老牌車廠的製造車體的經驗,很多設計上的費用與成本自然比傳統車廠高,這正是現在企業競爭的難題,TESLA靠品牌溢價都難以解決這個障礙。

以前有一個八卦,我沒去查證是不是真的,就是第一代ipod shuffle,這台ipod以前是最便宜的ipod,因為他有一個很蠢的設計,你不能選歌,他所有的歌都是隨機撥放的,這麼蠢的設計,蘋果這台ipod賣的還不差,因為他最便宜,很多學生和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那時候都會買這台ipod,賈伯斯的說法是創造驚奇,但賈伯斯就是能創造溢價,那時候市面上很多只要一半價格不到的mp3撥放器都能選歌,還有黑白的液晶螢幕,蘋果就靠著他美麗的外觀取勝,我一直覺得蘋果電腦真的很特別,在那麼多的PC廠裡,PC產業裡對美的追求都很低,只有蘋果重用艾夫來用工業設計導向設計電子產品,而且蘋果的特別還不只於此,他的產品生命週期都比其他產品長,一台iphone一年才出一代新機,這代表背後的折舊費用低,模具可以重複使用,機台不需要重複換模,物料也可以規模經濟生產,以前iphone4時代還指出一款黑色而已,這在手機產業也是絕無僅有的傳說,所以為什麼很多商館的書都熱愛說品牌至上。

沒錯,商管的書沒說錯,品牌至上。

但問題是蘋果不是只有品牌與噱頭,賈伯斯雖然很喜歡炒噱頭,但不要忘記蘋果內部的教育訓練和企業文化到品質管理也是,科技產業的業內都知道,蘋果在製造上會有自己獨立的廠區,這一區的人員都是蘋果專用,那時候sharp的十代廠還因為被蘋果專用當發生金融海嘯時因為簽約被蘋果綁死,還不能做其他客戶的面板,後來才談判改掉,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之強與要求之高,都來自於他們對品質的堅持(至少賈伯斯時代是這樣),我第一次買iphone是iphone4這台手機是第一台我不用關機充電就能繼續用的手機,而且蘋果內部連PCB板還是排線通通都有要求和規定的樣式,因為品質所以支撐了品牌,這一點才是品牌的精神。

沒有品質的品牌,不能稱為品牌,這就是為什麼Acer,Asus不能算是品牌的原因,之前美國的維修公司做過調查,蘋果三星聯想,這是維修率最低的前三名的NB品牌,第四名是微軟,第五名是Dell,第六名才是Acer,同樣的問題回到TESLA,TESLA的不但有品質糾紛,甚至先前還爆出交車退款糾紛,在消費產品的過程永遠要記得,常常讓客戶出來爆料的公司不要買他們的產品,因為你在拿自己的錢賭一把,而且賭對了還不保證後續維修你能繼續賭對,汽車最重要的就是後續的保養與維修,因為你不可能十年內這台車壞了直接丟掉報廢換一台,TESLA消費者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TESLA的財務狀況這麼不穩,零件又只有他們製造,價格勢必無法達成規模經濟,價格一定高,而且又沒有副廠零件,外面的維修廠也沒有電腦可以修,這種車永遠只能回原廠修,那你不就是等於雙手給人家綁起來,外面車廠連雙B都能修,因為有量有副廠零件,甚至因為賣的數量多,還有什麼報廢車,割肉車(指很多汽修廠取得來路不明的贓車零件或者海外零件,但汽修廠不一定知道,因為業務員會說是副廠)一大堆替代零件可以使用,所以原廠也知道,維修價格就不得不被牽著走,但TESLA完全沒有這種牽制,所以維修你就死了,所以我也勸朋友不要買GOGORO機車,因為維修你也一樣被綁死,但你去買SYM ,YAMAHA還是光陽,都有很多零件替代需求給你修,怎樣修都不會貴,這是很多買車的時候只為了炫耀與潮的消費者永遠沒思考到的事情。

在回頭想一件事情,為什麼TESLA這次要做這麼大幅度的降價?
當廠商做大幅度全面性的產品線下降,只有一個原因指向這個做法,就是要撐不住了,就像台灣的房地產什麼時候會出現大規模的崩盤?
當然就是貸款繳不起的人迅速暴增,你不賣銀行也把房子拿去拍賣,賣多少是多少,銀行在意的不會是賣多少,只要能把債權回收就好,他會管你現在這邊信義區一坪100萬嗎?
最後標售95萬反正是最高者得,95就95,當法拍屋越來越多90、80就一路往下,買盤沒支撐就跟股價一樣,誰管你價格保護,去年下半年TESLA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因素需求快速下降,大陸市場的10月份甚至銷售量只剩下兩成,而且TESLA在歐洲也遇到川普與歐盟槓上汽車關稅,先前我曾說過歐美貿易戰即將在中美貿易戰後即將開打,我還沒提印度貿易戰的問題,因為美元垃圾化這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在比較成本的經濟學下,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前幾年希臘債務崩盤的時候,有一個在希臘的巴基斯坦移民被當街殺死,新聞如下: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20712/c12extremism/zh-hant/

海外的貧窮移民到希臘或者物價與先進國家(成本高額的國家與地區),例如台灣的外勞好了,為什麼外勞還沒有被台灣人敵視,因為他們補的勞力缺口是那些台灣人不想做的,哪一天他們跑到超商上班,跑去做程式設計師還是行政助理,賣場銷售,薪水只要你的80%,雇主還要雇用台灣人嗎?

這就是比較成本的問題,地球村把全世界都納入了競爭的體系,以前交通資訊不發達,你開一間雜貨店可能通吃桃園龍潭的生意好了,但7-11連鎖後規模經濟進貨成本只要你的70%,利潤多了,店面比你大,產品比你多,生意自然比你好,你就消失了,同樣的道理,外勞之所以還沒侵害到台灣人的工作,是因為沒開放中國大陸來台灣工作,不然大陸人一來,現在雖然沿海薪資有成長,但很多工作還是15000有找的年輕人,來台灣工作別說22K了,18K大陸人就做了,在給個宿舍很多大陸人還是趨之若鶩,這是關於人的競爭,這就是希臘極右派和美國的問題,中國墨西哥這些便宜的移民搶了我們美國人的工作,這種仇恨甚至在希臘演變到最後是殺人洩憤。

而貨物的貿易競爭也是一樣,為什麼那麼多廠商都在中國生產? 因為人力便宜,土地便宜,就能生產更便宜的產品創造更大的量,所以TESLA未來要與那些已經折舊完畢的車廠競爭根本沒有品質上的優勢與區隔性,他只能用價格來創造客戶的下單慾望,而且已經到了降價低到車主崩潰,講來講去都是TESLA差勁的現金流創造能力,TESLA有一筆可轉債的轉換價格在359元左右,股價沒有到,馬上就要付出這筆9億多美元的金額來給債權人,TESLA去年第三季帳上現金與流動資產只剩下33.7億美元左右,少了這筆9億,TESLA剩下24億左右,今年還有15億美元的債務即將到期,而且先前說好model 3單周5000台的產量也真的變成嘴砲沒有達成,可以說今年TESLA如果平價版MODEL3和這波降價銷量沒有大起色的話,最快明年年初TESLA就又準備要破產了,而且不要忘記一件事情,美國現在仍在縮表,雖然利率爬升暫停,但對於企業的經營風險已經有風險意識,特別TESLA的帳上現金和現金流,要借錢給他膽子還要非常大,這種車商敢買他的車見證了有大錢可以買車的車主,他的財務常識可能筆你還要差,所以不要對自己的貧窮失去信心,很多有錢人說穿了就是站到對的風口吹上去,很多撐不住,或者未來遇到重大決策,知識與常識不足階級就滑落了,所謂家道中落就是這樣,而你的財富很多時候都靠這種機會來的,他買貴你買便宜,時間久了你就比他還有錢了。

如果TESLA真的破產,實在叫那些車主不知道情何以堪。

昨天有一個留言問如果原本買進無槓桿的黃金ETF,想轉換成有槓桿的可以嗎?
這問題要分兩個部分,你從無槓桿變成加槓桿,要問的是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槓桿代表放大漲跌幅,跟你的停損價位有關,假設黃金再度大跌5%,加上槓桿就會變成10%,你要在哪個位置停損? 你能接受損失多少,一般來說如果你能承比較大的虧損且有分階段買進的資金規劃,那槓桿當然比較好,畢竟放大波動未來上漲就是享受更多獲利,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好壞的問題,就是風險承受程度,以我而言,我通常都分三階段買進,我的虧損忍受程度不算小,可以到20%,而且我分三階段買,雖然比例不一定是33%33%33%,.但我奉行的做法是
假設三階段我把預定投入的本金全部都投入了,最後成本是20的話,虧損20%不計代價我一定全數出場,例如跌破16元我會全數出場,不管有槓桿無槓桿我都是這樣做,至於你能承受多少就看你進場的位置和風險忍受力來決定你要買槓桿還無槓桿的商品,但黃金的波動一天通常都在1%-2%,加上槓桿就變成2%-4%,也都是正常台灣權值股的波動,比小型股好很多,以我而言是非常可以忍受的漲跌波動,至少不像期貨商品那樣常常一天都是26%-50%以上,這幅度我認為如果你有在投資一些電子股應該都可以忍受。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