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今日美股(五)-華為太陽能跌倒,恩費斯(Enphase)吃飽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Blog無關。
免費訂閱本Blog,請移至最上方點選訂閱按鈕,輸入Email後Google會在一定時間寄發Email給您通知有最新文章。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今年以來太陽能產業的ETF,代號TAN的Invesco Solar ETF,TAN的全球分布美國與香港和中國大陸是主要投資的座落位置。


但這次主要要提第三大成份股,ENPH,ENPH今年以來大漲超過567%,原因在於現在除了5G外,美國太陽能電網也擔心國家安全問題,國會推進禁止華為的PV inverter,PV inverter是太陽能變壓器,能將太陽能有效轉移成可用電力,是太陽能重要的一項專制。

華為在美國原本就沒有太多5G設備業務,但Enphase(ENPH)拿下華為業務後,第二季業務營收大增77%,可以看到Enphase官網的微型變壓器產品。

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簡易安裝這種變壓器和太陽能板後讓家庭就能順利使用太陽能。
Enphase是美國市佔率超過50%的太陽能變壓器廠,可以說未來的因為去華為化而身價大漲。

但為什麼原本華為的PV inverter受到市場喜愛,可以看到下方的華為影片,質感比起Enphase的影片更好,且價格更低,並大量利用物聯網(IOT)與智慧家庭和AI科技。 
雖然Enphase本身也有這類的系統,但光是看影片與比照價格不難想像為什麼華為能夠在美國拿下太陽能B2C的生意。


好比台灣傳統的電器商,其實越來越難與南韓家電廠商競爭,像現在LG的ThinkQ科技,是可以利用手機控制家電的,甚至你可以放好衣服以後,在公司就開啟你的洗衣機回家衣服就洗好了,真正開啟物聯網時代。

而這種競爭優勢是原本LG就在智慧手機領域有深耕,結合家電的難度就大幅減低,原本也就是APP UI團隊,所以很容易切入物聯網領域,而AI團隊也是原本就在智慧手機就有的的,等於這些科技大廠固定成本的一部分可以擴展其他業務,整合資源更加容易,這也是南韓大財團的發展模式,資源的重複性很低,反觀台灣的太陽能產業,許多在太陽能模組與電池重複投資與競爭,導致價格越殺越低,資本在競逐低利而不是競逐創新,反而導致整個產業滅亡。

所以經濟體越小的產業競爭,就必須有聯盟的概念,相互溝通與協調產業的分工,否則最後就是大家都想賺快錢,卻沒人賺到錢。


這是華為太陽能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XfMbC5NHZ923swElzpau3g

這是Enphase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EnphaseEnergy

上個月今年2019年的7月,瑞士機器人大廠ABB也賣出太陽能變壓器業務,賣給義大利變壓器廠 FIMER SpA,去年ABB全球太陽能變壓器市佔率第六名,2013年收購Power-One以後是虧損不斷,華為在全球太陽能變壓器市佔率22%,依照整體華為太陽能變壓器的在美國市占率只有4%,但在商用與公用等領域市佔率高達16%,導致Enphase和Sunpower(SPWR)與SunEdge(SEDG),這三家公司也都是TAN這檔ETF的重要成份股,使得今年美國太陽能ETF受惠華為被封殺,而大漲超過70%。


台灣太陽能廠,有
太極4934
茂迪6244
聯合再生3576
益通3452
碩禾3691
國碩2406
中美晶5483

其中益通還曾當過太陽能的股王,創下1200多元的天價,但7月甚至傳出要下櫃的消息,也結束太陽能業務大量解雇員工。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05fin003/

太陽能的產業鏈基本上分為上中下游,
上游以材料和矽晶圓為主,中游以模組和電池為主,下游則是電廠與發電業務。

其中現在最沒利潤且產業狀況最慘的就是中游,但上游矽晶圓如達能也沒多好,下游電廠因為電池便宜所以也有利可圖,Enphase就屬於這種終端賣給家用的下游廠。

太陽能發電又分為矽晶與薄膜太陽能,一度薄膜太陽能技術如CIGS等曾經在1538在2011年讓市場預期心裡大增,使得股價上漲到50多元,但昨天只剩下5.13的股價,太陽能矽晶又分單晶與多晶兩種型態就佔據90%以上的市場,薄膜太陽能技術最主要是可饒但效能差,被用在非主流針對性的利基型市場。

上游矽材料,目前台灣沒有大廠,過去曾有榮化旗下的福聚太陽能,但2015年的5月破產,導致台灣多晶矽上游產業就此結束,主要以保利協鑫GCL(中國大陸)、OCI(南韓)、Wacker(德國)、Hemlock、REC Silicon(挪威/美國廠)、Tokuyama(日本)多國佔據,也因為本身沒有矽材廠,當時多晶矽價格在金融海嘯前台灣太陽能廠紛紛簽下長約,導致日後的悲劇,在貿易戰以前,2013年中國商務部就曾經對美國多晶矽課徵反補貼稅,而矽材後的矽晶圓,全球太陽能晶圓矽材中國大陸佔比70%以上,台灣10%左右,其餘包含日本、韓國、德國及其他國家。

達能就在今年2019年的3月關閉了太陽能矽晶圓廠,2018年太陽能矽晶圓價格暴跌60%,讓達能再也撐不下去,但太陽能耗材如碩禾的導電漿業務也逐漸衰退,讓碩禾也積極轉型電池材料與電動車等其他領域。


在中游的電池部分,單晶電池是主流,單晶電池轉換效率高,但成本也相對高,多晶轉換效率低,但相對CP值較高,所以多晶電池是市場主流,但因為太陽能系統逐漸需要高轉換效率導致單晶電池市占率逐漸上升,太陽能矽晶電池以中國大陸佔比60%,台灣佔比10%,其餘則由日本韓國等國家,但因為歐美各國針對中國與台灣這幾年來都課徵反傾銷稅,所以許多廠商轉移到東南亞洗產地,來規避高額的反傾銷稅。


太陽能電池模組因為極度需要勞動力,ˇ中國大陸過去多年以廉價勞動力成為太陽能模組佔據70%,由此可知從上游矽晶圓,中游的電池與模組業務,中國大陸都佔據整條供應鏈將近70%,所以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採用了太陽能作為重要的能源發展策略實際上都會變相把能源主導權在中國大陸的手上。


而薄膜太陽能Cdte技術則由美商First Solar佔全球薄膜模組市場比重近五成左右,可以說FSLR在利基型市場應用得以至少還有盈餘的原因,但自2015年以來First Solar營收也是每年都呈現衰退與2010年前年年爆發性成長的態勢完全不同。


太陽能下游很多都仰賴政府的補貼為主要收入來源,但因為中游本身製造的利潤太低,許多中游廠商乾脆直接向下成為消費端的直接供應商,而模組業務因為台灣本地成本過高,全球市佔不足5%,最後新日光、昱晶、昇陽科整併成聯合再生,元晶與碩禾和茂迪與碩禾也紛紛進行合作,蔡政府訂出2025年太陽能達到20GW的目標來拉動國內太陽能產業業務,但這其中的高風險在於政府補貼非長遠之路,且太陽能發電成本由台電的網站可以看到。


自編預算高達7.97元,今年6月底前雖然只有3元,但仍至少是核能1.18的兩倍多,也就代表太陽能在所有發電成本除了燃油外幾乎是最貴的能源來源,且還要忍受政府補貼以及太陽能廠倒閉的風險,這是一個把能源以稅金補貼加上沒有長期壓低電價的方式,外加台灣地狹人稠更加不適合太陽能發電,且太陽能製程還有大量重金屬汙染等問題。


目前中國大陸與台灣類似,都因為本地產能太大,乾脆發展太陽能政策,但全球不買帳,2018年全球太陽能安裝量下滑至約85GW,全球前四大市場(中、美、印、日)比重就佔據70%-80%,又以中國大陸市場佔40%

望2019年,中國大陸仍為全球最大市場,配合其十三五計畫,每年太陽能安裝目標接近30GW,2018年6月,大陸政府祭出新政限制補助政策,凍結一般電站安裝目標,市場需求急凍,造成2018下半年全球太陽產業鏈遭遇價格下跌壓力,川普上任後又針對太陽能課徵反補貼而偏向以頁岩油等傳統能源發電,而較偏向燃氣與燃煤發電,反而以印度市場安裝量超過10GW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

但全球太陽能還是自產自銷的趨勢沒有改變,歐洲主要以風電作為重要的發展主軸,因為歐洲國家處於緯度較高的北邊,而無法形成熱帶氣旋,相當適合風場的設立,但地處熱帶地區的國家因為時常遭遇颱風與颶風就相當不適合設立風場。

就環保和基載與成本的角度而言,成立核能廠並且以最新的核能技術大幅減少半衰期是目前核能發電的主流趨勢,目前世界主流美國與歐盟的核能電力佔比都超過20%,顯然目前台灣9.3%的核能發電量還有擴增一倍的空間,並且能有效去化燃煤發電來增進空氣品質。

燃氣發電的主要缺點上方成本也有階露,主要為成本高,但也為一種相當環保的能源,但會受到世界天然氣價格的波動而讓電價的穩定性不高,但去燃媒是對空氣品質增進最為有效,所以平均讓燃氣與核能增加是環保的趨勢。


目前人類史上最大的核災應屬車諾比事件,但俄羅斯至今是世界第二大新建核能電廠最大的國家,第一是中國大陸,第三是印度,第四是韓國。

而如果參考小國新加坡的經驗,顯然新加坡直接以95%的燃氣壓倒性的解決環保與核能危險,或許如果走向非核家園,高度押寶燃氣也是一種方式,但燃氣因為戰爭期間破壞燃氣設備不會有像核能這類的輻射洩漏,所以是一種非常容易被攻擊且阻斷能源的方式,這一點顯然新加坡因為地狹人稠,在這樣的無奈中也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