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Blog無關。
免費訂閱本Blog,請移至最上方點選訂閱按鈕,輸入Email後Google會在一定時間寄發Email給您通知有最新文章。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有留言許願要看水資源相關的分析。
美國市值最大的ETF是代號PHO的Power Shares的水資源,費用率0.62%。
PHO是Invesco PowerShares發行的,Invesco PowerShares成立在2002年,這家公司也做很多槓桿型的ETF也有不少行業ETF,像是太陽能的ETF還是水資源的ETF基本上都算是行業的ETF。
且美國的ETF很有趣,很多其實就與共同基金類似,就像你在銀行買的那些基金,只是通常他們的費用率都低於1%,大部分都很接近0.5%,你只要搞懂行業在玩什麼,然後就能用很便宜的價格去投資這些ETF,水資源我的印象之中是在大賣空裡面的貝瑞醫生在2015年的這段話
簡單幫大家解釋一下Michael Burry到底在說什麼鬼?
他的意思是水是一種缺凡的資源沒有錯,但投資水沒有意義,因為水不能透過轉送來創造附加價值,但需要水分的食物可以在有水分的地區被吸收水分後運送,所以你要投資那些在有持續水源的地方的國家與企業然後他們可以製造那些具有價值的食物,比如他舉的例子就是葡萄酒,那些地方有很多水可以種很多葡萄然後生產很多葡萄酒就是很好的標的。
2010年Bloomberg曾經採訪過Michael Burry,Michael Burry是一個怪人,在大賣空裡面他整天躲在房間裡面看那些CDO的組成結構最終他發現因為次級房貸的寬限期大量在時點來到後會讓這些證券化的次級房貸破產,所以最後與很多投資銀行共同創造CDS來賭他們違約。
最終我的印象他獲利出場賺了將近五倍多,為時差不多是3年左右,但因為在這過程他閉鎖了基金,其中一度因為CDS與選擇權類似的特性,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必須損失時間價值。
導致投資人極度不諒解,我想這是為什麼後來他不把基金關掉專注私人投資的原因,在那次2010年的訪談其實就有看到一些他在抄底便宜的農地和黃金的狀況。
黃金最後在FED扭轉操作期間反轉,值到2014年開始結束QE後走入空頭,這段FED與黃金的關係我在pressplay前陣子才寫完,如果你是比較晚訂閱pressplay的訂閱戶可以到2019年7月21日的文章內看這篇關於大類資產黃金的歷史。
--
但我們還是針對今天的主題先談PHO的成份股,目前2019年8月10日資料顯示PHO還有類似的四個水資源ETF:
美國市值最大的ETF是代號PHO的Power Shares的水資源,費用率0.62%。
PHO是Invesco PowerShares發行的,Invesco PowerShares成立在2002年,這家公司也做很多槓桿型的ETF也有不少行業ETF,像是太陽能的ETF還是水資源的ETF基本上都算是行業的ETF。
且美國的ETF很有趣,很多其實就與共同基金類似,就像你在銀行買的那些基金,只是通常他們的費用率都低於1%,大部分都很接近0.5%,你只要搞懂行業在玩什麼,然後就能用很便宜的價格去投資這些ETF,水資源我的印象之中是在大賣空裡面的貝瑞醫生在2015年的這段話
Fundamentally, I started looking at investments in water about 15 years ago. Fresh, clean water can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And it is not — water is political, and litigious. Transporting water is impractical for both political and physical reasons, so buying up water rights did not make a lot of sense to me, unless I was pursuing a greater fool theory of investment — which was not my intention. What became clear to me is that food is the way to invest in water. That is, grow food in water-rich areas and transport it for sale in water-poor areas. This is the method for redistributing water that is least contentious, and ultimately it can be profitable, which will ensure that this redistribution is sustainable. A bottle of wine takes over 400 bottles of water to produce — the water embedded in food is what I found interesting.
我大約15年前開始關注水資源投資。 新鮮,乾淨的水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事實並非如此 - 水是有政治含意的,也有爭議的一種資源。 由於政治和物理原因,運水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購買水權對我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除非我追求很愚蠢的投資理論 - 這不是我的理念。 我清楚地知道,食物是投資水的方式。 也就是說,在富含水的地區種植糧食並將其運輸到缺水地區。 這是重新分配水的方式,最終水可以獲利,這確保這種再分配的狀況是可以持續下去。 一瓶葡萄酒需要400多瓶水來生產 - 食物中的水是我發現的有趣的東西。
簡單幫大家解釋一下Michael Burry到底在說什麼鬼?
他的意思是水是一種缺凡的資源沒有錯,但投資水沒有意義,因為水不能透過轉送來創造附加價值,但需要水分的食物可以在有水分的地區被吸收水分後運送,所以你要投資那些在有持續水源的地方的國家與企業然後他們可以製造那些具有價值的食物,比如他舉的例子就是葡萄酒,那些地方有很多水可以種很多葡萄然後生產很多葡萄酒就是很好的標的。
2010年Bloomberg曾經採訪過Michael Burry,Michael Burry是一個怪人,在大賣空裡面他整天躲在房間裡面看那些CDO的組成結構最終他發現因為次級房貸的寬限期大量在時點來到後會讓這些證券化的次級房貸破產,所以最後與很多投資銀行共同創造CDS來賭他們違約。
最終我的印象他獲利出場賺了將近五倍多,為時差不多是3年左右,但因為在這過程他閉鎖了基金,其中一度因為CDS與選擇權類似的特性,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必須損失時間價值。
導致投資人極度不諒解,我想這是為什麼後來他不把基金關掉專注私人投資的原因,在那次2010年的訪談其實就有看到一些他在抄底便宜的農地和黃金的狀況。
黃金最後在FED扭轉操作期間反轉,值到2014年開始結束QE後走入空頭,這段FED與黃金的關係我在pressplay前陣子才寫完,如果你是比較晚訂閱pressplay的訂閱戶可以到2019年7月21日的文章內看這篇關於大類資產黃金的歷史。
--
但我們還是針對今天的主題先談PHO的成份股,目前2019年8月10日資料顯示PHO還有類似的四個水資源ETF:
- CGW
- PIO
- FIW
- TBLU
之後有機會再慢慢談,因為水資源ETF許多也都會有重複的持股,所以介紹過的不會再介紹。
PHO的前十大成份股如下:
可以看到Ecolab是佔比最高8.13%。
最早Ecolab是由1923年Merritt J. Osborn成立的Economics Laboratory(經濟實驗室)而來,到了1986年才改名Ecolab,可以看到他取名是簡寫而成,注意看上面紅色的字就看的出來了。
美股代號ECL,比爾蓋茲的基金會曾經在2012年持有ECL高達25%,但現在只剩剩下1.52%的股分而已,這家公司也有600億美元的市值左右,大約台幣1.8兆,也比鴻海大了80%。
假設你從2009年開始買到今天,還原權息來算已經帶來將近4.5倍的報酬,也就是100萬的股票變成450萬,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從1997年以來,除了2001和2008這兩年有讓投資人賠到前以外,每一年還原權息都是賺錢的,也難怪他現在的本益比高達40幾。
目前上周5的收盤價是205.97,以去年EPS是4.95來看,本益比的確蠻高的,且本業獲利的爆發性在2012-2014比較大,再來到2015-2018年基本上本業的成長性都是在19-21億美元游走。
那為什麼這家公司還能每年成長?
這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因為美國企業往往會保留蠻高的盈餘在企業,所以配息不多,導致這家公司的淨值在2017年股東權益上升10%,2018年上升5%,就會相對反映在股價上。
在台灣的104把它翻譯作藝康企業公司,是以音譯的方式來翻譯,簡單來說這是一家以水資源衛生安全相關的提供者,這也是標普500的成份股。
https://www.104.com.tw/company/azqylq8
--
接著看第二名持份7.79%的Danaher(丹納赫) 代號DHR,這也是標普500的成份股,市值3兆多台幣,鴻海的三倍大,1969年就成立了,我們先看一下104有的介紹:
https://www.104.com.tw/company/12szmmm8
美國知名股票上市公司Danaher集團旗下之高端牙科產品:
Ormco-齒顎矯正
Kerr -一般牙科及根管治療
國際知名牙科器械品牌:
Hu-Friedy- 美製牙科器械
Carl Martin-德製牙科器械
所以可以猜測也是跟水生技相關的,沒有錯,這是一間有化學與生物背景的公司。
2015年的時候Danaher用138億美元收購水與空氣的過濾公司Pall Corporation,因為肺癌是世界上最多國家都排名第一的癌症,空氣汙染問題實際上會讓空氣過濾變得非常重要,另外就是飲食,所以水過濾其實也是另外一門很好的生意。
而Danaher切入的就是水過濾的生意。
Danaher在2019年也不少大動作,今年2019年的2月25日用21億跟道瓊成分股的悲劇企業奇異買下GE Life Sciences和GE Biopharma,主要都著眼於生技相關,另外今年下半年我也覺得很有戲的,Danaher也準備玩鴻海子公司上市那一套,他把旗下的剛剛講的跟牙齒有關的子公司
Nobel Biocare Systems,KaVo Kerr和Ormco合併成—間公司叫做Envista,2019年下半年會在紐約交易所IPO上市,股票代號為NVST
waters主要也是進行水質分析的相關公司,與水資源的關聯度只在生物技術這一塊。
因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我對牙科業務其實也很有興趣,NVST如果上市的本益比沒有太誇張,我會非常想介入,但時候再來看看,且初步看起來規模也很小只有1億美元的IPO規模而已,等於很有機會一點錢就能介入到這家公司。
--
排名第三的Waters也是標普500的成份股,代號WAT,基本上被納入標普500你可以當作台灣50的概念,美國人口超過台灣10倍,50放大10倍變成500自然很正常,而道瓊30你可以當作是超級老牌的績優股,這樣會比較好懂。
waters主要是實驗室的業務,水資源相關與製藥和分析等化學領域也有蠻高的相關度,所以PHO也投資這種公司,下面是他們的台灣官網。
這家公司也是1958年就成立的老公司了,這公司就小了點141億美元的市值,只有大概4000多億台幣,差不多就一個統一還是一個富邦金那麼大,所以美國很多你聽都沒都聽過的公司動不動就是一個台灣的大型企業的規模,
為了控制篇幅一次我們就大概介紹三家公司,後續有機會再介紹更多。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