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平台無關。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內容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今天先延續昨天這張圖,今天直接一口氣談國泰金/開發金/富邦金/新光金/中壽。
國泰金準備開始辦史上最大現增規模,依照目前的規劃,因為還沒確定實際的現增價格。
但目前可以看到下方比較確定的應該是金額200億是確定,且10%員工認購,80%原股東認購。
基本上現金增資通常都會比市價低,所以不論股東還是員工通常都會認購,但還是有少部分員工或股東不會認購,但也要看現增價格與市價差多少,但通常有一定差距,員工一定要認購,然後確定認購後就在市場放空套利,最後認購到以後再去還券。
所以其實台灣的資本市場這點有點問題,現增應該要有類似私募的制度,當折價發行現增的股票就應該要鎖起來至少半年到一年避免這些折價買進的人在市場套利。
但從國泰金這次的增資動作,其實是保險業的悲哀。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字IFRS 17,IFRS是台灣為了接軌國際的會計制度而逐步採用的一種會計制度,對於外資投資台灣公司有很大的幫助,至少在理解財務上適用國際化的會計原則。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簡稱IASB),這次真對IFRS 17,這一項新的會計準則是針對保險合約的一種新的會計準則,所以財報的編撰原則會改變,為什麼這次IFRS 17 會讓保險業如臨大敵,主要是因為保險業比起商業銀行的管理更加困難,且IFRS對壽險業的精神主要都在真實呈現公司的價值與在公布財報時反映經營的狀況,而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懂商業銀行與保險業為什麼有不同的風險。
1.商業銀行最基本的業務模式就是跟存戶吸收1%的存款,假設吸收100萬,借給企業3%,這樣就可以賺取2%的利息,當然有部份是要考量存款準備率,所以不可能吸收100萬就借出100萬,但風險就是要查詢企業或個人的信用狀況,避免變成呆帳,所以考量的就是還款狀況就好,他有點類似純債券的經營模式。
2.保險業,保險因為承諾保戶的金額較高,比如你投保了100萬的保險,有時候保費才3000元的意外險,你可以算一下這個槓桿是相當驚人的,而保險公司就是精算風險的機率來收取保費,當然是大部分的風險都不會發生,他們才敢這樣經營,但有些儲蓄險或是還本型的保險,這是台灣人最愛的一種保險,他們把保險這種行為當成投資理財,或者類似買債券,這是相當荒謬的。
因為這不是保險的保值,但這樣的觀念導致台灣的保險公司因為好賣就拼命賣這種產品,但保險公司承諾你的金額,通常都比商業銀行的定存要高,所以保險公司必須到海外冒著匯率與投資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保險公司好賺好賠的原因,實際上像是國泰人壽內部有非常多的投資高手,這些人在台灣才是真正可以出來談價值投資這類的高手,不過因為身分敏感,等到他們退休都60幾歲了,也都口袋飽飽,根本不會想跟你談這類的事情,但從很多籌碼面與他們的操作中可以看到他們穩健投資有時候跟我有類似的投資觀念,過去常常我在很多股票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結論就是保險業因為承諾了保戶以及保單的風險,所以必須要有更好的風險管理,在IFRS 17更考驗這種短時間資產負債表管理的能力。
我在財務文這幾周都在談資產負債表的觀念,未來這就是在看金融業與保險業最重要的一張表,如果你有加入財務文的好友,別人在那邊銀行股EPS,你心裡可以偷笑,管理風險的行業在看EPS會笑死人,講一個最簡單讓你了解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
假設小華是一個散戶,財產有50萬,有一次親戚聚會我開始炫耀我最近賣掉了聯發科,大賺10萬元,親戚們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聯發科未來的股價,結果我沒告訴他們的是我帳面還套牢30萬元的其他股票。
這個套牢30萬就反映在資產負債表,大賺10萬元的聯發科已實現獲利就呈現在EPS。
那你會說小華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嗎?
同樣的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也是如此。
放大到50億,賣掉股票大賺10億,但帳面套牢30億,這是一家成功的保險公司或商業銀行嗎?
所以可以很簡單的發現,一年內下跌的幾乎都是有壽險業的銀行股,甚至中信因為有台灣人壽也接近不賺不賠而已,而因為貨幣的購買力大幅降低,其實你現在的保單也越來越貴,通常最簡單的保險計算就是假設賠償金是1000萬,一年保費是1萬,這種保險通常不還本,我通常會算假設保費繳20年,那就是20萬,1000/20 = 50 ,這個比例越高越好,就表示越少的錢買到越好的保障,但通常還要考量保險公司的訴訟率與申訴率。
以下是2019年被申訴的比率,可以看到南山與國泰位居前三名,很明顯表現比富邦更好,而遠雄與合作金庫和友邦人壽與安達人壽申訴率高達0.4萬分比,算是最差的壽險公司。
越高的申訴率表示在內容合約上與保戶有爭議,且進入到保戶會尋求救濟的管道,那這種保險公司你要保就要自己特別當心。
而另外一項更嚴重的是申請評議,這是在訴訟程序前的準備階段。
可以看到南山人壽表現的還是非常好。
表示南山在處理客戶問題上3千多萬的契約數,卻只有20件到達評議。
比起國泰人壽還更加優異,台銀人壽,國泰,富邦,保德信也都是比較好的壽險公司。
可以看到遠雄人壽還是相當糟糕的0.07與安聯人壽算是末段班。
這些功課都是你在挑選保單外優先做功課的,否則就算買到很划算的保險,你在困難的時候會想要跟保險公司在那邊爭論嗎?
話說回來IFRS 17的精神為了呈現保單的真實風險與價值,所以保單重分類成為一個重點的工作項目,目前台灣規劃要在2025年前全面完成,現在的會計制度向保戶收到錢會變成一種收入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類似,保險公司也會有一定的準備金,但收入不像是過去直接認列,而是看這張保單的群組損益的狀況才能認列,另外損失也會真實呈現,在會計上會更為保守的呈現公司的獲利,所以自然讓這些金控股大跌,就如前面所說,台灣喜歡銷售這些高利率保單,但這些保單用現在的利率以及IFRS 17的提列方式後,就會產生準備金不足的問
題,所以各家保險公司都在紛紛增資,而增資馬上面臨股本放大,EPS縮小的問題,還要面對IFRS更謹慎的利潤認列規定。
壽險業的利差損問題馬上攤在陽光下,而依照IFRS17
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利差損很大的
保單,過去高利率時代固定利率還本保單,這部分保險公司都在虧錢,第二種是保戶買到保障低價格高,肥羊保單,第三種是因為不確定性高的。
這種把保單成本重新計算與分類,上千萬張保單實在是一個超級大工程且出來的結果誰也不知道會怎樣,而又要增資因應,也就難怪這些有保險業務的金控公司是完全沒辦法投資了。
沒想到寫一點而已就這麼多,剩下的晚點有空再提吧,因為明後兩天要出差,結果我工作進度沒趕上,如果有多寫就放存檔明天時間到會自動發文,如果沒多寫明後兩天可能就沒有文章了,還請見諒,但出差期間2019年深度文還是會更新,請深度文好友不用擔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