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平台無關。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內容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不限金額贊助網站營運-->點擊綠色連結
美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南港概念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最近Foodpanda與Ubereats兩大外送平台的外送員發生好幾件重大傷亡甚至死亡的車禍引發社會關注,更因為是承攬與雇傭關係的爭議,以及公平會今天認為免外送費違反公平競爭,昨天也有一位贊助好友寫信給我說為了賺錢命都丟了。
首先先來談一下做生意時我所理解以及律師簡單告訴我的雇傭與承攬關係,所謂承攬比較偏向承包商或個人已經有工具,在這一點上因為foodpanda或者Ubereats雖然外送員自己的機車,但外送的衣服由兩家公司提供,外送的那個箱子也是公司提供,所以有一定的爭議,但從總金額來看,畢竟機車的費用遠高於衣服與箱子,所以以比例而言,確實設備上的供給比較接近承攬制。
而另外一項是這次勞動部提到的從屬性,這一點就讓兩大外送平台很接近雇傭制,因為從屬性很強調雇傭制僱主有懲戒或制裁之義務,比如Foodpanda的規定中如果三次遲到要到公司去解釋原因,其實這就是一種從屬性,再來還有一點是否可以同時接不同家的訂單,像兩家外送平台,都要求要穿制服與用他們的外包箱,就有其間接限制,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347號判決針對從屬性認定是非常寬鬆,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外送平台輕易就被認定是雇傭關係。
但一旦進入雇傭關係,關鍵來了!
這也是冷血投資要告訴你的一大關鍵,有很多人認為像是Foodpanda和Ubereats他們都很爽,自己都不用開店負擔成本,而外送員卻要負擔極高的風險,但兩大外送平台都跟餐廳業者抽20%-30%不等的金額,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如果你有去過的餐廳,通常外送的金額比較貴,所以其實你買到的餐點,假設是100元,其實有些小店面在店面吃只要80元甚至70元,而再加上外送費29-40元不等,等於外送吃下來可能要花多出一百元,但你同時要考慮,如果你自己出門吃飯要花時間開車,還要花時間,如果這時候你可以工作外送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沒有錯!
其實在台灣我也幾乎每個禮拜除了自己有空做飯的時間外,其餘時間我幾乎已經不太到外面吃飯,因為中午可以繼續工作甚至做交易,講白點,光是券商的手續費退下來,隨便都是好幾餐的金額,但出去吃飯只能帶手機出門,沒有多螢幕的軟體資訊,或者沒辦法繼續工作,所以也是高度依賴外送平台的服務,而且因為我們的辦公室保全物業有提供代收服務,所以到了以後也不用自己領取工作完有叫外送的同事就會拿上來一起吃。
這種服務其實很多年前我到韓國的時候早就有了,韓國的特別是中餐館,還會送到旅館門口給你,你只要吃完放在門口,還會收走,服務比這些外送平台更厲害。
在勞動部認定雇傭關係後,其實業者沒有影響,但馬上要影響到兩方,消費者和勞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有勞工的薪水,就像冷血投資付給員工的每一塊錢,也都是每一位贊助好友的血汗,但為什麼贊助好友願意付費買冷血投資的深度文?
答案就是他們花了一千多,或數千元,可以賺到更多錢,就我所知有寫信給冷血投資過的一位中小企業老闆,他告訴透過深度文的財務知識等等,現在改善公司經營狀況外,他自己買設備做投資檢查庫存,特別有一篇他看了很有感覺,
當時的文章是去年2018年9月6日這篇-
董事長瞭解自己的方式就是走到倉庫見證現實https://coldbloodinvestment.blogspot.com/2018/09/20180906.html
他告訴我他從來沒走進自己的公司點過東西,於是他真的選了一個禮拜五的下午,找了30樣東西去點,點完以後他非常寒心,他非常震驚,有15樣東西的數量不對,有5樣是完全找不到,有5樣東西找出來竟然有不同的產品放在同一個產品編號。
於是公司人事大震盪,倉庫的主管被他開除,他說這是他成立公司三十年來第一次開除員工,因為倉庫主管無法解釋那些東西為什麼會不對,最後又進行一連串的處理,一篇免費的文章開啟了這個老闆跟冷血投資的緣分,收到他的分享的時候其實我不訝異,太多美國上市櫃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放不下身段,總是把自己當成公司最高的指導原則。
回過頭說消費者與外送員,當外送員被勞動部設為勞工,第一件事情就是漲外送費,漲外送費有沒有問題呢? 對我來說沒有問題,明天有機會我們就來談一談員工的薪資結構,你才會嚇死,為什麼冷血投資一天到晚在講實際上企業的成本有很多隱性成本是你看不到的,不是老闆不想對員工好,光是守法,交給政府每個月企業負擔的勞保+健保+勞退,一個三萬元的員工就要負擔五千多元,那你先想想以冷血投資來說就好,我們都先不談3萬元的薪水,光是5000元的勞健保+勞退,2019年深度文一篇是1500元,賣三個人都還不夠付一個月的勞健保,更不要說這種知識付費的穩定度並不是太高,那些外面許多中小企業老闆也一樣,只要有做過生意,做過會計,或者公司能接觸到財務的主管都會知道,養一個員工特別是中小企業,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但政府對中小企業也是最差的,補助基本上以前我貼過大財團大企業很多,你可以看到下面這個經濟部的補助網站連上市櫃公司美利達,信昌化,甚至連美光這種美國大企業都能補助。
https://tiip.itnet.org.tw/Achievement.php?Mid=23
但看計畫的細節怎麼寫?
要補助要請銀行替你保證? 哪家銀行頭腦壞了敢替你保證?
南港概念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最近Foodpanda與Ubereats兩大外送平台的外送員發生好幾件重大傷亡甚至死亡的車禍引發社會關注,更因為是承攬與雇傭關係的爭議,以及公平會今天認為免外送費違反公平競爭,昨天也有一位贊助好友寫信給我說為了賺錢命都丟了。
首先先來談一下做生意時我所理解以及律師簡單告訴我的雇傭與承攬關係,所謂承攬比較偏向承包商或個人已經有工具,在這一點上因為foodpanda或者Ubereats雖然外送員自己的機車,但外送的衣服由兩家公司提供,外送的那個箱子也是公司提供,所以有一定的爭議,但從總金額來看,畢竟機車的費用遠高於衣服與箱子,所以以比例而言,確實設備上的供給比較接近承攬制。
而另外一項是這次勞動部提到的從屬性,這一點就讓兩大外送平台很接近雇傭制,因為從屬性很強調雇傭制僱主有懲戒或制裁之義務,比如Foodpanda的規定中如果三次遲到要到公司去解釋原因,其實這就是一種從屬性,再來還有一點是否可以同時接不同家的訂單,像兩家外送平台,都要求要穿制服與用他們的外包箱,就有其間接限制,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347號判決針對從屬性認定是非常寬鬆,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外送平台輕易就被認定是雇傭關係。
但一旦進入雇傭關係,關鍵來了!
這也是冷血投資要告訴你的一大關鍵,有很多人認為像是Foodpanda和Ubereats他們都很爽,自己都不用開店負擔成本,而外送員卻要負擔極高的風險,但兩大外送平台都跟餐廳業者抽20%-30%不等的金額,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如果你有去過的餐廳,通常外送的金額比較貴,所以其實你買到的餐點,假設是100元,其實有些小店面在店面吃只要80元甚至70元,而再加上外送費29-40元不等,等於外送吃下來可能要花多出一百元,但你同時要考慮,如果你自己出門吃飯要花時間開車,還要花時間,如果這時候你可以工作外送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沒有錯!
其實在台灣我也幾乎每個禮拜除了自己有空做飯的時間外,其餘時間我幾乎已經不太到外面吃飯,因為中午可以繼續工作甚至做交易,講白點,光是券商的手續費退下來,隨便都是好幾餐的金額,但出去吃飯只能帶手機出門,沒有多螢幕的軟體資訊,或者沒辦法繼續工作,所以也是高度依賴外送平台的服務,而且因為我們的辦公室保全物業有提供代收服務,所以到了以後也不用自己領取工作完有叫外送的同事就會拿上來一起吃。
這種服務其實很多年前我到韓國的時候早就有了,韓國的特別是中餐館,還會送到旅館門口給你,你只要吃完放在門口,還會收走,服務比這些外送平台更厲害。
在勞動部認定雇傭關係後,其實業者沒有影響,但馬上要影響到兩方,消費者和勞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有勞工的薪水,就像冷血投資付給員工的每一塊錢,也都是每一位贊助好友的血汗,但為什麼贊助好友願意付費買冷血投資的深度文?
答案就是他們花了一千多,或數千元,可以賺到更多錢,就我所知有寫信給冷血投資過的一位中小企業老闆,他告訴透過深度文的財務知識等等,現在改善公司經營狀況外,他自己買設備做投資檢查庫存,特別有一篇他看了很有感覺,
當時的文章是去年2018年9月6日這篇-
董事長瞭解自己的方式就是走到倉庫見證現實https://coldbloodinvestment.blogspot.com/2018/09/20180906.html
他告訴我他從來沒走進自己的公司點過東西,於是他真的選了一個禮拜五的下午,找了30樣東西去點,點完以後他非常寒心,他非常震驚,有15樣東西的數量不對,有5樣是完全找不到,有5樣東西找出來竟然有不同的產品放在同一個產品編號。
於是公司人事大震盪,倉庫的主管被他開除,他說這是他成立公司三十年來第一次開除員工,因為倉庫主管無法解釋那些東西為什麼會不對,最後又進行一連串的處理,一篇免費的文章開啟了這個老闆跟冷血投資的緣分,收到他的分享的時候其實我不訝異,太多美國上市櫃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放不下身段,總是把自己當成公司最高的指導原則。
回過頭說消費者與外送員,當外送員被勞動部設為勞工,第一件事情就是漲外送費,漲外送費有沒有問題呢? 對我來說沒有問題,明天有機會我們就來談一談員工的薪資結構,你才會嚇死,為什麼冷血投資一天到晚在講實際上企業的成本有很多隱性成本是你看不到的,不是老闆不想對員工好,光是守法,交給政府每個月企業負擔的勞保+健保+勞退,一個三萬元的員工就要負擔五千多元,那你先想想以冷血投資來說就好,我們都先不談3萬元的薪水,光是5000元的勞健保+勞退,2019年深度文一篇是1500元,賣三個人都還不夠付一個月的勞健保,更不要說這種知識付費的穩定度並不是太高,那些外面許多中小企業老闆也一樣,只要有做過生意,做過會計,或者公司能接觸到財務的主管都會知道,養一個員工特別是中小企業,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但政府對中小企業也是最差的,補助基本上以前我貼過大財團大企業很多,你可以看到下面這個經濟部的補助網站連上市櫃公司美利達,信昌化,甚至連美光這種美國大企業都能補助。
https://tiip.itnet.org.tw/Achievement.php?Mid=23
但看計畫的細節怎麼寫?
新創公司亦可提出計畫申請,惟於計畫書中仍應說明執行團隊之研發能量以及過去之相關研發實績,且因新創公司無近三年會計師簽證之財務簽證可供進行財務評比,故於後續請領補助款時需檢附銀行保證書。來源:https://tiip.itnet.org.tw/QA.php?Mid=23
要補助要請銀行替你保證? 哪家銀行頭腦壞了敢替你保證?
所以講白一點就是指補助老企業大企業,新創企業請滾旁邊。
所以下次政府說自己幫助新創,你就拿這篇說明給他看。
同樣的道理,依照雇傭制要給付勞健保,提撥資遣費,還要特休等等,外送員的外送費如果要完全反映成本,基本上馬上要漲至少30%,也就是現在29-40元的外送費,至少要上漲到37.7到52元,那如果點一個一百元的套餐,原本外送費占比30%40%,就會變成40%-50%,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負擔的起,一漲價可能很多人就不吃了。
保護勞工與外送員的安全重要不重要?
當然很重要,但反過來思考,今天是讓外送員有勞保健保以後交通事故就不會發生了嗎?
再來有了勞保健保夠嗎? 為什麼思考的方向不是外送平台的懲處機制是否合理? 有沒有辦法讓外送平台的外送員遵守交通法規的狀況下不要飆車送餐,因為要分成幾種狀況
1.外送員違規
2.被違規的車子撞
假設是1.那違規的原因是什麼?
假設是2.那如何協助他們做後續處理?
而政府的腦袋每次都是納入勞健保就沒事了,就像那些國道客運司機,長期這樣開車有做心血管檢查嗎? 有沒有在開車前充分休息,大概兩年前我到加拿大去旅遊,加拿大的旅費其實不會很貴,加上那時候台幣相當強勢,所以旅費算相當便宜,但即便是便宜的團費,看到加拿大的司機真的很感嘆,他們的司機是人,台灣的司機是狗,在加拿大開車的司機,大概兩三天每天只能開車八小時,而且這還包含他們消息的時間,所以每天都是很晚才出發,大概早上8點出發,下午5點就一定會回到飯店,然後兩三天後,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換班的,就會換一個司機來開車,十幾天的行程換了至少四五個司機,每次都不同人,每個司機都有一個特色,開得很慢很穩。
每次有機會坐國道客運我就很感嘆,台灣不能稱自己先進,等跟加拿大一樣再說自己先進吧,這種關係乘客安全的勞工保護都做不好了,談什麼進步呢?
更別提幾年前什麼一例一休,改來改去耗費社會龐大的成本,根本原因是什麼?
就是政府搞不清楚狀況,他以為對勞工好少加班是好事,結果很多勞工收入大減,特別是中南部禮拜六很多傳統產業幾乎都要上班,這是政府機關、國營事業、學校、銀行、一般企業比較不懂的,很多製造業甚至像台積電產線都是做二休二,或是要每天加班拚產能,周六也要上班,不去上班就趕不出訂單,因為政府這些政務官念到博士出了社會就像藍綠的總統無論馬英九蔡英文都一樣是學者然後從政,根本沒吃過苦,沒去搬過鋼筋水泥,也沒去外送過和打工過,不知道民間疾苦,就用自己的理想隨便套在企業身上。
怎樣才是真正對勞工好?
怎樣才能讓勞工有好的未來?
這個問題哪是你放放假強迫企業給錢分紅就能解決,他需要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和知識的提升,這三年來冷血投資寫的文章快超到一千篇了,就是在透過每天辛苦的耕耘,來讓社會有一群人,特別是我曾經說過,社會有一個嚴重錯誤的概念,認為我們要把最好的教育給窮人,當然我不能說這是錯誤的,但以資源分配而言,你覺得比如冷血投資教育一個月入三萬的上班族要對勞工怎麼好? 管理倉庫很重要,他會看著我,兩眼凝滯的說....老闆何時要加薪比較重要...
這不是在批評他薪水低,而是找錯對象傳授知識。
真正社會要教育的人是有錢人,社會如何創造一種氛圍,讓有錢人覺得,我把錢拿出來大家不會覺得仇富,比如郭台銘好了,實際上郭台銘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家,先不說他的經營與財務和分割子公司,單以他以個人名義持有鴻海,你知道光是這樣就要多繳多少稅嗎?
以個人綜合所得稅來說,最高上限是45%,等於郭董幾乎一半的股利全部貢獻給中華民國政府,他卻不以投資公司持股,但社會一堆人批評他什麼創立癌症中心要節稅等等,我不知道是誰教郭董這樣貢獻社會的,但從財務與稅務的角度來看,原本每年用投資公司持股可以省掉幾十億的稅金,他不省,全數繳給政府,這樣的人無私,是當你理解稅務才能看懂的。
而社會挹注資源教導富豪們與企業家貢獻能創造他們的光榮感,這才能讓富豪更勇敢地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員工與社會,而不是捐錢你罵他要節稅? 就算節稅又怎樣? 節稅難道就沒有幫助到社會嗎?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一樣要出錢做教育,富豪們與社會菁英的教育更是不能等。
特別是富二代與官二代,那部老電影<九品芝麻官>一開始演什麼?
就是包隆星站在月亮前立志做個清官,結果被老媽打頭說你老爸是貪官你想讓你老爸被抓嗎?
有不乾不淨的富豪爸爸和地主爸爸,哪教得出什麼乾淨的兒子?
所以像是李宗瑞這樣的人,讓社會更加仇富與批判有錢人,原因是什麼,很簡單,社會與政府沒有塑造一種貢獻就是種光榮的使命感。
再說一遍
貢獻就是種光榮的使命感。
這是最重要的,我就曾經說過,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我都還是堅持給員工全額的勞保健保,早期成立公司倒閉清算,先發完薪水和資遣費,最後才跟廠商在那邊算,當時的員工一個都沒連絡了,或許他們還覺得這老闆真差勁,把公司開到倒閉了,它們可能也不會感謝我,但這麼久了,我想到這件事情還是覺得很高興,至少我覺得我對得起自己。
而這種良心,是家庭教育給我的,做生意就是要對得起員工,不要讓員工吃虧,而且寧願先把醜話跟員工說前面,公司經營不善就是要裁員,所以上班請認真別摸魚,摸魚一定開除,講過的事情講一遍不要講第二遍,像這種聽起來像是廢話的,認真說,現在要跟每一個大學還是碩士的畢業生講過而且還要講好幾次,才能接受,公司去年有一個畢業生他開porsche cayenne來上班,一台三百多萬的車,結果上班還會遲到,還要教他怎樣不會遲到,比如怎麼早睡,但這種事情,在現在7年級還是6年級的人聽起來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精華店面的殞落
前面廢話太多,再回過頭說精華店面的殞落,外送平台是所有精華店面最大的敵人,因為這代表未來的餐飲業,他其實不需要租昂貴的店面,他可以到巷內甚至像台北市的二樓或是三樓,就能租到很便宜的店面製做套餐來外送,成本會下降相當多,比如有做過餐飲業的人都知道為什麼房東漲租金很難受,因為營收假設一個月200萬,通常30%就是店面租金和人事成本,30%-40%是材料成本,30%-40是利潤,通常薄利多銷的店家會把材料成本拉到40%用比較好的材料來提高周轉率,這個之後在財務文會再說,也就是透過營收與周轉率成長拉高利潤,所以像是很多外行的財經記者還是日報,批評台灣電子業毛三到四根本是外行,因為台灣電子業像是廣達,他們實際的利潤根本不是毛三到四,為什麼利潤那麼低?
是因為他們許多製程都直接幫廠商連工帶料,比如代工費是20元,人事與開發成本等等加起來是10元,實際營益率50%,但因為幫廠商買了1000元的料變成1020賣他,成本是1010毛利率自然瞬間暴跌,實際上這些電子業做的就是製造業後端的設計服務,如果利潤真的那麼差林百里怎麼會說在華亞園區的辦公室一下子就坐滿了。
光是新北林口華亞園區廣達員工就有數千人,那邊是一個算相當偏僻的地方,更是因為那邊有廣達和華亞科(現在被美光收購了),也才讓林口成為台灣少數一個成功的重劃區。
而外送產業的成長,未來會有效的壓抑台灣的房地產店面,特別是現在餐飲店面原本就是店面租客的主要來源,因為服飾與百貨業務現在街邊店越來越少,都移到百貨公司和電商去了,餐飲業應該要逆向思考,先將外送平台做起來,好吃以後用Google評價衝高,就類似薰衣草森林一樣,先有名讓人堆積名氣以後就算你在台北市五樓,離捷運很遠,還是有人會去店面捧場,這也是外送平台的價值。
先從線上建立口碑再回到線下去光顧,甚至店面沒人也無所謂,這只是為了充分利用坪效,如果完全不做也是可以,雖然這種轉變會讓市區的二樓三樓隨著需求提高,巷弄租金提升,我講到這已經一堆老闆和冷血投資的贊助好友馬上想到要去投資這種房地產物件,再來就是一定也有人想到要來去開一間這種餐廳了,因為餐廳成本至少可以下降兩成,但營收可能更高,因為根本不用再租昂貴的街邊精華店面,第一個入口變成是外送平台,且隨著最早的網路世代,像是6年級生現在很多都50歲了,幾乎覆蓋45以下的所有客群還會越來越龐大,因為這些最早接觸手機與網路的人一直在變老,等到最早接觸網路的人拉到70歲,連70歲的歐巴桑歐吉桑都會用外送平台點餐,所以這是一個會越來越成長的行業。
隱性成本
這兩三年來冷血投資一直提過一個經濟學的專有名詞-Externality,什麼是外部性?
外部性就是一種外部成本,比如一個人的行為對他自己有利,卻對許多人有害,像是工廠排放廢水廢煙,對他而言省下龐大的環保處理費用,但周邊的民眾卻要受害,所以像是Google不是到彰化成立資料中心,據說台南又要蓋第二間,政府還很高興在那邊大肆宣揚,這就是不理解外部性? 為什麼google來台設立資料中心? 很簡單,台灣的電費是全世界數一數二便宜的,且稅負成本低,買這些資訊產品離中國大陸又很近就地與台商採購議價,花你的電,廢氣你吸,我google賺錢沒差,而且資料中心是不生現金的,還不用課稅,錢在美國賺,廢氣台灣人慢慢吸,這就是最典型的外部成本轉嫁。
所以空汙稅要開徵的話第一個請找Google資料中心,這創造不了什麼工作機會,又要耗費大量台灣的資源吸大量的廢氣,得了肺癌以後健保也是你花,多麼划算的生意。
同樣的外送平台也有這樣的外部成本轉嫁,首先就是外送員多起來以後,會同時造成其他用路人的安全,特別以機車為交通工具,等於會提高馬路的使用率,空氣污染也會增加,所以像這種高度使用機車的行業,政府要補助與獎勵外送平台團體採購電動車去淨化空氣,否則未來越來越多,又是一個錢你在賺空汙我在吸的概念。
工作彈性
最後一個是工作彈性的問題,現在的工作其實很強調工作彈性,為什麼年輕人不要去產線與工廠,每天做一樣的事情很無聊,外送這種工作有自主權,要做就開機,不做就關機,充分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工作喜好,像是冷血投資的助理每天交代的事情做完,他就非常高興的下班了,他可以在家工作,所以為什麼當初即使冷血投資的薪資比原本我另外一家公司給得少,還是有兩個員工願意以兼差和降低原本公司的工時來這邊工作,原因就在這裡,等於每個禮拜可以有三天在家自由工作,而且還可以去咖啡廳或是到國外邊旅遊邊工作,我們有一個助理他上禮拜才去日本邊玩邊工作,工作有部分時間是晚上回到飯店才做完的。
這種工作彈性未來會成為主流,所以企業也必須要思考,要怎樣才能讓未來的職缺設計成不用到辦公室,少一點強制性多一點彈性,在家工作其實是我一直在公司推行的政策,一來我可以解省公司的冷氣和辦公室租金,從三年前到現在我的辦公室租金已經下降到剩下原本的30%,辦公室主要放一些商品和開發品而已,沒必要就可以彈性調整上班,甚至有真正的責任制,時數以內做完可以提早下班,超過時數給加班費,超過一定的時數就會新增員工或是評估成本不行就直接砍掉這個產品,所以很多冷血投資的朋友都知道,我很早就說過如果冷血投資持續虧損最後就會收掉。
因為每一種產品都必須營利且付給員工薪水才能長久,並且才能改善品質與提高水準,大家也都知道,每年物價都在上漲,員工不能不加薪,因為他去外面買東西也變貴,所以至少最低最低的標準,每年調薪的目標就是跟央行CPI對齊,同樣的企業就要靠推出更多產品與優化產品組合來獲利,最終還是回到一個問題,就像去上班的人要爭取更好的薪資與福利,企業也是在尋求優化利益中與員工和消費者尋求共識。
但最後還是想強調,一個新創事業與平台的誕生能紅到大家都在討論,就不要用那種舊思維看待他,而是尋找真正能幫助到這些外送員,也能有效用市場手段壓抑精華店面租金,又能讓消費者得利的方法,你沒看,已經一堆租下昂貴精華店面和地主們在檢舉了?
請看以下連結:
做生意創新還會擋人財路,一個產業的興起必有一個產業陪葬。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