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冷血台股(三)-蘋果2020年三大主流趨勢,MINI LED+剪刀腳+LSP,低價將成王道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平台無關。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內容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Pressplay深度文訂閱連結-->點擊綠色連結
不限金額贊助網站營運-->點擊綠色連結


美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概念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今年iPhone 11大熱銷,主要受惠於低價和夜拍模式與超廣角鏡頭,這些都是過去Android手機早就有的,蘋果的策略一直以來包括從賈伯斯開始,其實除了觸控螢幕,許多科技都是以整合,然後穩定以後帶來最好的使用者體驗,所以很多Android的粉絲常常攻擊蘋果規格差,科技落後,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蘋果背後的商業邏輯。

蘋果賣的東西是兩個關鍵
1.穩定的品質
2.好的使用者體驗

而好的使用者體驗一定來自於品質,在過去的十年,從iphone 2G第一代iphone開始就算到現在被弱化一點的使用者體驗,但至少他都仍是蘋果的主流,甚至在賈伯斯傳裡面也提過現在Mac電腦的Docker就是一個工程師展示給賈伯斯看以後,賈伯斯跟他說明天馬上來上班。

所以美好的使用者體驗是Android的用戶不太能理解的事情,當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被賈伯斯譽為完美的iPhone4也曾經爆發天線問題,而最新的iPhone 11 也被爆出鏡頭耀光,這問題都會破壞使用者的體驗,但整體來說蘋果仍是最注重使用者體驗的公司。

今年以來蘋果相關產品的未來技術應用有幾大亮點

1.Mini LED的導入
這篇文章公布後,當天晶電大漲但隨後出現賣壓,這種賣壓來自於哪裡?
這叫做解套賣壓,晶電一路從2017年的11月22日65元下跌到波段最低21元,已經比腰斬還要更慘,這時候低檔買進的買盤對於他能漲到多少沒有多少信心,就會紛紛拋售。

但他們一賣完,從10月18日開始晶電就一路大漲,最近又有幾家公司也是這種題材,雖然與蘋果未必相關,但因為前面說過了蘋果都是採用較為成熟的科技,顯示Mini LED進入產品的甜蜜期的機率就大增,這種觀念就是這樣延伸應用。

比如台表科(6278)也介入了Mini LED,市場都普遍預期明年2020是Mini LED開始普及化,台表科Mini LED背光源巨量移轉載板市場,台表科與欣星所投資的同泰(3321),同樣也是佈局Mini LED軟板可應用在電競NB、電競螢幕以及車用,在打件部分也會交由台表科。

而在看一下同泰近期外資與投信也開始小幅買超,就能感受到法人也聞到了血腥味。


台表科更不用說股價從10月23日已經發動,因為現在時間是10月31日的早上,台股還未開盤,所以這是昨天的收盤價。


Mini LED 因為顆粒數太少,目前主要應用是在LCD的背光模組,真正實際未來能取代OLED是Micro LED,早在2018年蘋果就已經開始進行Micro LED的測試。


目前傳出2020年 iWatch就有可能是第一款應用Micro LED的裝置,而如果Micro LED的技術瓶頸突破,就表示OLED螢幕將被捨棄,這將讓三星等韓國電子廠那些鉅額投資的設備又再次面臨慘況,其實南韓的產業發展與台廠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藉由多種產品互相交叉支援,比如三星擁有的NAND FLASH和晶圓代工產能的利潤支援面板,甚至是三星也有跨足生物醫藥行業,整個集團的眼光將能更為宏觀,風險就不會像是TPK這樣,無法有其他部門的利潤來支援。

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的面板產業能持續往下投資,並且不懼怕台廠甚至陸廠,因為走到最後就會通殺所以面板廠,這就能看出韓國人看得多遠,走的多遠,他們的布局與產品不是只看這一兩年,是未來幾十年,但這卻是蘋果最不樂見的,因為這代表將沒有其他競爭者來比價所以蘋果才一直想去化OLED。

美國券商 Rosenblatt Securities 分析師 Jun Zhang 報告的數據,iPhone 11 今年已經累積銷售1200 萬部,比同期iPhone  XR 還多了 15%,今年因為iPhone 11搭載同高階版本的A13處理器,只有鏡頭與面板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所以甚至出現iPhone 11 Pro將砍單的狀況。

這是第一項關於蘋果面板的應用。

2.剪刀角

Macbook在2020年依據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報告,將採用剪刀腳的設計,其實剪刀腳就是過去蘋果的筆記型電腦使用的鍵盤,這種鍵盤比起2017-2019年版本的鍵盤特色在於鍵程比較長,可以從下圖看出,2017-2019年版本是所謂的蝴蝶腳(Butterfly),而中間的(Conventional key)就是所謂的剪刀腳鍵盤,最右邊這種是ThinTouch key是Synaptics公司的特色鍵帽。



再講下去就變成鍵盤機構課了,但題外話一下,如果你是一個長期使用鍵盤的人,例如公司的業務,或是財務等等,其實相當需要好一點的鍵盤,我自己用過最好用的非機械鍵盤應該就是蘋果的,雖然價格真的非常昂貴,但因為每天都要大量的打字與溝通,只要每天都會使用的東西,其實我是最願意花錢的,因為分攤下來等於價格非常便宜,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買車的,從財務的角度,住在交通方便的大台北地區你完全沒有買車的裡由。

因為一年光是牌照稅和燃料稅就萬把元的稅金,除以12個月,一個月就有一千多元,買捷運的月票都夠了,剩下的油錢和汽車的折舊真的有需要去租車或者,所以在購物的選擇上,購買你每天都一定會使用,且對你健康有高度影響的,比如電腦椅、螢幕、鍵盤、滑鼠,枕頭、床、毛巾,杯子其實都是使用率最高的產品,但往往這些產品都不是一般人會花很多錢的產品。

而回到剪刀腳設計後,2020年MacBook剪刀腳鍵盤供應商郭明錤認為以緯創(3231)與茂林-KY(4935)為最大受惠者,精元(2387)可能低於預期,緯創為剪刀腳鍵盤主要供應商,茂林為導光板獨家供貨商,精元則是為另一項產品iPad Smart Keyboard在2019到2021年最大受惠者,預計緯創會佔據65%MacBook剪刀腳鍵盤的市場份額,而精元(2387)可能遭到鴻海(2317)拿走部分訂單,茂林-KY(4935)則可以拿下80%的MacBook導光板份額。

這是明年蘋果概念中另一大巨大的轉折。

3.iPhone SE2

iPhone SE2 早在2017年的11月,其實我就已經看出iPhone未來會走向更平價化,https://coldbloodinvestment.blogspot.com/2017/11/20171103-iphone.html
只是原本我的預測是iPhone SE 2會更新成為最平價的蘋果機種,但後來蘋果採用的策略因為前一代的舊機種賣得很好,他乾脆就不推出iPhone SE而直接邁前一代的舊機種來完成平價化的策略,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開始在iPhone X以後推出三萬元的類Pro系列,從iphoneX,iphoneXs,iphone 11 Pro,這款5.8寸的都屬於這個三萬元以上的旗艦機種,就開始賣得越來越不好,顯示市場的主流價格就是在三萬元以下,兩萬元以上,目前依據郭明錤的報告iPhone SE 2 預定售價 399 美元起(約台幣 12,180 元)的最平價iPhone系列,機殼會與iPhone 8 共用,與iPhone 8一樣都是 4.7 吋螢幕、實體Home鍵、單鏡頭相機,但可能會採用與iPhone 8不同的CPU,目前看起來幾乎許多零件都與iPhone 8共用。

而 iPhone SE 2 的預估銷售每月 200 萬至 400 萬台,iPhone SE 2 與 iPhone 8 最大不同應該是一起共用iPhone 13之後的A13處理器,搭載液晶聚合物天線設計,記憶體會從iPhone 8的2GB升級到3GB RAM,會有 64GB 和 128GB 兩個版本。

但這款產品定位上看不出來與iPhone8有什麼不同,除了可以共用iPhone 8的許多零件外,或許是繼續使用iPhone8零件,但不必再生產A11晶片,可以讓A13的CPU更有規模經濟,此外幾乎清一色套用iPhone 8,iPhone8基本上已經算前兩代的機種,今年iPhone11推出後,前一代的iphone8 機種是iPhone XR,所以看起來延續蘋果平價化來銷售軟體服務的的策略,iPhone SE 2就是為了取代iPhone 8而共用新晶片的設計。

其實現在官網已經可以看到蘋果只剩下
iPhone 11, 11 Pro- 2019年秋天發表
iPhone Xr - 2018年發表
iPhone 8 - 2017年發表
這三年的機種,他的定位非常明確。
低價,平價,高價。



而iPhone SE2的最大受惠者將是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製造商的村田製作所Murata (MRAAY)與台廠嘉聯益(6153),這也讓嘉聯益從今年的低點29元以下上漲到43元,但主要供應商應該還是村田製作所,全年iPhone SE2銷售量應該會介於3000萬支與2,000萬支之間,而嘉聯益反而不是受惠蘋果而是受惠其他Android廠商採用LCP天線因為成本優勢,以及在桃園觀音工業區的廠區而有機會受惠於非蘋陣營。

今天就針對三項
1.Mini LED與Micro LED的蘋果面板發展
2.2020年重回剪刀腳設計
3.LCP天線與iPhone SE2取代iPhone 8與蘋果主打低價化機種來創造訂閱服務的金流

這三件事情做介紹,基本上目前看起來除了同泰可能還尚未被市場發掘到他的潛力法人處於初步佈局階段外,其餘的概念股都漲的差不多了,頂多就晶電仍處於比較低檔的位置。

否則整體蘋概股仍然要等待系統性的風險大幅回檔才有比較好的價值切入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