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建國】第一集:阿富汗塔利班重掌阿富汗,美國2001年9月11日至今努力全毀 - 從第二次以阿戰爭談起

20年的戰爭,恐怖攻擊後美國的反攻宣告全面潰敗,這是美國繼1956年的第二次以阿戰爭的衰敗轉折嗎?

我們先回到1956年的10月29日,這是一場埃及的國際武裝衝突,我們都知道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在1945年,但二戰結束後,美蘇冷戰、越戰、韓戰,其實各地的地區戰爭也都還沒結束,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與矛盾最深的地方可以說就是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衝突,台灣因爲受到日本文化影響很深,而二戰後的日本被美國影響更深,且全面讓美國滲透到日本的整個層面,按照常理說,日本遭到美國轟炸,導致日本國內死傷慘重,雖然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但至少態度不會如此親美,由此可見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文化與各種層面的滲入是很深的,而台灣島遭到日本殖民後,二戰後民國政府撤退來台,開啟了長達幾十年至今都還無法解決的民族難題。

話題回到1956年,埃及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管理重要的蘇伊士運河,這條運河長達164公里,歐洲船隻可以快速透過這裡切入亞洲,節省繞行非洲南端的時間,從英國倫敦港可以節省超過43%的航程,運河目前由埃及管理,這條運河具有非常高的戰略價值,1888年10月29日,由英國,德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荷蘭,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簽署的條約《君士坦丁堡公約》對蘇伊士運河進行規範,就算是戰爭期間也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


控制蘇伊士運河可以坑著整個東地中海(位處南歐),1952年埃及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國王君主制,新政府開始反西方,執行阿拉伯民族主義,阿拉伯與西方的矛盾主要就是伊斯蘭與基督教的衝突,雖然非常諷刺的是他們有很多共同的淵源,源頭都是Abraham亞伯拉罕,實際上細分一點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衝突。

基督教稱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神三本質同屬一個上帝,神只有一位,但他們有化身,傳統的基督教是天主教,聖父是耶和華,聖子是耶穌,聖神(也有人稱靈)是聖的是一個靈體(通俗點說可以說是沒有肉身的靈魂),伊斯蘭教不信三位一體,因為認為真主(上帝)唯一真神,真主阿拉執掌萬物。

但嚴格來說他們都是一神信仰的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原因很複雜,但我們試圖簡化一下,把這個問題想像成價值觀問題,今天如果台灣有人說,A的價值觀就是一夫多妻制,或者我們兩性平權一下,B是女生,他的價值觀就是一妻多夫制,A的價值觀有女生認同了,也願意成為這個男人多個老婆中的一個,大家都很和諧相處,但這個社會的法律接受嗎?

實際就連憲法都對這個問題自相矛盾,憲法第22條是這樣寫的:

第 22 條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那A想要跟多個女人結婚,這些女人也都認同A的價值觀,或是B想要跟多個男人結婚,這些男人也都認同B的價值觀,那從22條的解釋,請問有妨礙公共秩序與公共利益嗎?

在憲法第552號解釋一開始這樣寫道:

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係為維護配偶間之人格倫理關係,實現男女平等原則,及維持社會秩序,應受憲法保障。

所以憲法的價值觀裡面,一夫一妻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概念,但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這明顯違反了人的自由意願,如果一個女人與他的眾多男人都願意接受一夫多妻制,那這是他們的自由,顯然也不會違反社會的秩序,因為制度主觀認定了,夫妻的關係就是要一夫一妻所以剝奪了,想要一夫多妻與一妻多夫的人的自由。

這就是也帶有價值觀色彩的法律。

所以同樣的狀況,你可以理解宗教衝突為何難以解決,他涉及根深蒂固從小在宗教信仰中的觀念,而要打破必須一個人的思想是非常彈性的,就像三位一體不為伊斯蘭世界所容一樣,我們人的優越感是一種可怕的東西,當你覺得你擁有什麼,或者你是什麼,就容易貶低與看不起他人,而去侵害他人的甚至滅絕別族或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性就發生,納粹就是這樣誕生的,特別這種很容易被運用在民族主義,我是哪國人,別國人低賤、骯髒、該去死,這種想法至今都還是在很多國家與社會存在著,是人類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它讓人無止盡的膨脹自己,卻不能和平與替他人著想的尋求共識與找到共同相處的可能。

1956年就是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關閉阿卡巴灣,阿卡巴灣是以色列進入蘇伊士運河的重要位置,目的就是避免猶太人使用蘇伊士運河,納賽爾膨脹阿拉伯主義的原因是什麼,其實你要注意每個領導的人都手段都差不多,川普也是說讓美國人再次偉大,他強調的就是我們都是美國人,納賽爾強調我們都是阿拉伯人,用的手法都是創造民族優越,我一直認為人類進入到下一個偉大的地步就是要去化民族主義,不然民族主義永遠是戰爭的基因,政客最喜歡就是喜歡訴求民族偉大,訴求民族的偉大靠什麼? 

真正偉大的領袖用人民的薪資、好的工作環境,好的居住環境,好的教育環境,好的生活環境,種種你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偉大,日本或許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們從侵略別人訴求大和民族的優越感,轉變成把日本各項制度建立好,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但至少講到日本多數人對他們的文化就算是西方也曾羨慕,而且每年京都這些古都都能讓很多外國人心嚮往之,就是來自於造就和平與好的文化。



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人類歷史上常常都是靠別人的災難發財,美國崛起是靠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同時當時也靠重工業創造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後史上首次貿易順差,日本美國可以同時受惠於一戰而經濟繁榮,後來二戰後日本又靠韓戰(1950年-1953年)而創造經濟繁榮,這次韓戰讓日本創造神武景氣,從電力開始發展,發展煉油工業,耐久財消費開始,三大神器電視、冰箱、洗衣機開始發展,這就是一種好的發展,雖然是藉著別人的戰爭,所以歷史給我的啟示就是,你要成為一個富有的民族,強大的民族就要極力避免戰爭,離戰爭越遠國家,人民就會越幸福。

前面這一大段解釋完了整個背景後,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把運河收歸國有,但蘇伊士運河公司有41%的股份屬於英國企業與銀行,法國擁有52%,從股份制公司的觀念,運河完全是英法兩個大股東才是大股東,納賽爾等於是強盜行為,國際政治沒辦法用法律解決,當然就是軍事解決,就跟社會也差不多,法律無法解決,就會用暴力解決,法律規犯的再嚴格,沒有一個更好的解決管道去處理私人衝突,就會演變更多暴力事件,國際政治也差不多。

納賽爾惹怒英法後,以色列決定加入是因為越演越烈的阿拉伯民族主義,10月份三國準備進行軍事行動,以色列當先鋒,英法兩國假裝解決衝突,要求雙方停火,然後軍隊趁勢進入運河區,排除掉埃及政府,10月29日以色列直接進攻,英法照劇本演出要求兩國停火後退,但以色列假裝停火但繼續攻擊,而埃及納賽爾總統不接受停火,使英法找到理由開始開火,200多架飛機進行轟炸埃及,100多艘戰艦,埃及接地中海的塞得港遭到轟炸與登陸,但卻遇到激烈的街頭巷戰。

三國快速的軍事行動引發國際的爭論,特別是戰後崛起的美國,認為英法的軍事行動是殖民主義的再現,但我個人認為1956年美國剛打完韓戰沒多久,他們並不想爆發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才是主因,美國發動經濟戰爭,開始拋售英鎊,導致英鎊重貶15%,並且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阻止英國貸款,當時1956年匈牙利革命正忙著不可開交的蘇聯,剛好1956年10月23日發生學生抗議快速擴散,時間與第二次以阿戰爭非常接近,當時蘇聯受到重大挑戰,共產黨員與匈牙利民眾交火,11月開始武裝鎮壓,導致20萬匈牙利人成為國際難民,而這時候蘇聯到第二次以阿戰爭也是直接警告英法將發動核子戰爭。

雖然當時以蘇聯的軍事能力可能無法長程攻擊英國法國首都,就在11月初武裝鎮壓匈牙利的沒多久,11月5日蘇聯也嚇出最後通牒,美國當時希望他們的民主價值陣營不要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其實你後來就會發現,主義跟宗教很接近,都是拿來號召軍事力量與結盟的),而當時亞非第三世界是美國積極拉攏的對象,美國與蘇聯雖然有不同動機,但他都希望第二次以阿戰爭儘快結束,因為可能導致戰場重開,美國也擔心蘇聯介入,一直在制止戰事擴大,最後美國拿出原油威脅英法,再繼續將不供給原油,11月6日短短一週內戰事結束,雙方停火,但直到隔年1957年3月以色列才從西奈半島與加薩撤出。

這次事件後很關鍵是可以看出美國與蘇聯強大的國際制裁能力,話語權與英國相比,誰才是國際老大,蘇聯與美國的各種手段都可看出,此次事件英國Eden政府下台,Macmillan上台,英國殖民主義的轉折點可以說從1956年底正式結束,因為更重要是國際勢力已經從歐洲英國轉移到美國與蘇聯了,阿拉伯世界的秩序要到1979年整整22年後才開始轉變,我們可以看到2001到2021也20年了,也是一個關鍵的20年國際政治上的改變,法國經過這次戰爭也從1958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轉變對美國的態度並發展核子武器,而英法共同都放棄了殖民主義,因為此時強權在美國與蘇聯手上,他們現在不玩殖民,而是以民主和社會主義做新的主義。

對埃及而言經歷了與以色列的戰爭成為阿拉伯陣營,美國則是開始艾森豪主義,對可能加入蘇聯的阿拉伯國家開始拉攏,這時候你可以看出蘇聯挺阿拉伯,美國挺以色列的格局,但看到現在其實阿拉伯世界似乎對美國也沒什麼好感。

明天我們再繼續談阿富汗與塔利班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