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滬深300從2013年以來幾個關鍵位置,第一個位置是在最近的4550點,這邊是一個頭部位置,按照技術分析標準的說法一定會認定這是一個下跌段,但我對滬深300卻不這麼看,這就是技術分析的盲點,2022年中國經濟世界銀行估計GDP年增率預估是5.1%,2021年則是8.1%,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恐怕是防疫優先導致的問題,但換句話說在全球開放的背景之下,防疫累積大量底氣的中國市場又在過去幾年沒有實行貨幣寬鬆,2022年1月份一開始,一年期LPR利率就下降到3.7%,LPR是中國指標利率,2021年12月當時降到3.8,2020年4月維持3.85非常久的一段時間,可以說疫情期間LPR一年期利率都是維持在3.85%的水準,2019年的7月到2020年的4月期間是降息循環,降息的那個月滬深300是下跌,但之後一路從3600點上漲到4200點最後才在疫情的干擾下暴跌。
過去2019年的狀況會再提供資料在深度文內。
回過頭來看一下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槓桿型ETF的專題以前做過,相關資料明天或者是週六週日有空就再發文,可以看到滬深300正2槓桿性一樣的問題,槓桿型ETF不喜歡震盪,兩者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下跌時跌比較深,對於位置的掌握要更好,長期來看2017年後因為滬深市場吃到了美國財政支出週期的利多,新興市場在2017大好,2018年吞下敗仗後,新的波段是在2020年才展開。
2021年是一個滬深300的悲劇年份,隨著中國官方強力打房,可以看到重災區都是銀行股,只有交通與中國銀行一年以來是上漲的,上漲板塊都出現在工業,但權重不對等,右方市值小的反而都在上漲,所以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端倪,中國經濟正在從銀行、農產品、酒精飲料過度到高科技、半導體、工業、基礎材料,扶持更多製造業與高科技是滬深300這段過渡期的成長之痛。
從美股盈餘的增長來看,可以看到投資銀行的收益過去受惠資本市場大好,但建商去槓桿下,導致幾乎呈現衰退,這是滬深300無法大漲的主因,工業與科技板塊成長率驚人,寧德時代一年利潤增加倍數以上,基礎化工更不要說都受惠原物料呈現倍數增長,中國當前經濟問題是如何以這些科技與製造讓他們真實的營利勝過銀行?讓資本真正追逐製造與科技,滬深300就會走類似美股模式,變成以成長與科技為導向的資本市場,銀行則退居二線三線。

1月底以來現在局勢開始翻轉,銀行股工農中建與興業和交通銀行都是上漲的,
基礎材料全板塊一月底以來也都是上漲的,通膨可以看到還在滬深300持續,反而科技股持續大跌,這個趨勢類似於美股市場,中國官方政策是支持新創與中小企業,這必然帶給金融業更大的風險,但卻是促進真正的實體經濟增長,需要時間來爬升,1個月以來上漲最多的是合盛矽業(603260.SH),合盛矽業涉入的行業含太陽能多晶矽,去年Q3利潤暴增將近6倍,主要受到太陽能行業的價格大增,去年中國大陸缺電環境下,官方目標在2023年要把太陽能與燃煤成本打平,並搭配儲能系統,2030年中國就能達成碳達峰,2060年就達成碳中和,從一個月的趨勢看起來看起來,銀行在2022年逆轉的關鍵是官方在收緊房地產行業,開啟新一輪的信貸投資,由能源帶動的碳中和概念也將開始。
基礎材料全板塊一月底以來也都是上漲的,通膨可以看到還在滬深300持續,反而科技股持續大跌,這個趨勢類似於美股市場,中國官方政策是支持新創與中小企業,這必然帶給金融業更大的風險,但卻是促進真正的實體經濟增長,需要時間來爬升,1個月以來上漲最多的是合盛矽業(603260.SH),合盛矽業涉入的行業含太陽能多晶矽,去年Q3利潤暴增將近6倍,主要受到太陽能行業的價格大增,去年中國大陸缺電環境下,官方目標在2023年要把太陽能與燃煤成本打平,並搭配儲能系統,2030年中國就能達成碳達峰,2060年就達成碳中和,從一個月的趨勢看起來看起來,銀行在2022年逆轉的關鍵是官方在收緊房地產行業,開啟新一輪的信貸投資,由能源帶動的碳中和概念也將開始。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