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1.假如排除環團的抗爭、環保評估冗長時間. 政府找適合的地方並且同時動工蓋水庫,這能解決臺灣缺水危機嗎?
2.之前看過李鴻源部長的談話。 水庫清淤速度遠不及淤積的速度且必須耗費大量金錢 這樣水庫是不是會陷入時間一到,就必須重蓋的循環?
3.提升工業水費、電費。 是否能阻止如GOOGLE資料中心只需要便宜電價,不需大量勞工的投資重複發生? 另一方面漲價也避免蓋再多水庫、電廠也不夠用的情況. 謝謝
---
2020年11月29日的時候,曾經有因為水情吃緊預計興建台南南化第二水庫、苗栗天花湖水庫及新北雙溪水庫,這三座水庫台南南化第二水庫完工後可日供17萬噸水、苗栗天花湖水庫日供26萬噸、新北雙溪水庫日供12.6萬噸,也就是說理想狀況,三座水庫完工會增加55.6萬噸水。
水庫眾所皆知,最大的問題是環境評估,因為通常都是在地理位置相對未開發的地方,去年2021年是1947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興建水庫能增加累積,但水與電不同,台灣水源多數的來源依賴颱風與梅雨季節的降雨,興建水庫我認為雖然有用,但真正更有用的是降低漏水率,2021年的漏水率為14.25%,2006年開始改善後,2025年預計漏水率會到10%,2020年的統計一年漏水達到4.56億噸,是2.3座石門水庫的容量,建設水管時應該思考未來的維護才是重點,如果埋入混凝土中,自然不容易修復,也不容易找到漏水點,就勢必花更多錢維護水管,比起興建水庫,解決缺水問題是大幅降低漏水率才是重點,另外是水庫的排沙設備是洩洪時可帶走大量泥沙。
最後一個問題是提高水費、電費不是重點,是這個產業所用的電與水是否有乘數效應的發展,乘數效應會讓整個產業帶動,而不單單僅是消耗能源卻不能帶領整個產業,例如資料中心,雇用的員工少,無法帶動就業,消耗大量能源會帶來空污,資料中心就必須是一個大產業的一部份,例如如果有為數眾多的軟體公司像矽谷一樣,建設資料中心就是值得的,所以提高電價與水價的用意在於拉高利潤來把這些利潤用在更新水管,而不是持續使用老舊的水管,另外電與水的問題未來不再是這麼單純,用什麼發電和水資源都要有碳足跡,碳足跡計算排碳量涵蓋進去以後,像是以煤炭發電就會變的非常昂貴,天然氣本身因為造成空污相對小,但他的排碳量也是有,真正達成0碳排,即便如德國也有科學家希望優先剔除燃煤發電後再來考慮廢核。
因為顯而易見的是,燃煤絕對比核能造成更多碳排放與空污,所以縱然是反核,也優先順序當然是完全關閉燃煤電廠後再關閉核能廠,2025年台灣原計畫再生能源20%已經跳票,更堅定核二、核三的路線顯然也與德國理性思考反核的路線不同,2050年的再生能源預計達到50%以上的發電比例更是驚人,關鍵是要保留20-27%的火力發電來反核,三大工商團體(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及工商協進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的規劃,甚至國際能源總署(IEA)都有保留核能的規劃,更重要的是基載能源仰賴火力發電可以說如2025年非核家園一樣是作夢的藍圖,當前的缺電環境2021年513興達電廠大停電,核四公投2021年12月18日舉行時沒有通過,已經注定了一個不穩定能源的環境,偏偏這種環境對於製造業為主的台灣是高度不利的。
1 留言
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