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東周-春秋時代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戰死,常與周幽王聯名的褒姒常被說是禍國的紅顏禍水,褒姒與周幽王生下伯福,史記記載為了取得褒姒開心,周幽王以烽火戲諸侯,周幽王遭到鄫(ㄗㄥ)國與西方犬戎進攻,李峰《西周的滅亡》認為當時可能沒有烽火臺,烽火臺是漢代才有,呂式春秋的記載寫的是擊鼓戲諸侯,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研究發現竹簡上記載的是周幽王進攻原本的皇后申皇后所處的申國

我個人推測應該是褒姒導致了周幽王廢申皇后導致與申國的不滿,進而周幽王進攻申國,申國聯繫犬戎打敗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可以說應該不是正史,也不存在這個故事,在竹簡的記錄裡面是原太子宜臼逃到了申國,宜臼是申皇后的兒子,周幽王以褒姒的兒子伯服立為太子,邏輯上周幽王必然擔心宜臼與伯服爭權,申國拒絕交出宜臼使得兩國開戰,最終周幽王戰死,整個春秋因而開始。

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由周平王開始,周平王就是宜臼,由此可知為什麼申國不交出宜臼,因為周是天下的正統,宜臼在整個血脈上能繼承周的血脈,周平王繼位後,西元前770年從周武王的首都鎬京(在現在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隨後遷都雒邑(今天的洛陽),遷都後因為在原本首都的東方而稱為東周,東周就以西元前770年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結束,但實際上東周在西元前256年就為秦國所滅,正確來說東周國促

周平王地位的下降與周幽王之死關係很大,畢竟平王是他的兒子,母親的爸爸也就是外公戰爭導致女婿死亡,平王有弒父的嫌疑,整個春秋從這件事情使得天子地位下降,外加鄭莊公在西元前720年也就是平王去世那年,平王將王子狐送往鄭國,鄭國將子忽送質子稱為周鄭交質,這一件事情導致50年間周天子落入比諸侯更低的地位。

13年後,西元前707年,平王之子桓王繼位,桓王姓姬名林,原本他有一個兄長洩父,但因為早夭而使得弟弟繼位,鄭莊公與齊國要好,國力強盛,在西元前706年因為桓王收回他在周的權力使得周王朝與鄭國爆發繻葛之戰(今河南省長葛市,這件事情後周王朝的威信全失,證明臣下可以挑戰天子。

但也因為尊王攘夷是春秋的基本精神,這使得鄭莊公不尊重周王朝而無法在歷史上被記為春秋五霸,這一點即便東漢時期曹操也沒有廢漢反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個人認為魏晉南北朝後,因為北方胡人入侵,對於這種天子的概念弱化,後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再出現,所以可以說曹匹逼漢獻帝讓位後就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出現。

春秋五霸

齊桓公是史書公認的霸主,晉文公也是,秦穆公與楚莊王通常也是,但吳王夫差、越王句踐、吳王闔閭、宋襄公、甚至鄭莊公都有史書納入五霸內。

整個春秋歷史是先以鄭和齊國開始,齊桓公尊王攘夷後,稱霸接著以晉文公重耳開始,中原的共同敵人是南方楚國,楚國被視為蠻夷,中原諸侯則以晉實力最強,秦因為送重耳繼承晉朝王位,使得秦晉交好,但晉文公死後秦朝原本希望東進卻實力不如晉,只能西進,東南方則是吳與越的征戰,因此綜觀春秋,可以說是齊晉是中原主流、西方是秦朝、東南是吳越,也頗有三國三國鼎立的味道,周朝開始有千八百國,春秋開始僅剩下百二十國,合併的趨勢很強,中國與世界歷史都是以合併為主流,分裂少,合併多,每次合併多數都是以戰爭做為代價來合併。

齊桓公

春秋五霸以西元前685年,齊桓公管仲為相,廢除井田制,以尊王攘夷建立了霸主地位,甚至在西元前656年到楚國逼迫楚國簽訂召陵之盟,這個協定尊周更像是一個藉口,因為當時齊桓公以討伐蔡國,楚成王援救蔡國使得齊國邀集八國宋、陳、衛、鄭、許、魯、曹、邾,召陵之盟尊周有管仲找理由來抑制楚國的原因,不過在各國心中,周王朝能是一個威權的象徵。

晉文公

西元前636年,晉文公重耳繼承晉朝王位的過程,可以看見那個時代非常喜歡父殺子,兄弟互殺,搶奪王位。

第一件事情是西元前665年,驪姬與晉獻公生下奚齊,重耳是戎族狐季姬與晉獻公西元前671年也就是6年前生的,西元655年晉獻公開始追殺重耳,開始流浪19年的日子,最終在西元前636年即位,最終8年後,死於西元前628年

踐土之盟是晉文公時代一個重要的象徵,在西元632年召開,是晉國打敗楚國後要求各國尊重周王朝的代表事件,如同召陵之盟一樣,齊晉的角色類似,都是抗楚尊周得以稱霸。

秦穆公

秦穆公西元前627年進攻晉朝,殽(一ㄠˊ)之戰,秦敗給晉國,西元前625年彭衙之戰再度失敗,遭到晉國聯合宋、陳、鄭聯合抵抗,只好在西元623年,往西吞併西戎20多個部隊,對於統一西方厚植實力有很大的幫助,這一點因為沒有進軍中原使得周天子也贊同,畢竟讓中原向外的外患又少了一點。

楚莊王

楚國則是在西元前633年城濮戰大敗於晉後,與秦朝相反,楚往東邊發展,重用孫叔敖在水立下功夫,甚至向周定王挑戰,向周定王詢問九鼎,九鼎代表九州,認為是天子祭祀的物品,楚莊王的這個舉動與鄭莊公並無不同,所以說如果把楚莊王納入五霸,鄭莊公沒納入實在沒道理。

西元前597年,楚晉大戰,晉朝經過了36年敗給了楚,有此可見這36年楚國力進步,甚至在西元前594年宋國也無法抵禦楚國只能和談,這時候天下多半以楚為最強了。

吳越爭霸

東南方的吳國越國,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曾經攻擊楚國,伍子胥甚至翻了楚平王的的墓,西元前496年,進攻越國,闔閭因戰傷此而死,2年後,西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報仇,以西施為誘餌,並且拒絕伍子胥聯合齊國滅越國的計畫,反而攻擊齊國。

西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另外徐州會盟與齊國和晉國像周天子朝貢,琅琊是當時越國首都,兩百多年後才在戰國末年被楚國攻擊後到秦始皇時代統一,漢武帝後完全納入漢朝。

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代

西元前403年,晉因為重耳有許多人隨著他回到晉朝,酬庸這些人的代價使得他們成為貴族,最終在西元前403年晉分家為三國,韓、趙、魏國,資治通鑑後來以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來區分春求與戰國時代。

真正的春秋五霸是誰?

從尊王攘夷來看,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三者都有尊王攘夷,加上有重要的軍事勝利,被稱為五霸中的三霸應該沒有問題,這裡面最有問題的恐怕是楚莊王,楚莊王沒有尊王攘夷且是中原的主要敵人,秦穆公則受到周天子在西進方面的禮遇,但他東進中原失敗,吳王夫差雖然曾打敗齊國可見國力強盛,但最終戰爭導致國力空虛,敗給越王。

從尊王攘夷來看,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是三霸,有實力且尊重周天子。

如果不從尊王攘夷來看,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外,鄭莊公有能力挑戰天子,楚莊王打敗晉朝,比較符合軍事上實力的五霸,秦穆公雖然西進成功但無法勝過晉,反而是我覺得五霸內最奇怪的存在,宋襄公無法打敗楚,被納為五霸也不對,吳國雖然兩任君王一度強盛,但最終結局敗給越國無法善終,似乎也不夠格當五霸。

所以我認為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鄭莊公、楚莊王更像是實力上的五霸,目前沒有一本史書是這樣列,通常都會列入秦穆公,《辭通》與我這個觀點類似,差一點只在秦穆公與越王勾踐選誰入五霸。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