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信義誠品熄燈?閱讀文化與習慣改變讓信義區最後文化堡壘殞落?

作者:納蘭雪敏





統一在2022年6月8日公布重大訊息,與環泥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坤慶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紡織本業)進行交易,交易後統一持有60%,南訪與太子建設各持有20%,目前市場消息認為統一要收回誠品信義的賣場做為統一時代百貨之用,2015年時與日本阪急百貨合作10年的統一宣布2016年3月約滿終止,2010年開始的統一阪急百貨也正式結束,統一自主經營至今。

統一這次交易的項目是統一國際大樓商場持分,共22.9861%持分,總面積約3177.4坪,地下停車位面積約941.8坪,總價金約新台幣58.96億元(含土地與建物),同時處分統一國際大樓樓上3個辦公樓層與30個停車位予環泥建設及坤慶國際公司,3個樓層建物面積約1994.4坪,加計30個停車位約472.65坪,總價金約34.9億元,也就是說是以大樓上面辦公樓層交換商場與現金差額進行交易,因為是同一個標的,所以就土地差額進行交易就可以。

我相信與我一樣在台北多年的人,自然對誠品信義有不可割捨的情感,畢竟整個信義計畫區把商場做為大規模書店之用又加上2020年5月29日時誠品24小時書店從敦南店結束後轉移到信義店,雖然去年2021年5月29日因疫情數個月打破24小時書店,直到2022年1月12日開始恢復成24小時書店,這個在文化上的指標意義不言可喻,2020年10月12日統一就曾回覆坤慶國際開發可能會收回自營統一百貨。

誠品當時提出2020年10月保證營業額50億元抽成9%、加計停車場合計4.7億元,後來增加至4.8億元的條件下,統一競爭提案其關係企業保證營業額30億元抽成8%、未計停車場租金合計2.4億元,承租信義店現址,當時誠品認為10年房東將短少24億元,不過誠品是只有計算租金,沒有計算抽成,因為誠品的抽成門檻要50億元,以同樣做50億元生意來看,統一關係企業的方案,20億抽8%(只以差額計算),一年就有1.6億元,加計2.4億元租金,共有4億元租金,差額不會有2.4億元這麼大。

對此誠品自己提出過算法:

本公司提出的續租條件是50億內不論營收為何,均保障房東收取高額固定租金至少4.8億。統一關係企業則以誠品生活支付的一半固定租金2.4億作為固定租金,即使其營業額達50億,年度累計租金合計仍落差本公司至少3000萬。營業額超過50億之外的部分,本公司提出之抽成條件亦優於統一關係企業。

不過誠品過去經營17年從未達到50億元,所以其實以我個人角度來看,非常懷疑統一接手後能有比誠品更好的經營績效,外加統一時代百貨本身在信義區不屬於主角,現在信義計畫區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新光A9、101商場、遠百加入後實際上,我自己常去信義計畫區來看,真的感受到該地商場飽和的狀況,主要是陸客不來後整體市場胃納量大幅減低,隨著疫情國際觀光客減少更是重挫信義計畫區的消費能力。

不過即便誠品沒有拿下統一國際大樓,實際上我認為很多人忽略了,統一時代百貨進駐後,誠品仍然可以租一到兩層商場繼續經營書店,誠品信義書店仍然不一定要關閉,但統一不想繼續讓誠品做二房東,接觸過誠品商場的人都知道,誠品擅長大面積租下後再分租給其他店家,這個模式其實被批評主要在於誠品書店低毛利率吸客,不客氣的說多數消費者到書店基本上只看書不消費,而且不少人是看書去博客來買或者KOBO等電子書平台買書,等於耗費誠品的成本卻貢獻其他線上書店的生意,因為誠品的書賣的就是比他們貴。

所以要說誠品確實為了書店犧牲也有,也是因為誠品在書店的犧牲,許多人願意體諒他們開始擴展其他商業行為,誠品信義整棟樓書店也就一層,另外一層的雜誌與新書區,其實其他很多部分都是分租給其他店家,真正書店只有一層樓多一些,所以確實統一拿回經營權如果有自信可以突破過去誠品的業績是正確的決定,另外統一拿回經營權雖然以時代百貨的魅力,我個人除了曾有去蔦屋書店,蔦這個字念ㄋ一ㄠˇ與鳥同音,統一時代百貨未來也可能擴大蔦屋書店吸客,但如果統一拿回經營權後繼續留下誠品信義書店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不過誠品的利潤可能就將大幅下滑,信義二房東生意做不下去了。

台北地下街K區與中山地下書街

台北地下街K區2020年誠品每月826萬元承租,台北市政府2020年3~8月底減租50%;2021年5~7月減收75%,8~10月減收50%;2022年5~7月減租50%,累計15個月,不過被蘋果日報爆料未依據轉租者降低店家租金,但主動爭取降租月份從新聞報導來看有降租50%3個月,和降租3成3個月,與台北市的降租比例和時間搭不上。


北捷的中山地下書街租期到2023年的5月,月租金104萬,北捷減租時間為2020年3到8月減租50%、2021年5到7月減租75%、2021年8到10月減租50%。

誠品真的這麼慘?

從誠品營收來看,2019年的4月是疫情前,誠品當年累積到4月營收是16.92億元,今年2022年的累計4月營收是16.24億元,顯然確實疫情有受到影響,特別2020年累積到4月營收是14.63億元,2021年累積到4月營收是15.67億元,都有下降,不過下降幅度跟他這種二房東屬性穩定性也算高有關,可以說誠品是用文化包裝的包租公沒錯,但不要忘記,正因為誠品有這種二房東商業性質,才能支撐他的實體書店撐下去,如果單靠實體書店還能否這麼穩定就不好說了,但營收差不多不代表利潤差不多。

2020年誠品的本業獲利剩下0.88億元,2021年更是虧損4.47億元,2022年的Q1仍然持續虧損1.3億元,現金流量來看誠品疫情期間2020年與2021年都還是維持正的自由現金流,2022年第一季出現出現負值,但過去不是沒發生過,是否還會發生不得而知,確實疫情讓誠品的損益表出現真的有別與以往的虧損狀況是不爭的事實,誠品信義店如果續租失敗影響二房東意義甚大,不過比較值得商榷的是統一時代百貨是否真的能繳出比誠品更好的成績,其實我是有點懷疑的,就我個人的立場是會比較傾向統一至少把4樓以上承租給誠品,1-3樓則可以嘗試性的自己經營看看,一來可以順機讓誠品的吸客力讓自己的1-3樓成為必經之地,也還能留下誠品部分誘因經營4-6樓,還帶一層書店的文化意義,讓誠品用2層樓養一間24小時書店又可以吸收誠品來客,這應該是我認為最協調的方案了。

但書店的殞落,其實不代表知識與文化也會殞落,只是少了一個完整展示的場所,如果全部都是商場沒有書店,代表那個地區的市場不需要精神與文化的食糧,也不用過度的在意,任何產業都需要培養,苦哈哈的出版社,苦哈哈的作者,苦哈哈的書店,背後就是反映了該市場沒有這種需求,自然供給者也就苦哈哈了。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