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書店的由來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常住為金剛,而安定不變化的狀態便成為了一處地方。

令旨解法身義(並問答) 作者:南梁蕭統

法身虛寂。遠離有無之境。獨脫因果之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豈是稱謂所能論辯。將欲顯理不容默然。故隨從言說。致有法身之稱。天竺雲達摩舍利。此土謂之法身。若以當體則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說則是相待立名。法者軌則為旨。身者有體之義。軌則之體故曰法身。略就言說粗陳其體。是常住身。是金剛身。重加研覈其則不爾。若定是金剛即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所謂常住。本是寄名稱曰金剛。本是譬說。及談實體。則性同無生。故雲佛身無為不墮法。故涅槃經說。如來之身非身。是身無量無邊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無知清淨而不可為無垢。稱曰妙有而復非有。離無離有所謂法身。

招提寺慧琰諮曰。未審法身無相不應有體。何得用體以釋身義。令旨答。無名無相乃無體可論。寄以名相不無妙體。又諮。若寄以名相不無妙體。則寄以名相不成無相。令旨答。既雲寄以名相。足明理實無相。又諮。若寄以名相而理實無相。理既無相雲何有體。令旨答。寄言軌物何得無體。又諮。亦應寄言軌物。非復無相。令旨答。軌物義邊理非無相。所言無相本談妙體。又諮。真實本來無相。正應以此軌物。何得隱斯真實。強生言相。令旨答。真實無相非近學所窺。是故接諸膚淺。必須寄以言相。

光宅寺法雲諮曰。未審法身常住。是萬行得不。令旨答曰。名相道中萬行所得。又諮。既為萬行所得。豈言無相。若必無相豈為萬行所得。令旨答。無名無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又諮。實有萬行實得佛果。安可以無相全無所得。令旨答。問者住心謂實有萬行。今謂萬行自空。豈有實果可得。又諮。現有眾生修習萬行。未審何故全謂為無。令旨答。凡俗所見謂之為有。理而檢之實無萬行。又諮。經說常住以為妙有。如其假說何謂妙有。令旨答。寄以名相故說妙有。理絕名相何妙何有。

莊嚴寺僧旻諮曰。未審法身絕相。智不能知。絕相絕知。何得猶有身稱。令旨答曰。無名無相曾有何身。假名相說故曰法身。又諮。亦應假名相說是智所照。何得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令旨答。亦得寄名慧眼所見。又諮。若慧眼能見。則可以智知。若智不能知。則慧眼無見。令旨答。慧眼無見。亦無法可見。又諮。若雲無見有何法身。令旨答。理絕聞見實無法身。又諮。若無法身則無正覺。正覺既有。法身豈無。令旨答。恆是寄言故有正覺。正覺既在寄言。法身何得定有。

宣武寺法寵諮曰。未審法身之稱為正在妙本。金姿丈六亦是法身。令旨答曰。通而為論本跡皆是。別而為語止在常住。又諮。若止在常住不應有身。若通取丈六。丈六何謂法身。令旨答。常住既有妙體。何得無身。丈六亦能軌物。故可通稱法身。又諮。若常住無累方稱法身。丈六有累何謂法身。令旨答。眾生注仰妄見丈六。丈六非有有何實累。又諮。若丈六非有指何為身。令旨答。隨物見有謂有應身。又諮。既曰應身何謂法身。令旨答。通相為辨故兼本跡。覈求實義不在金姿。

靈根寺慧令諮曰。未審為以極智名曰法身。為以絕相故曰法身。令旨答曰。無名無相是集藏法身。圓極智慧是實智法身。又諮。無名無相則無身不身。既有法身何謂無相。令旨答。正以無相故曰法身。又諮。若以無相故曰法身。則智慧名相非復法身。令旨答。既是無相智慧豈非法身。又諮。如其有身何名無相。若是無相何得有身。令旨答。於無名相假說法身。又諮。若假說法身正在名相。雲何直指無相而謂法身。令旨答。既於無相假立名相。豈得異此無相而說法身。

靈味寺靜安諮曰。未審法身垂應以不。令旨答曰。法身無應。又諮。本以應化故稱法身。若無應化何謂法身。令旨答。本以軌則之體名為法身。應化之談非今所執。又諮。若無應化雲何可軌。既為物軌豈無應化。令旨答。眾生注仰蒙益。故雲能為軌。化緣已畢何所應化。又諮。若能益眾生便成應化。若無應化何以益物。令旨答。能生注仰軌則自成。何勞至人俯應塵俗。又諮。既生注仰豈無應化。若無應化注仰何益。令旨答。正由世尊至極神妙特深。但令注仰自然蒙祐。若應而後益。何謂至神。不應而益。故成窮美。若必令實應與菩薩豈殊。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