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在當時有這種觀念的老闆其實還真不簡單,這是一種尊重的態度,新東員工陸續被其他公司挖角形成龐大的三次PVC加工業物,因新東公司會影響到南亞二次加工,所以最後新東就結束營業併入南亞。
第五章主要是在提新東的成立是為了消化二次加工的缺口,與王永慶規模不夠就造規模的想法一致。
第六章開始提到1968年中油第一套裂解廠產乙烯150噸是全球最低產量,與台塑的4噸PVC都是全球最低,乙烯供台聚製造100噸的LDPE,為了消化剩餘的50噸乙烯,製造VCM再成立臺灣氯乙烯公司(1970年成立,這家公司目前仍在),台鹼投資28%,華夏24%,台塑24%,國泰15%,義芳化工9%,這是當時經濟部長強制分派投資,1971年7月開始生產,王永慶提到當時VCM售價只有139.34美元,但製造成本高達171.73美元。
台塑當時沒有乙烯來源,只能以電石法生產乙烯,但台氯有方便的乙烯,卻因為經營不善導致成本高昂,所以王永慶在1972年的3月17日他願意用117.55美元來承攬生產,暫訂承辦三年、試辦3個月,如果有盈餘歸台氯,如果虧損台塑負責,但這個方案王永慶很驚訝遭到工業局拒絕(王老先生可能不懂,不是幫公司賺錢就是好,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此方案遭拒絕後,台塑在電石法與台氯生產不佳下,只能向海外進口,如日本,後續由美國、歐洲進口,在1973年1月10日,於是和國際斯坦福研究所 (SRI International,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輕油裂解可行性報告,但後續由中油胡新南和李崇年與趙廷箴一起討論下,決定進行三輕計畫放棄台塑。
二輕於是在1975年開工,三輕在1978年3月開工,王永慶當時想法原料過度依賴海外,但不敷二次加工與三次加工使用,如果原料的價格波動,就會使得下游困難,顯見他當時已經有產業一條龍的想法。
後續1979年三輕開工後,台塑繼續請中油增設,但中油都不肯,直到台塑承諾如果中油增設的部分不足台塑願意全額買單,最終中油甚至要求台塑提供保證金,因此四輕才因此誕生,1984年4月四輕開工,但馬上又遇到供不應求的狀況,1980年時王永慶曾拜會當時行政院長,(看時間表應該是孫運璿),1981年1月30日行政院長不鼓勵擴充,(這與1979年中美斷交以及後續伊朗政變可能有很大的關係),但王永慶相當不滿當時行政院長的決策,王永慶認為五輕完成後二輕將作廢,為了原料上游看的出來他做了相多的努力但都失敗,在那個階段非常失意(1994年六輕才動工,這本書寫在1993年非常有意思,從目的上來講可以說是王永慶終於成功完成台塑自建輕油裂解廠的夢想)。

圖片為林園三輕

圖片為林園三輕
1 留言
王老先生怎麼擋人財路了?
那間公司成本高於售價,早晚會倒,王老先生讓它賺錢拯救它
不是拯救了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