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在本集王永慶提到一座23萬噸裂解設備使用20年需要淘汰,他認為主要是因為產能不足,使得成本偏高,而人口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使得三次塑膠加工廠產業人力不足,原物料波動則由台塑按照美元固定匯率供應原料,西元1989年三次塑膠加工業外移已經趨勢轉移到東南亞各地,當時轉移到東南亞後水土不服,又轉移到大陸,他並提到西元1952年時操作膠布機參觀第一化學廠房沒有冷氣,而現在因為沒有人願意上班,所以也必須安裝冷氣讓員工願意來公司上班。
膠布機每台每天使用PVC粉20噸,永豐與第一化學各設有一台膠布機,兩台都用不到台塑所生產一天4噸的PVC粉,30多年來PVC第三次加工吹氣產品進步與紡織染等行業,但最終王永慶也說到外移東南亞非長久之計,所以選擇了廈門海滄為轉移的目標。
到了第八章開始提廈門海滄計畫,海滄地理條件可以停泊大型船隻,提供100平方公里土地與1萬公頃,每平方米5元人民幣,每公頃約16萬台幣(按王永慶出書時的匯價),每年地價稅1.6萬元,使用期限70年,期滿可以續延,王永慶的規劃上中下游在此地可以緊密結合,提供土地給三次加工業者,減輕投資費用接著供應上游原料(由此可知他的問題多半是原料找不到出的地方),三次加工群聚後再吸引更多零件廠商製造精緻零件,另外王永慶提到特區的海運運費要以市場行情為準,但似乎遇到困難,以及工程承包業者也沒有競爭機制。
一直到1992年的10月台塑請求11項的項目才批准,但到了這個時間點,原本希望100%外銷國際市場,但台塑完成後又轉為內銷大陸100%的市場,因此引發中方不悅。
而他特別提到一段臺灣數千家的三次加工廠當時90%已經外移到中國大陸且發展順利,台塑欲內銷大陸產品是建材,而非普通消費品,但因為計畫改變太大(想也知道政府內部也是開會許久才得出同意,結果外銷100%變內銷100%,這轉變也太大了!難怪不高興),王永慶在朱鎔基面前為了說服他甚至站起來不耐煩的聽著(他心理一定此時想這樣怎麼交代?)
![]() |
2022年的廈門海滄區 |
備註:
1986年王永慶向政府提出雲林六輕計畫但遭到居民大規模抗議,大陸此時正逢改革開放1987與1989年兩年都有開放臺灣到大陸探親,1989年11月30日,鄧小平接見王永慶,釋出1萬公頃廈門土地,並命名901工程,因為是1990年1月開始商談,當時王永慶已73歲。
但最後因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告知台塑,如果台塑到海滄計畫會讓台塑股票下市,限制台塑高層出境,凍結台塑資金,最終導致海滄計畫失敗。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