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生根・深耕》九.塑膠加工產品在大陸的發展前景十.海滄計畫與麥寮六輕計畫是各自獨立的投資單位

作者:納蘭雪敏


PVC管當時臺灣每年製造30萬公噸,主要用於水管和電線配管(到現在也是,實際上臺灣使用PVC管,大陸與歐洲則使用PPR管),海滄計畫預計製造PVC粉100萬噸,70萬噸製造PVC管,PVC管年產量可達1000萬噸以上,可以替代當時大陸還是傳統五金配管的事場,比鋁與鐵都輕,鐵是PVC管1.5倍重,鋁的1.2倍重,30萬噸PVC粉可做門窗,臺灣當時門窗的年營業額2.5億美元,當時PVC可做地磚、天花板、透明版,PVC100搭配可塑劑30碳酸鈣石粉700,配方主原料石頭粉(王永慶直接在書裡告訴你配方,反正知道配方沒錢投資設備也做不出來),南亞地磚製造設備月產量達到1,056,000平方米,聚丙烯和石粉混合可以做成紙,比例1:1-1:4都有,看產品用途,年產量可以達到80萬噸,PP可以製造空心板替代瓦楞紙,強韌膠布(XF FLIM)優於PP編制袋,因為材料重量僅有70g,但PP要使用125-135g。

朱鎔基聽完產品介紹甚至希望停掉14個大陸的裂解廠,改由民間處理,王永慶因為朱鎔基快速有效率的轉彎而相當佩服,另外這章提到所有產業必須有聚落才能聚集人才與技術,並舉矽谷與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第十章開始提到六輕計畫,六輕2800多的魚塭規劃為新市鎮把地層下陷的危機解除,這個計畫也是希望保留塑膠三次加工產業,此時經濟部也希望開始引入外勞,而經濟部的動作似乎可能也與台塑希望外移的海滄計畫有關,在這章也特別說到電鍍產品曾一度希望日本與歐州等國可以授權技術,但無奈都沒有成功,最後靠本土廠商自行突破技術門檻而能自製,但最後也是繼續在說外移的無奈。

塑膠三次加工製品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