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歷史】羅馬共和時代Roman Republic (西元前509年到西元前27年)

作者:納蘭雪敏



羅馬歷史系列:

羅馬人民的說明:

在羅馬帝國的時期,拉丁語是公用語言。在此,拉丁語被用來提供羅馬古代名字的原始拼寫。讓我來解釋一下羅馬人的姓名慣例:

羅馬男性通常有三個名字:姓(praenomen)、氏(nomen)、族(cognomen)。例如在"奧皮特·維爾納斯·馬利阿努斯"中,"奧皮特"(Opiter)是姓,"維爾納斯"(Verginius)是氏,"馬利阿努斯"(Tricostus)是族。

這種羅馬名字的結構和用法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有所變化,但是在羅馬共和國和早期帝國時期,這種三個部分的名字的結構是最常見的。

上一集我們講到羅馬王政時期有七個國王,這一期我們繼續講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王政時期的結束是國王塔克文(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被驅逐出羅馬,他的兒子塞克斯圖斯·塔克文(Sextus Tarquinius)強姦了一位貴族女子盧克麗霞(Lucretia),導致盧克麗霞自殺。盧克麗霞的丈夫盧修斯·塔克文·科拉提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與塔克文的侄子盧修斯·朱尼烏斯·布魯圖斯(Lucius Junius Brutus)一起,獲得了元老院和羅馬軍隊的支持,迫使這位前君主流亡到伊特魯里亞。

西元前509年盧修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Lucius Junius Brutus)與盧克麗霞的丈夫盧修斯·塔克文·科拉提努斯/柯拉迪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兩人成為了羅馬共和時代的第一對執政官(Consul),也有稱司法官(Praetor),羅馬史書常混用,中文也有人翻譯為護民官、保民官,但那年布魯圖斯(Lucius Junius Brutus)就因為塔克文(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反攻後,被塔克文的兒子(Arruns Tarquinius)殺死,但塔克文的兒子也被對方刺死傷重死在戰場,但羅馬共和國取得最後的勝利。

羅馬貴族是政治與社會的主導力量,有一群大約由50個家族形成的集團,類似於氏族( gens),中國的氏意思是同一祖先的家族,如孔子的氏是孔氏,但他的姓是子,所以是孔氏子姓,孔並不是他的姓,羅馬的社會地位與你的氏族有關,直到帝國時代氏族的重要性才開始降低。

布魯圖斯後來因為科拉提努斯/柯拉迪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與已被驅逐的國王塔克文有親屬關係,擔心他會恢復君主制,於是說服他自願放棄職位並自我流放。在科拉提努斯流亡後,波布利烏斯·瓦勒利烏斯·公拉(Publius Valerius Publicola),在鹽野七生(しおの ななみ,Shiono Nanami)所著作的羅馬人的故事,公拉被翻譯成華雷利烏斯,繁體中文版的維基百科把它翻譯成波普利柯拉。




CC BY-SA 4.0-https://picryl.com/

公拉推行了非常多新的法律,防止一人權力過大,執政官兩人執政的設計就是避免一人獨裁。他在羅馬共和國建立初期的影響力巨大,有以下幾項重要的政績:

立法改革:公拉在位期間,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這些法律旨在鞏固新生的共和政體,以及防止單一人士的權力過大。這些法律被集合在《瓦勒利烏斯法》(Leges Valeriae)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羅馬公民的權利,並確立了審判過程中的訴訟權(也被稱為挑戰權),但要注意《瓦勒利烏斯法》(Valerio-Horatian laws)是在西元前449年通過,公拉的許多執政的內容是最終被匯集在《瓦勒利烏斯法》(Valerio-Horatian laws),而非在他任內通過。

保衛共和國:當羅馬最後一位國王塔爾奎尼烏斯·蘇佩布斯(Tarquinius Superbus)試圖恢復他的統治權力時,公拉率領羅馬軍隊對抗他,並成功防止了他的復辟。

鞏固共和政體:公拉應對國內外的危機,並通過立法確保了共和體制的穩定。他在位期間四次被選為執政官,顯示了他在羅馬政治生活中的優越地位。

城市建設:公拉也在城市建設方面留下了印記,他在羅馬卡皮托利諾山(Capitolium)上建造了羅馬的第一座神廟,並為羅馬的城市規劃奠定了基礎。

公拉曾經與多位執政官一起執政。

西元前509年,他與盧修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Lucius Junius Brutus)共同執政。布魯圖斯是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之一,他在科拉提努斯自願流亡後,與公拉共同擔任執政官。

西元前508年,公拉與提圖斯·盧特拉修斯(Titus Lucretius Tricipitinus)共同執政。在這一年,他們共同抵禦了薩班人(Sabines)的侵略。

西元前507年西元前504年,公拉分別與馬庫斯·霍拉提烏斯·普盧維蘭(Marcus Horatius Pulvillus)和提圖斯·盧特拉修斯·特里奇皮提努斯(Titus Lucretius Tricipitinus)共同執政。

公拉在羅馬共和國初期的政治生涯中,總共擔任過四次執政官,其間他與多位不同的共同執政官共事。他在執政期間的貢獻對於鞏固羅馬共和國的政權起到了關鍵作用。

公拉最後在西元504年任期結束,西元前503年由阿努斯·瑪契烏斯·塔克裏提烏斯(Agrippa Menenius Lanatus)擔任執政官。他的共同執政官是普布利烏斯·波斯圖米烏斯·土比庫斯(Publius Postumius Tubertus)。

阿努斯·瑪契烏斯·塔克裏提烏斯是羅馬共和國初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在羅馬王政末期和共和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政治生涯對於鞏固共和制的權力結構,特別是保障貴族的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前450年的羅馬共和國是一個具有重要政治變革和衝突的時期,這段時期裡有許多執政官起到了關鍵作用:

普布利烏斯·瓦勒利烏斯·公拉:他在共和國早期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他參與了建立共和國的政治改革,並在西元前509年至504年期間多次擔任執政官。

斯皮烏斯·卡西烏斯·維切魯斯(Spurius Cassius Viscellinus):他是西元前502年的執政官,並於西元前486年再度擔任此職。他是最早提出土地改革的政治家之一,企圖將公地分配給貧困的公民,因此被視為平民階級的擁護者。然而他的改革引起了貴族的反對,最終在西元前485年被指控背叛並處死。

羅馬十二表法:這是西元前450年羅馬社會最重要的政治變革。在此之前,羅馬的法律並未正式寫成,這使得平民階級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羅馬十二表法的制定,是羅馬法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明確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責任,並為羅馬的法制發展打下了基礎。

梅奈尼烏斯·穆格尼烏斯·柯馬努斯(Menenius Agrippa Lanatus):他在西元前493年擔任執政官,他與他的同僚成功和平解決了因為糧食短缺和高昂債務而引發的第一次種族間衝突(Plebeian secession),為平民階級設立了護民官的職位,使他們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

這段時期的政治變革以及衝突主要集中在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鬥爭,以及對法律和公民權利的認識。許多執政官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影響了羅馬共和國的早期發展,而且對後來的羅馬帝國和整個歐洲的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西元前450年至西元前400年的羅馬共和國,重要的政治變化及關鍵的執政官包括:

西元前449年《瓦勒利烏斯法》(Valerio-Horatian Laws)由兩位護民官盧修斯·瓦勒利烏斯·普布利科拉·波蒂圖斯(Lucius Valerius Poplicola Potitus)和馬爾庫斯·霍拉蒂烏斯·巴爾巴圖斯(Marcus Horatius Barbatus)在提出和通過的。

設立監察官職位:在西元前443年,監察官(Censor)的職位被設立,負責監督公民的道德行為並管理國家的財政。這是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建立的最重要的職位之一。

納維烏斯·法瑞烏斯·弗拉維斯 (Naevius Fabius Vibulanus):納維烏斯·法瑞烏斯·弗拉維斯在西元前421年擔任執政官。他在任內主張公民權利的擴大,對於平民階級在政治上的參與有所提升。

軍事擴張和外部衝突:西元前450年到西元前400年間,羅馬的軍事擴張進入活躍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西元前396年的韋伊戰爭(Battle of Veii),羅馬成功攻佔了韋伊(Veii),這是羅馬對外擴張的重要里程碑。

馬庫斯·富里烏斯·卡馬里盧斯 (Marcus Furius Camillus):在西元前396年,馬庫斯·富里烏斯·卡馬里盧斯擔任執政官,並領導羅馬軍隊成功攻佔了韋伊。他在羅馬歷史中被尊為「第二個羅馬的創建者」。


西元前390年,高盧部落北方開始入侵義大利,塞諾內斯人(Senones)入侵了靠近羅馬勢力範圍的伊特魯里亞城鎮時,向羅馬求助,但羅馬並沒有成功的反擊高盧人,歷史學家
波利比奧斯(Polybius)記載高盧人佔領城市七個月以後,羅馬人靠收買他們並且當時威尼斯人入侵了他們的領土。

西元前343年 - 西元前290年薩摩尼特戰爭(Samnite Wars):羅馬與薩莫尼特/薩莫奈人的一系列衝突,結果使羅馬控制了整個中部意大利。當時的執政官包括馬庫斯·瓦勒利烏斯·科里沃(Marcus Valerius Corvus)和馬努烏斯·庫瑞烏斯·登塔圖斯(Manius Curius Dentatus)。

西元前312年,《奧古爾尼亞法》(Lex Ogulnia)的創立以前,原本執政官從支持者中選出議員,《奧古爾尼亞法》(Lex Ogulnia)出現後轉交權力給監察官(Censors),審查官只能罷免參議員,這加強了元老院的權力,使得執政官的權力轉弱,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凱庫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利用這個權力補上了許多自由人的後代擔任參議員,所謂自由人(libertini)是指那些曾經是奴隸,但後來被釋放或者贖身得到自由的人。這些人在羅馬社會的地位介於奴隸和公民之間。

西元前300年葛納烏斯·弗拉維烏斯(Gnaeus Flavius,西元前304年),他是第一個非貴族出身的執政官,打破了此前此職位僅由貴族擔任的傳統,另外一位執政官昆圖斯·奧古爾尼烏斯(Quintus Ogulnius),他們通過《奧古爾尼亞法》(Lex Ogulnia)產生了四位平民教皇,教皇的數量於是從五位變成九位,《奧古爾尼亞法》(Lex Ogulnia)是平民崛起以及貴族與平民矛盾的一個里程碑。

西元前282年,羅馬戰艦進入了塔倫圖姆港(Tarentum),這個動作打破羅馬共和國與希臘城邦的約定,約定禁止羅馬戰艦進入港灣,於是羅馬戰艦遭到擊沉,於是發生埃勾斯戰爭(War of the Eagles)的小規模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羅馬軍隊與居住在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希臘城邦塔倫圖(Tarentum,今日意大利的塔蘭托)的軍隊發生了衝突。

塔倫圖是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塔倫頓與羅馬之間的緊張局勢導致了塔倫頓向當時最強大的希臘國家——伊庇魯斯王國的國王皮洛士(Pyrrhus)求助。皮洛士於西元前280年率領他的軍隊前往義大利,開始了所謂的皮洛士戰爭(Pyrrhic War)。

儘管皮洛士在初期的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代價巨大的勝利”或“皮洛士式勝利”這一成語),他的軍隊最終未能擊敗羅馬。

西元前275年,皮洛士返回伊庇魯斯。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羅馬的影響力擴大到了整個義大利半島,包括希臘城邦的許多殖民地。

這次戰爭中的重要人物是當時的執政官庫利烏斯·布林尼烏斯(Gaius Fabricius Luscinus)和普布利烏斯·德谷拉(Publius Decius Mus),他們在面對皮洛士的威脅時表現出了英勇和冷靜的領導能力。

西元前264年 - 西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First Punic War)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最終羅馬獲勝,開始了其在地中海的擴張。這次戰爭中的重要人物包括執政官雷吉盧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

西元前218年 - 西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Second Punic War)這場戰爭最為人所知的是漢尼拔(Hannibal)的阿爾卑斯山越過。羅馬的主要領導人是執政官斯基皮奧·非洲納斯(Scipio Africanus),他在祖阿馬(Zama)的決定性戰役中擊敗了漢尼拔。

西元前214年 - 西元前148年馬其頓戰爭(Macedonian Wars)羅馬對抗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的一系列戰爭,使羅馬的影響力擴大到東地中海。執政官提圖斯·昆克緹烏斯·弗拉米尼努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nus)在此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

西元前88年 - 西元前30年羅馬內戰(Roman Civil Wars)這是一系列的內戰,最終結果是凱撒(Julius Caesar)和奧古斯都(Augustus)的崛起,並結束了共和時期。凱撒(Julius Caesar)在此期間的關鍵人物包括龐培(Pompey)和馬庫斯·安東尼(Marcus Antonius)。

羅馬共和國的結束並帝國時期的開始,是一個漸進而又充滿劇變的過程。在西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遭遇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危機和內戰。幾位強大的將領和政治家,包括恩尼烏斯·龐培大帝(Gnaeus Pompeius Magnus,通常稱為Pompey)、尤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和馬爾庫斯·安東尼(Marcus Antonius)等人在這一時期紛紛崛起。

西元前49年,凱撒以一支私人軍隊過河進入羅馬,發動了羅馬內戰,結果戰勝了龐培並取得了政權。西元前44年,凱撒被刺殺,這引發了一場新的內戰。這次內戰中的勝利者是凱撒的繼承人,也就是他的養子奧克塔維安(Octavian)。奧克塔維安在西元前31年的阿克提烏姆海戰(Battle of Actium)中擊敗了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

奧克塔維安在西元前27年被羅馬參議院冊封為“奧古斯都”(Augustus),意為“尊貴的”。從此,羅馬帝國時期的開始。奧古斯都並沒有廢除共和制的所有機構,但他集大權於身,事實上建立了君主制。這標誌著羅馬共和時期的結束和帝國時期的開始。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