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北約即將進行冷戰以來最大的歐洲軍事演習,在2022年烏俄戰爭至今沒有辦法結束,使得北約開始擔心戰線將擴大到歐洲本土,明年將有4萬名以上的士兵演練對抗俄羅斯的軍事演習,演習將在北歐國家如挪威、瑞典、芬蘭、丹麥、波蘭、德國等國圍起的波羅的海域(Baltic Sea)進行軍事演習,計畫被稱為Steadfast Defender,將在2024年的2月與3月開始,本次演習將有500到700次的空戰任務與50多艘船和4萬多名士兵。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冷戰是全球範圍資源配置和利益爭霸的高衝突狀態,二戰後,美國和蘇聯,成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種經濟制度的代表,兩種制度的本質差異引領半個世紀的意識形態、政治和經濟角力。
冷戰開始的原因有幾個
經濟不對稱:二戰後,美國經濟穩健,蘇聯涉入歐陸戰爭多重建,經濟不對稱促使雙方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更多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種不對稱讓我們聯想到美國基於中國在2000年後快速的崛起與發展,使得美國擁有龐大的貿易逆差,最終演變成中美貿易戰。
資源競爭:從石油到戰略金屬,美蘇為了確保經濟成長和國防需求而在全球範圍內爭奪資源,對照現況,美國也為了避免中國在AI領域的崛起,開始封鎖中國的半導體,背後就是預防算力遭到中國搶奪,因為如果你懂AI就知道,當前最火紅的監督學習,如果擁有更大的數據庫,就擁有更好的AI預訓練的數據,資料庫越龐大,訓練出來的結果只要模型一樣,一般來說就擁有更好的訓練結果,在國防領域,國家對於個人資料的掌握越深,對於AI的發展就越快以及功能就越強,所以美國的想法積極封鎖中國的AI算力。
經濟體制的對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經濟模型相互排斥,並試圖各自擴張其影響力,這也成為了冷戰衝突的經濟基礎,這也與當前中國與美國的型態一致,不過當前更偏向政治型態,中國一黨專政與美國的兩黨民主制使得美方也有打擊對方制度的藉口。
結束原因:
經濟不可持續性:蘇聯的經濟模型因為是以人為分配,違背了自由市場規則,導致不可持續,這一點與中國大陸2022年的打房政策過於凶猛類似,使得2023年中國政府積極反相開放,重回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蘇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高昂的軍事開支和低效的資源分配導致了經濟的崩潰,究其本質都是因為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法則。
全球化的壓力:隨著資本和資訊全球流動,蘇聯封閉和集中化的經濟體制越來越難以維持,這一點中國學習到了蘇聯的教訓,使得中國積極發展一帶一路以及金磚國家合作,和與中東維持進口能源達到中國與中東和金磚國家的聯合與貿易行為。
市場機制的吸引力: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效果,使得全球更靠攏,而中國自鄧小平以後改革開放走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發展也證明這條路確實能高效的使得生活水準提高,接著以金融資本掌握在國有企業之後,獲取重要的節點利潤,再把節點的利潤分配給社會,這種制度在蘇聯冷戰後被中國稱為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他的本質仍是自由市場經濟為重要的核心。
冷戰在1991年結束蘇聯解體,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在此之前主要問題仍然是經濟,因為受到嚴重的負債與經濟停滯,貧富差距的產生使得政權無法穩定,在此同時美國不斷透過經濟制裁與外交手段來瓦解聯盟體系,最終政權無法維持使得冷戰正式結束,本質上我認為雖然包裝著意識形態的外衣,但人民的基本生活仍然最重要的是經濟,違反自由市場經濟的原理,是共產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如2022年的中國大陸打房行動也讓中國共產黨意識到違背自由市場經濟的力量確實反噬力量極強,蘇聯當年的解體允許言論自由使得蘇聯社會開放後解體,這使得現在的中國政府與俄羅斯政府對於言論自由都心存戒心,在2018年3月Cambridge Analytica的事件以後,更讓各國政府發現,原來AI可以直接透過社群媒體大範圍的精準影響人們的投票意志。
冷戰當年的解體有過於急促而導致毀滅的跡象,且蘇聯包含各大民族的利益,本質仍是經濟問題,比如當時蘇聯經濟開放雖然讓民間資本加入,但工廠由工會管理後,使得工人薪資增加,但生產力不變下,最終導致垮台,由於轉變過於快速,權力結構與經濟結構變成不是市場經濟也不是計畫經濟,比原本的狀況更糟,導致惡性通膨的發生。
這都使得俄羅斯這些擁有歷史的執政者都記得當時西方這些思想改變並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好的轉變,所以他們也並不特別崇尚這些西方思想與經濟體制,根本原因仍是過渡時間太短且沒有充分規劃導致的問題,仍然給俄羅斯執政者留下了龐大的陰影。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