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問題在哪裡?

先說結論: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他的多種管理方式使得明朝滅亡,原因是他不允許犯錯,他不但不允許將領與官員犯錯,也不希望別人說他犯錯,有完美主義者的傾向,完美主義者是希望自己完美,希望事情完美,但這只是理想,不是現實,理想只存在想,做與想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崇禎充分展現他對大臣的刻薄寡義,真實的情況是因為他的完美主義,所以他的優越感讓他無法容忍大臣的犯錯,而不要犯錯的最好方式就是什麼都不做,因為什麼都不做,就什麼錯誤都不會犯,即便他容忍了,只要有大臣批評,他又無法堅持他的路線而順應多數人,崇禎的沒有彈性與整個組織無法與清朝談判和合作,充滿僵化與對抗的思想,但卻沒有這樣的實力進行對抗,因為沒有認清天氣的現實,也沒有認清現實的狀況又缺乏彈性充滿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往往是身份所給予,而不是個人的能力與性格真實的優越,所以崇禎殺了因為沒有得到軍情而大臣建議他殺掉袁崇煥,使得北方戰亂無法鎮攝,財政部分又無力處理,而只是擔心自己的權力遭到大臣黨爭而衰敗,但忘記他的權力來自於穩定的財政結構與軍事安全,他的疑心病使得內部人員高度不穩定,不穩定的人事會帶來資訊與技能的不延續,導致更大的成本,而不穩定的人事以崇禎年間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有困難,困難的根本是當時小冰河時期旱災嚴重,使得稅收不足,政府又沒有能力降低負載減稅,根本就連薪水都發不出來,北方的軍事入侵也是透過軍事行動來取得資源,明朝內部也是透過農民內亂來取得資源,根本原因氣候導致資源不足,資源不足下管理能力又不足以處理,最終導致滅亡。

西元1643年崇禎16年3月19日,崇禎皇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白話翻譯是:「大臣們都誤導了我,一個國王應該為了國家去死。明朝擁有277年的江山,現在一下子國家就被我丟了,都是因為奸臣的誤導,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一旦是很短的時間的意思,或者忽然的意思,棄就是丟失的意思,之是指明朝,所以白話翻譯就是一下子國家就被我丟了。

如果你對歷史稍有瞭解應該就知道,崇禎皇帝朱由檢,他並不是一個不認真和沒有理想的皇帝,知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經寫過一本傳世之作《萬曆十五年》,這一年是1587年,明朝晚期的社會情況,關鍵就在於萬曆皇帝立太子這件事情,崇禎皇帝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他是明朝第15任皇帝,他是萬曆皇帝明神宗的長子,但萬曆皇帝想立三子朱常洵當太子,這件事情被稱為國本之爭

立太子國之本,現代企業或者家族把遺產或家族事業還是大型企業誰擔任CEO的繼承者或者接任者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萬曆皇帝因為這件事情無法滿足他的心意,甚至導致他幾十年不上朝,明太祖的祖訓規定嫡長子繼承,但過去並非完全按照這個規律,明成祖朱棣(ㄉ一ˋ)就是透過起兵而奪取皇位,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遭到蒙古人俘虜,明景帝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因于謙的支持下當上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沒有孩子,他在位16年,明世宗朱厚熜是知名的嘉靖皇帝,是明武宗的堂弟,明武宗是明孝宗的長子,嘉靖皇帝的爸爸朱祐杬則是明孝宗的弟弟,是明憲宗第四個兒子。

所以從明朝歷史來看,也並非完全要立嫡長子為太子,且萬曆皇帝的皇后王皇后生育困難,沒有生出兒子,朱常洛只是一個宮女所生的,因為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梃擊案時,有人暗殺朱常洛失敗,使得朱常洛最終才成為太子。

但明光宗朱常洛皇帝只當了29天就死了,他的長子明熹宗朱由校也只就位7年4天就死了,在明朝末年魏忠賢的閹黨勢力龐大,萬曆年間東林黨是江南文官以徐階的江南官僚集團為主,顧憲成講學的東林書院,在嘉靖末年徐階組織的這個集團就是明朝黨爭的開始,東林黨在萬曆年間也因為立太子的事情導致萬曆皇帝很不滿,顧憲成被革職,最後回到宋朝學者楊時的東林書院,從萬曆到崇禎東林黨主要理念是言論自由、反對宦官干政、反礦稅,實際上中國雖然是皇帝政權但有言官制度,言官是用以監督皇帝用的,儒家思想的滲透讓皇帝必須有仁德的人物設定,言官是這種設定下的產物,透過言官制度可以讓朝廷的朝臣敢於發言,雖然歷史上並非沒有殺言官的案例。

東林黨的崛起和魏忠賢的閹黨在崇禎皇帝就任時,崇禎皇帝對魏忠賢的閹黨非常感冒,最主要是魏忠賢閹黨勢力龐大,但除去閹黨實際上等於讓東林黨無人制衡,把握兩黨的制衡是領導者的關鍵抉擇,在現代民主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如果失去制衡,國家就容易陷入一黨獨大獨裁統治失去制衡力量,不能不說制衡雖然帶來低效率,但對於權力的抑制還是非常重要。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是魏忠賢的閹黨崛起的關鍵,因為朱由校整天作木工,因為他的父親只在位29天就過世,他根本沒有受到良好的皇儲教育,東林黨代表地主階級,魏忠賢執政權力龐大,使得他能不斷的吸納地主的利益來維持朝政,東林黨是明朝末年的江南地主階級,魏忠賢看中此處的肥水,在這邊大力課徵重稅,財政得以保持平衡。

崇禎皇帝即位前,天啟七年1627年的5月,明朝在山海關以前有錦州與寧遠,在戰役當中使用紅夷大砲,這些大砲多數是澳門葡萄牙人進口而來,天啟年間才開始傳入中國,後來清兵入關後也是利用這種武器來破明朝城池,寧錦之戰袁崇煥當時也受到毛文龍的支援直達遼陽,最早在西元1621年毛文龍就率領197名死士從島嶼開始佔領,1621年9月4日開始攻擊鎮江成功後,開始建立了東江軍,最後毛文龍在西元1629年被袁崇煥殺。

在崇禎即位期間,從西元1500年以後就出現小兵河時期,明朝主要靠馬鈴薯、玉米、地瓜等西方作物來降低衝擊。



崇禎皇帝在西元1627年10月2日即位,錢嘉徵就上疏劾魏忠賢,崇禎厭惡魏忠賢的理由其實很客觀看非常簡單,就是他非常囂張,且在天啟年間各地都有生祠,崇禎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當面念了錢嘉徵奏疏,11月1日魏忠賢就被派去看守皇陵,但又豢養一批亡命之徒,這在皇帝眼裡就是要造反的跡象,最後魏忠賢12月11日自殺而死,但閹黨太快處理,實際上並非完全都是皇帝的力量。

西元1628年崇禎元年11月韓一良曾經寫過一篇《勸廉懲貪疏》,這份奏折很有意思的地方是直接揭露不是大家做官愛貪錢,而是你不拿錢這套制度就無法運行下去,總督巡撫的職位,要五、六千兩銀子,一個道台知府的美缺,要二、三千兩銀子;下面州縣衙門的大小官位,也都各有定價,舉人監生等,也要賄賂。京官中的科道館選,都是要一手付錢,一手交官帽的,韓一良還以自己兩個月內推掉五百兩官場交際費為例,說明腐敗已經到瞭如何觸目驚心的地步。

但當崇禎皇帝要他說出這五百兩是誰給的,他卻不敢說,因為如果說了就是跟整個文官體系作對,好像只有你最清高,拒絕了官場交際費,大家都沒拒絕,這一年的背景其實旱災相當嚴重,往後幾年旱災陸續在中國各地發生,導致農民沒飯吃明朝又有北方沉重的軍事壓力導致稅收過多而農民起義。

西元1629年崇禎二年劉懋建議之下,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也被裁員,主要是曾經遺失公文,李自成殺死債主,又殺死了他通姦的妻子,2月他在甘州投軍,因為欠餉問題發動兵變,明末兵變很多都是因為朝廷發不出薪水導致的問題,財政問題非常嚴重。

西元1629年崇禎二年,溫體仁與禮部侍郎周延儒一起入閣,崇禎喜歡溫體仁是因為認為他不喜歡黨爭,崇禎上任後快速消滅魏忠賢,
西元1629年7月24日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這其實是崇禎年間重要的轉折年,因為毛文龍在皮島攻擊後金的後方,袁崇煥殺了他以後,使得雙方合作夾擊後金的戰術失效。

看下面的圖就知道,皮島等島嶼佔據後可以不斷騷擾後金的城市,雙方夾擊後金,毛文龍1629年7月24日被殺後東江軍快速瓦解,東江軍當時人數有接近3萬人,但當時他宣稱有20萬大軍在此,所以要了非常多的錢。

西元1629年己巳之變在10月27日後金從蒙古的喜峰口直入,不走山海關,雙方在北京的外城廣渠門互相殺傷,後金利用這個攻城事件除掉了袁崇煥。



西元1630年崇禎三年9月22日,袁崇煥被凌遲處死,袁崇煥之死就我個人觀點來看與他跟崇禎皇帝要很多資源宣布五年就要平遼有關,這個志願如果沒有己巳之變可能就算五年沒有達到也沒事,但偏偏皇太極打到了北京城外,己巳之變讓袁崇煥面子盡失,他又要了太多資源影響了北京的文官利益集團,文官自然不斷崇禎殺掉他,這一年崇禎皇帝其實才19歲。

袁崇煥死前的留下: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後續孫承宗接替袁崇煥,但孫承宗年歲已高,他西元1563年出生,西元1630年至少也67歲多了,袁崇煥被處死時才46歲,知名的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曾以清朝立場來寫為什麼袁崇煥要被重新推高,因為崇禎當時亡於流寇,是滿清入關代崇禎復仇,而多年後必須塑造崇禎誤殺功臣的形象,袁崇煥之死與他觸及官僚集團利益有極大的關係。

西元1630年崇禎三年這一年張獻忠已經開始起事,3月4月間,老回回馬守應、八金剛、王子順、上天猴等部渡黃河,分兵兩路進入山西西北部。王嘉胤、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等,亦先後率部進入山西。


西元1631年崇禎四年,楊鶴招安陝西起義軍,但當時的旱災嚴重,所以給的不夠,地方流寇問題依然無法解決,且崇禎年間派系互相鬥爭仍然很嚴重,最終導致失敗的綏靖主義被主剿派吳甡與御史謝三賓指責,而楊鶴之子楊嗣昌後來登上舞台。
西元1633年崇禎六年,楊嗣昌升任山海關巡撫,兵部尚書。
西元1636年崇禎九年,孫傳庭3月時擔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闖軍,稱為秦軍,但孫傳庭與楊嗣昌不合,清兵第三次入關使得孫傳庭與洪承疇不得不回北京,李自成大難不死,否則明朝很有機會不被農民軍再度攻擊。
西元1637年崇禎十年3月,楊嗣昌與崇禎談話後,崇禎說:恨用卿晚。
西元1638年崇禎十一年以安內方可攘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術開始處理,但最終在剿寇快要完成時,因為清軍第四度南侵,洪承疇北上勤王,李自成轉往河南發展。
西元1639年崇禎十二年,松錦之戰開始。
西元1640年崇禎十三年,楊嗣昌到湖廣圍剿張獻忠,但這年明朝將領已經多不聽從號令,這年陳新甲任兵部尚書,洪承疇與崇禎在松錦之戰認為應該緩進,實際上明朝在軍事行動上,只要與後金作戰守城往往效果都好,進攻都慘敗,張若麒和馬紹愉監督洪承疇,張若麒靠山陳新甲,架空洪承疇,奪兵權,洪承疇怕因此被殺只好出戰,最後西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投降清朝。
西元1641年崇禎十四年1月,李自成陷洛陽,烹福王朱常洵,2月4日半夜,張獻忠一日夜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
西元1642年崇禎十五年,4月明朝總指揮洪承疇五月投降清朝,後來成了清朝漢人大學士,洪承疇之前戰爭幾乎都以勝利收場,松錦之戰戰敗投降清朝,西元1665年才過世,7月29日崇禎將陳新甲下獄,9月22日斬首,陳新甲斬首後,明朝失去最後和談的機會。
西元1643年崇禎十六年,9月清太宗皇太極過世,五歲的福臨承繼帝位。
西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3月1日攻陷北京西方的大同(現在的大同市),6日攻克宣府(今河北宣化),離北京更近,甲申之變於3月16日攻入北京,周延儒1月被賜死,崇禎皇帝3月19日自殺身亡。

西元1645年順治二年洪承疇因清朝剃髮令導致處死不服從的明代忠臣義士,使得遭到漢人唾罵,7月4日到27日開始李成棟的三次屠城,史稱嘉定三屠,但李成棟雖代表清朝屠城,但後來西元1648年順治五年時又反清。

西元1646年順治三年,張獻忠從成出兵對抗清軍,行前將自己的妻妾幼子全部殺光,避免被俘虜。
西元1646年順治四年,張獻忠於鳳凰山(西充縣和鹽亭縣交界處,西充縣城東南15公里的多扶場西)多寶寺前太陽河畔偵察時被清肅親王豪格的前鋒劉進忠部隊射殺身亡。

西元1662年康熙元年6月1日,永曆帝與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南明徹底滅亡。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