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1年底臺灣公投時,當時我在深度文向我們的贊助好友預告,全球將以核能為未來能源發展的核心,結果當年核四公投未過,結果英國最新推出了70年來最大的擴增核能計畫,平民核能計畫(Civil Nuclear),設定了整份藍圖,希望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呼應我在2021年底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預告歐洲將以核能代替綠能,那時候我使用美國能源部的報告與科學告訴我們深度文的贊助好友,核能因為成本低廉,完全不產生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核廢料的技術一直在進步,核輻射透過封存半衰期越來越短,未來有可能只要幾年就結束核廢料的危險性,甚至核廢料也能重複發電,當時我甚至預告德國將大轉廢核方向。
另外那年我判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烏俄戰爭即將爆發,當時我就已經認為天然氣有很高的風險因為烏俄戰爭而大漲,所以將會導致歐洲能源政策大轉彎,結果兩年過去,預言成真,當時沒有臺灣任何媒體報導烏俄戰爭,你可以去查2021年還不到年底前我就已經預告烏俄戰爭會開打,但當時這個訊息太過關鍵,我只提供給我們付費觀看的贊助好友,有些人因此重倉天然氣,一年內就把房貸還完。
世界核能協會是核能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支持全球核能產業。組織總部位於倫敦,認為核能是應對氣候危機的高效、有效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核電站在運行過程中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在生命週期中,核電站每單位電力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與風能大致相同,與太陽能相比每單位電力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Mehdi Leman認為,根據世界核能協會和OECD核能機構(均為核子遊說組織)的設想,到 2050 年將全球核電容量增加一倍只會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 4%。但為了做到這一點,從2022 年 3 月開始,世界需要每年將 37 個新的大型核反應器併入電網,逐年增加,直到 2050 年,另外他認為核反應爐也容易成為軍事目標。
2023年11月為止,包括臺灣在內的32個經濟體,美國擁有最多的反應堆,截至 2023 年 8 月有 93 座在運行,佔全球核能發電量的 30% 以上,中國的發電量第二,佔 13.5%,但 55 座反應爐少於法國的 56 座。後者佔全球發電總量的 13.3%,所以法國可能是可以跟中國相提並論的核電大國,德國也一直不斷跟法國購買核電。截至 2023 年 11 月,核電可以滿足全球 10% 的能源需求,核電廠的使用壽命高達80年,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 預測,到 2050 年,全球能源消耗總量預計將成長近 50%,如果沒有核電,減少碳排放幾乎不可能,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的氣候記者Casey Crownhart認為關閉核電站可能是氣候目標的一大挫折(big setback),核工業政策組織核能研究所(Nuclear Energy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核能減少超過4.76億噸碳排放,美國能源部表示,這相當於減少1億多輛汽車道路,比所有其他清潔能源的總和還多。
美國最傳奇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他的孫子Charles Oppenheimer認為因為核武器的關係,所以很多人把核武器與核能搞混,他認為:我們必須克服我們的認知和政治偏見:核能是必要且安全的,與核武不同。
但美國Gallup民調顯示,55% 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強烈」或「某種程度上」贊成使用核能,2022年開始上升4%,與烏俄戰爭石油與天然氣大漲有關,民調相關顧問認為油價大漲時核能的做為電力就會提升他的支持度,反之則下降。
2022年2月2日時歐洲議會已經把核能指定為綠色能源。
歐盟委員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 說:climate action is to her heart.!氣候行動對她而言至關重要,這裡的Heart,是人內心最深層的情感,強調的是他個人強而有力的承諾。當時他說Europe's man on the moon moment !這是歐洲人的登月時刻,在我看來一點也沒錯,把核能是污染與危險的觀念放棄,是歐洲的一大進步,推翻了歐洲幾十年反科學的政治意識形態,你不要覺得歐洲很進步,歐洲存在很多很可怕的封建與落後思想,比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
到現在義大利的保守派其實對於他們的女人不生小孩還帶有歧視,甚至反對墮胎等,經濟學已經證實,墮胎能帶給很多處於經濟弱勢的女性更好的人生,有興趣你可以去看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擁有太多孩子在義大利甚至被認為是保守派的象徵,因為這是一種意識形態,根據經濟狀況根本不可能生這麼多孩子,甚至他們反對移民變成義大利人。
在能源戰爭中,法國以7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自然瘋狂支持天然氣波蘭、匈牙利、捷克共和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芬蘭全部都支持,而德國則支持天然氣,2011年福島(Fukushima )核災以後,德國當時決定在2022年以前關閉所有核電廠,丹麥、奧地利和盧森堡跟德國同一陣線。
2023 年4 月德國關閉了剩下的三座核反應堆,結束德國60年的核能時代,丹麥於1985 年廢核,義大利1990年廢核,1999年奧地利議會通過廢核憲法,而另外一個再生能源的議題是土地,美國 Armond Cohen是Clean Air Task Force (CATF)的創辦人,這個組織希望減少空氣污染,他計算美國東部的能源需求就需要10萬平方英里的太陽能板,或者80 萬平方英里的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但同樣的能源核電廠只要500 多平方英里。
核能是最節約土地的能源,每單位能源所需的土地比煤炭少 27 倍,比太陽能少 34 倍,核電電網比起太陽能與風能需要重新佈線和改造電網才能接入電網,核能不需要,且核能產業每兆瓦電力僱用的工人比其他能源都多,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在所有能源中,核電廠的工會會員率也是最高的,根據 2020 年美國能源和就業報告,只有 4% 的太陽能行業工人和 6% 的風能行業工人加入了工會。
根據哈佛大學與伯明罕大學合作進行的2021 年研究,在2018 年,全球約五分之一的死亡是由化石燃料造成空氣污染所導致,每年造成870萬人死亡,哈佛大學也在2022年發現居住在石油或天然氣作業附近的人們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更高,用核電廠取代化石燃料電站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截至2022 年11 月,約140個國家已宣布或正在考慮淨零排放目標,佔全球排放量的近90%,其中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已宣布能源戰略,其中包括在能源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是一個趨勢,但是設計輸出功率僅為 300 兆瓦,是目前反應爐輸出功率的三分之一。理論上,建造一座SMR僅需1.5至2.5年。現實卻截然不同,目前實際的狀況與理論值差距還很大,
2023 年 7 月,美國 40 多年來第一座新核反應爐在喬治亞州沃格特爾工廠準備全面運作。第二個反應爐計劃於2024 年3 月在同一地點上線。每個反應器可產生足夠的電力為50 萬戶家庭供電,一旦兩個裝置全面投入使用,預計將減少該州總碳排放量的5%至10%。但儘管它們都是小型模組化反應堆,都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推廣的,但第一座反應爐的價格已升至 300 億美元,是最初估計的兩倍多。
部署中小型反應器的努力不限於美國。俄羅斯是核反應器的主要供應國。 2022年,匈牙利宣布向俄羅斯建造的兩座新核反應爐頒發建造許可證。 (歐盟對俄羅斯的製裁不包括核能。)2023年,土耳其開設了第一座核電廠,該核電廠也是由俄羅斯建造的。中國也計劃在 2030 年左右投入營運自己的鹽冷商業反應爐(Molten salt reactor 。
臺灣的計畫
而臺灣的計畫呢?2017年1月26日《電業法》修正,推動綠電自由化,讓再生能源業者有許多管道可以銷售電力,例如直接賣給用戶(直供),台電也於2018年1月25日公告施行轉直供的營運規章及系統平台,為用戶提供多元購電管道,滿足再生能源使用需求,2020年5月首次受理業者轉供案件,統計至去年底已共計85家綠電業者(包括25家再生能源售電業、40家再生能源發電業、20家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及291家用戶參與轉直供,累計轉直供的度數達約37.6億度。
這主要就是台電不用自己建構設備,只要買電就好,再生能源發展,躉購費率下降,產業需求增加,更多的綠電業者開始選擇賣給民間業者,不再透過躉購賣給台電,等於這些綠店業者可以自己做賣電者。
以台電當前發電狀況,燃氣佔據43%,核能佔據8.1%,燃煤佔據22.5%,實際上燃煤比起燃氣污染更嚴重,完全以核能取代燃煤就能有效解決空氣污染,並不需要極端先以核能代替燃氣,那是更長遠的目標。
全球反核國家的幾大笑話是比如德國跟法國購買核電,自己反核,而另外一大笑話是歐洲在天然氣遭到俄羅斯斷電的時候,只好採用更多燃煤發電,結果導致空氣污染惡化,比起投資核能要付出更大的健康代價與更多的成本。
歷史高峰大概在4030萬瓩,以今天晚上為例為2344萬瓩,台電常用的1MW=1000kW所以23325MW=23,325,000,000瓦/1000=23,325,000瓩=23,32.5萬瓩
以MW來跟我們熟知的KWh(一度)來看,23325MWh=23,325,000KWh,所以是2332萬度,差不多就是每人1度電的概念,1度電差不多是一台微波爐跑一小時的概念,而尖峰時刻則差不多是跑兩小時。
臺灣2022年的數據總發電量為2881.48億度,燃煤仍最高,占42.07%,其次為燃氣(38.81%)、再生能源(8.27%)、核能(8.24%)、燃油(1.54%)、抽蓄水力(1.06%),所以再生能源辛苦了半天,也跟三座老舊的核能廠差不多而已。
德國2023年總發電量差不多是5081億度,2021年數據德國63.7%的能源依賴進口,德國約 95% 的天然氣是進口的,55%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30%來自挪威,13%來自荷蘭,烏俄戰爭後進口天然氣的最大來源國是挪威(43%)、荷蘭(26%)和比利時(22%),2023年因為德國電力政策,鋼鐵、塑膠、電池和汽車全部的工業品幾乎全數破底。
前面說了很多,臺灣當前燃煤高達40%,燃氣40%,如將再生能源拉高,將步入德國的後塵,台積電等廠商的生產成本將被大幅拉高失去電價競爭力,且沒有這麼多土地可以供再生能源發電,歐洲最大的德國跨國電力公司,世界最大的電力公用事業Eon的負責人Leonhard Birnbaum認為德國應該停止他們把核電的看法強加給歐盟其他國家,強調核電在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性。
法國能源部長更是話說的直接:
大規模進口法國核能,同時又拒絕承認核能作為低碳能源價值的每一項歐盟立法,這是自相矛盾的。然後更直接說天然氣就是一種化石燃料。
進口法國電力只是因為它更便宜,而不是因為他們的國家面臨電力短缺。
最後寫下:
全國中小學的孩子在學校,都可以同步在冷氣空調的舒適環境裡學習,這是「幾十年做不到,現在完成了」,是多麼不簡單的工作!
這跟電網韌性與發電問題有什麼關係?行政院的報告真的令人啼笑皆非,這是興達電廠事故報告,不是政府政績報告.....
在更早以前,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發生815大停電,當時也稱臺灣中油對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巨路國際公司更換卡片不當造成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導致備轉容量不足,事件事發瞬間跳脫4,384MW,結果當時台電的說法2017年台灣服役中最大機組為核二廠,容量985MW,是全台最大的發電機組,也就直接證實了,核能是可以保證最大備轉容量的發電機組。
再到2021年興達發電廠513全台大停電,高雄市路竹區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工作人員於驗收設備時,因誤操作不正確的隔離開關,造成輸電設備匯流排產生接地故障事,導致電壓驟降,進而造成興達發電廠四部燃煤機組跳機損失供電量約220萬瓩,影響400萬戶,但注意臺灣發電高低差不多就是2000萬瓩到4000萬瓩之間,喪失220萬瓩就停電,代表10%左右的備載而已,5月17日12時54分一號機因鍋爐燃燒器控制系統故障而跳機,造成55萬瓩的損失,這次更少,才55萬瓩,這次台電承認缺電:
2021年5月17日20時10分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5月17日20時50分執行緊急分區輪流停電,勿搭電梯,電1911或台電官網查詢。
在這樣2021年大停電的背景下,2021年的公投仍然沒有過關,臺灣2014年以前備用容量率一度在1990-2000年前歷經低谷。
資料來源:https://clcheng.netdiy.info/wp/
更早1980年代以前還曾經是負值,水火發電並重的時候,年年限電,隨後台電開始積極開發火力與核能,甚至因能源危機導致備用容量過多,才檔下當時的核四工程,因為當時55%,不會想到之後的電不夠用,這很關鍵。
台電在2010年10月曾預估自己的備用容量。
資料來源:https://clcheng.netdiy.info/wp
但這份資料把核四估在2011和2012年底商轉,林口、深澳、大林、通霄機組全面更新,也達不到16%的標準。
2019年11月正式開工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2025年才完工,四接也還沒有下落,結果2024年一開始經濟部對2028年「應備總供電容量」數額僅剩下為4885萬瓩,因為把總供電容量的定義從日間的尖峰,改成夜間尖峰,等於達不到直接改一個標準的鴕鳥心態。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 2023 年 8 月 7 日成立,臺灣企業交易碳權平台。但台灣沒有施行總量管制,交易所只會有「自願減量額度交易」,自願減量額度交易的性質類似「基線與信用交易」,企業提出自願減量專案,達成減碳目標可取得拍賣碳權,販售有碳費抵換等需求的開發單位或企業,歐盟採行總量管制的交易制度,並不認可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產生的碳權抵換,這將會是台灣未來勢必需調整、協商的難題。
兩者差異在:
總量管制與交易:由政府訂定一個碳排放總額上限,再將額度分配給各企業,並允許企業彼此間交易配額。基線與信用交易:為總排放量設定一基準線,若企業減量至基準線以下,多出來的額度將轉換為可交易的碳權。
2023年10月1日起試行的「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最大的魔王,美國類似CBAM、針對進口貨品徵收碳關稅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在準備,CBAM預計在2026年全面實施,鋁、鋼鐵、水泥、肥料、電力與氫氣、螺絲螺帽零件全部都是,非歐盟之生產商可證明該產品於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則進口商可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問題是臺灣這種無總量管制的碳排放規定,很可能不被有碳定價的歐盟採納。
必須支付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會使得臺灣的產品出口競爭力大受影響,2030年希望溫室氣體降低55%,2050年淨零碳排,而以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煤炭的臺灣企業,沒有核能就等於必須接受龐大的碳關稅,台灣有 212 項,達到245 億元,光是鋼鐵就會大受影響,碳盤查是重中之重(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CFV),歐盟的CBAM希望補充碳排放交易系統(ETS),這是強制系統,而臺灣的是自願系統,CBAM也不接受買碳權扣抵,CBAM只有繳交碳稅或碳費及購買ETS所換算的碳成本,才可以抵換,也就說臺灣碳權交易所就是個廢物,因為歐盟根本不接受。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