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台股】20240529(三)-長榮股東會搭配萬海股東會一起服用,綜觀全球海運前景

作者:納蘭雪敏



長榮昨天2024年5月28日週二召開一年一度股東會,總經理吳光輝透露產業前景,目前全球海運市場運力五月持續惡化,比起4月更加嚴重,市場缺船缺櫃狀況浮現,客戶使用貨櫃也請客戶提高貨櫃周轉率,如果延遲必須收取費用。

主要是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導致紅海危機持持續,已經2024年Q1持續到Q2,去年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發射3000枚飛彈攻擊以色列,此後雙方開始第五次加薩走廊的戰爭行動,至今尚未結束,且伊朗相關等武裝部隊攻擊紅海商業船隻,導致目前各大航商繞行南非,這次股東會長榮認為會延續到傳統Q3旺季。

4月法說會時長榮已經樂觀,4月第一週與第二週的運價指數持續下跌,但長榮擔心遠東市場缺貨櫃,結果法說會結束到了5月初,如長榮所預料開始出現缺貨櫃的狀況,市場積極補庫存。

經濟展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4月發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預估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2% ,其中預估美國經濟成長2.7%,大陸成長4.6%,歐元區增長0.8%,三大主力經濟體皆正向增長,不過4月份PMI狀況不佳,不過對照了4月的貨櫃情況,本就有一定程度的緩解。

正向方面長榮認為美國經濟表現良好,歐洲經濟持續復甦,大陸雖受房地產危機影響,中國大陸各種刺激措施陸續推行,各項市場指標轉好,這是積極層面。

但負面的部分,俄烏戰爭、加薩走廊導致的紅海危機及美國維持高利率對全球經濟持續成長有負面影響。

目前長榮規劃營運船隊目前維持自有船 60%,租用船 40%,長榮海運北美線的長約比重近 5 成,共計217艘、運能165萬TEU,已簽約的新船訂單尚有62艘待交付,運能約76萬TEU,今年預計23艘新船交付,新增運能約21萬TEU,明年有20艘約17萬TEU。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是二十呎標準貨櫃單位,是國際貨櫃運輸中用來衡量貨櫃運輸容量的標準單位。一個TEU相當於一個長20呎(6.096 公尺)、寬8呎(2.4384 公尺)、高8.5呎(2.591 公尺)的標準貨櫃。這個單位被廣泛用於描述貨櫃船、貨櫃碼頭和貨櫃運輸系統的運輸容量。例如,一艘運力為10,000 TEU的貨櫃船,表示它能夠運輸10,000個20呎標準貨櫃。TEU作為統一的衡量單位,便於各方在全球貨櫃運輸中進行比較和計算。

聯盟狀況

海洋聯盟在今年2月27日簽訂聯盟延長合作協議至2032年,期滿並得繼續延展至2037年,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是全球三大航運聯盟之一,由多家大型航運公司組成,希望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合作來提高航運效率、擴大航線覆蓋範圍和降低運營成本。海洋聯盟的主要成員包括,長榮海運(Evergreen Line)、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東方海外貨櫃航運(OOCL),當時2017年成立,目的是在全球主要貿易航線上提供更好的航運服務,包括亞歐航線、亞美航線和跨太平洋航線等,透過聯盟內部的合作,成員公司可以共享運力和航線資源,合作範圍包括船隻共享、航線優化、碼頭操作協調等,透過共享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海洋聯盟的總運能大約為4.3百萬TEU,佔全球船隊運能的16%,是全球最大航運聯盟。

另外兩個主要是2M聯盟和THE聯盟,2M聯盟由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和馬士基航運(Maersk)組成,目前總運能大約為2.82百萬TEU,但聯盟預計在2025年解散,THE聯盟的主要成員包括赫伯羅特(Hapag-Lloyd)、海洋網絡快遞(ONE)和陽明海運(Yang Ming),其總運能大約為3.5百萬TEU​。

家族糾紛

長榮海運股東、律師林文鵬在2024年4月22日前往台北地檢署,控告張國華、長榮董事柯麗卿,涉嫌於長榮海運 112 年 8 月 14 日處分長榮航空股票重大訊息公布前買賣長榮海運股票,涉違反證交法內線交易罪,並指控長榮海運及子公司向巴拿馬長榮國際(EIS)進行近 300 億元的股權及不動產交易,造成長榮海運鉅額損失。

長榮集團(Evergreen Group)由張榮發創立,他有四個兒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和張國煒。張國華是張榮發與第一任妻子林金枝所生的三個兒子中的長子。張國華目前是長榮國際的董事,並且在父親去世後,與兩位兄弟(張國明和張國政)一起爭奪集團的控制權​。

張國煒則是張榮發與第二任妻子李玉美所生的唯一兒子,根據張榮發的遺囑,他被指定為繼承人,成為長榮航空(EVA Airways)的董事長。結果引爆了大房的張國華和其他兩位兄弟的不滿,導致長榮家族糾紛至今。

這次林文鵬雖然是代表長榮海運小股東,但他過去是立榮航空的董事,也曾擔任星宇航空律師,被認為是張國煒的人馬,但這次他並沒有受到張國煒的委任,而是接受長榮小股東委任。

長榮海運董事長張衍義表示,公司專注本業,與巴拿馬長榮國際的交易是因應所需,長榮委任律師陳錦旋則補充說明:按照登記資訊,巴拿馬長榮國際的 PP仍是張國華,目前只有一位Permanent President,長榮海運進行相關交易的對象公司的代表人,一定以商業登記為準。

長榮海運發出2點聲明

一、長榮海運基於營運需求之任何投資皆經獨立專家出具報告、經審計委員及董事會依程序通過,股東針對長榮海運投資的指控與事實完全不符。

長榮海運指出,公司一向注重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本公司暨子公司舉凡重大資產取得與處分,均依據本公司暨子公司資產取得或處分處理程序辦理,除取得業界具公信力之專家出具資產價值評估報告外,另委請獨立公正會計師針對各案交易價格出具合理性意見書,所有資產取得與處分案均經本公司審計委員會與董事會核議通過,並依主管機關規定發佈公告、重訊與辦理重大訊息記者會等事宜,相關程序皆遵循法規,各該資產之取得亦均為公司長遠發展所需,絕無任何違法情事,該股東之指控完全與事實不符。

二、依巴拿馬當地政府機關登記資訊,巴拿馬長榮國際公司之董事長為張國華先生並無疑義。

長榮指出,自2016年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逝世後,四位遺囑執行人依巴拿馬長榮國際公司章程第7條第9項及第10項規定,一致同意指定由張國華先生擔任Permanent President (常任董事長)之職位至今。巴拿馬當地政府機關所登記巴拿馬長榮國際公司之常任董事長為張國華先生,並無疑義。該名股東主張巴拿馬長榮國際公司的Permanent President(常任董事長)應為張國煒先生或張國明先生,此為毫無法律根據之錯誤事實。

不過精彩的來了,針對長榮的聲明裡面,其實因為去年犯了錯,去年2023年6月19日長榮召開董事會決議處分有價證券,卻延遲輸入重大訊息於公開資訊觀測站,事後證交所對公司開罰,限5天內繳交新台幣20萬元違約金,長榮海運當時先繳交20萬元違約金,針對相關情事,投保中心也在股東會上進行提問,希望公司可以進行說明,對此張衍義表示,公司已向證交所提出申覆,希望撤銷原先處置,董事會去年經董事會決議出售長榮航空股權案,經公司提案單位預先研究相關規定結論是:「不需在董事會決議後立即發布重訊,而是待實際執行董事會處分決議、賣出實際成交金額累計達公告標準再行公告。」為求謹慎,公司還另行洽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徵詢專業意見,也詢問過證交所承辦人員。(投保中心全名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林文鵬這次股東會以股東身份發言指出,巴拿馬長榮國際的資產交易,包括西元2023年購買新加坡長榮股權,及長榮海運與 EIS 的資產交易,看不出有必要性,他不滿表示:「憑什麼張國華要我們股東買,我們就買?」。

林文鵬指出,針對長榮國際出售長榮航股權一案,係為張國華與柯麗卿的內線交易,若以長榮航 5/27 股價計算,內線交易所得的不法獲利,超過新台幣 200 億元,此事也讓股東權益受損,他要求經營團隊要給一個合理交代。

長榮律師陳錦璇表示,長榮國際出售長榮航股權,根本不知道買家是誰,且董事會通過的決議,並不一定要發布重大訊息,不能因此而定義為為內線交易,且不當利得,是以重訊發布前 10 個日平均股價計算,也絕對不是 200 億元以上。

也有股東發言緩頰,站在投資人立場,只關心三件事:

第一、經營團隊是否有妥善經營公司

第二,公司是否有賺錢

第三、發配給股東的股利是否合理

至於其他,長榮集團內部的公司繼承之爭或官司,不是股東人感興趣之事,更不希望公司股價因此受波及。 

長榮海運2024年通過配發10原現金股利,股東會出席率達 71.48%,2023 年全年稅後純益約 353.37 億元,年減 89.4%,每股純益 16.7 元,從2022年海運高點獲利1000億元以上來看,衰退真的不少,但去年長榮 2023 年Q4 稅後純益為 32.9 億元,EPS 1.56 元,是貨櫃三雄中,去年Q4唯一獲利。

張衍義表示,去年 EPS 16.7 元,配發現金股利 10 元,配息率達 60.6%,這樣的高配發率,自認應該沒虧待股東。

長約保護

長榮與客戶簽長約鞏固業績,過去一年運價波動雖大,但是長榮業績衰退幅度並沒有如運價劇烈,就是受到長約運價保護所致,長榮美國線長約佔貨量約50%到60%、歐洲也佔貨量約20%,因此長約對於長榮業績就有形同避險的作用

長榮4月法說會上曾說,今年長榮北美年度合約運價呈現微幅上漲趨勢,長約貨量占比約在5到6成,歐洲線長約價格依合約談判時程不同,而有不同的上調幅度,長約貨量佔比約2成左右。

所以推算比例北美以50%的50%計算,長榮北美佔據整體有25%部位是長約,歐洲部分20%的20%推算則是4%,整體而言大約30%上下的合約是長約,其餘70%不是。

昨天同一天萬海也召開股東會

萬海

萬海現金股利1.5元,與長榮說法一樣,THE聯盟的萬海的總經理謝福隆也同樣表示,5月是比較大的轉折點,因為缺船、缺櫃帶動運價明顯走揚,歐美線開始補庫存,亞洲物流鏈跟著動起來,加上星、馬塞港,近1、2周出口到東南亞運價明顯上揚,預期年底前都可維持較強成長

等於比起長榮的說法旺季到Q3,萬海直接給到Q4。但謝福隆表示塞港會拉高船公司營運成本,帶動運價上揚,尤其在缺櫃情況下,船公司會選擇將貨櫃配置在高運價的歐美航線,目前美國加南美航線是萬海最大營收獲利來源,但近洋線是萬海的本業,在現階段沒有缺櫃的情況下,萬海在遠近洋線都會把握商機

目前南美線非常旺、運價追高,謝福隆透露,今年上半年貨量成長20%,但因為碼頭擁擠沒有泊位,要加船搶賺高運價的空間有限

法人關注萬海是否投入歐洲線營運?謝福隆表示,目前有其他航商接觸,邀請共同聯營,公司還在研究,歐洲線投入資本大,且要考慮長久穩定夥伴關係,加上萬海船舶不夠用,今年內應該來不及增開歐洲線。

今年美國首季進口貨量成長23%,5月貨量成長明顯,以目前成長力道,第三季傳統旺季還是看好,萬海去年度2023年合併營收為1,002.2億元,年減61.30%,稅後淨損57.96億元,每股虧損2.07元,比起長榮的狀況悲慘不少,萬海去年第四季再度轉虧損,單季稅前淨損為52.99億,歸屬母公司單季稅後淨損38.77億,每股虧損1.39元。

萬海今年2024年Q1合併營收為276.18億元,稅前淨利61.41億元,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46.23億元,EPS1.65元,優於去年同期EPS-0.75元,轉虧為盈,優於2023年Q4EPS-1.39元;單季賺贏去年全年,萬海4月單月自結稅前淨利30.64億元,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23.53億元,EPS0.84元,4月單月就賺第一季的50.89%。

萬海強調船舶自有率達到94%。

陽明股東會

陽明股東會是上週2024年5月24日週五舉行的,總經理杜書勤認為今年2024年陽明樂觀看待下半年,但紅海危機迫使亞洲到歐洲、地中海航線船舶需繞行好望角,航程大增,航商也需投入更多船,預計消化15%~20%運力,這一點與5月23日萬海的看法一致,萬海更是在5月23日法說會歐洲需求旺季提早在5月報到,而全球閒置船舶降到1%,已來到疫情期間的水準,今年第一季遠東到美國貨量年增23%,顯示市場需求非常強勁。不僅美國需求量大增,南美航線的貨載量也非常好,原先1條歐洲線由12艘船組成,現在變成要15艘才能維持供應量。

2020年全球閒置貨櫃船運能達271萬TEU(20呎櫃),到今年5月14日閒置運能已下降到19萬TEU、低於1%,代表船舶供給緊張。上海貨櫃運輸指數SCFI 今年4月3日為1,745.43點,隨後開始連續六周反彈,截至5月17日止,SCFI指數已經來到2,520.76點,漲幅達44%。由於四大主要航線報價大漲,各大航商開始把貨櫃從其他航線抽調到四大主要航線,缺櫃、缺船效應因而蔓延到其他航線,導致亞洲至西非、南非、南美報價漲幅也開始上漲,漲幅逾2成。多家大型海運公司開始宣布6月起對近洋線加收旺季附加費(PSS),加收幅度最少比當前運價多5成以上。

最新上海SCFI指數:

SCFI运价指数 | 上海航运交易所 (sse.net.cn)

陽明過去四年EPS,分別為2020年4.51元、2021年48.73元、2022年51.71元、2023年1.37元,2024Q1 2.69元,今年每股配發現金股利2元,去年營收1406.23億元,歸屬母公司業主獲利47.74億元,EPS1.37元。

今年Q1合併營收為438.01億元,稅後淨利93.79億元,年增175.7%,由虧轉盈,Q1單季獲利超越去年全年獲利的47.74億元,多賺約46.05億元,單季獲利就較去年全年獲利成長約96.46%,將近1倍,Q1EPS 2.69元,賺贏去年全年EPS1.37元。

新任董事及獨董候選人名單出爐,董事名單包括鄭貞茂(交通部代表)、賀陳旦(交通部代表)、戴佐敏(交通部代表)、陳純純(交通部代表)、施克和(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張建一(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許婉琪(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陳方元(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陳劭良(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劉文慶(台灣航業股份有限公司代表)。

新任獨立董名單包括唐達興、邱晃泉、熊正一、黃智聰、蔡豐明。

鄭貞茂則繼續擔任董事長,自有船舶占比為35%,相較萬海94%低不少,2026年起5艘1.55萬箱LNG船陸續交船後,自有船比例會進一步提升,長榮自有率則約60%,陽明董事長強調世界排名第七的 ZIM(以星綜合航運) 其自有船比例僅有 10%,他認為自有率並不重要。

比較經典的場景:

陽明紀念品發放「超商商品卡 100 元」,陽明過去已經超過 10 年沒有發放紀念品,持股未滿 1000 股的零股股東,就需要親自出席股東會才可以領取,排隊人龍從國軍英雄館門口一直延伸到中華路上,因未加派人手來維持秩序,且動線不明,大部分小股東非常自律地依序排隊,但當隊伍移動時,有少數人趁隙插隊,引起其他股東不滿,向在場舉牌的工作人員抱怨。

2022年與2023年陽明配現金20元,今年配發2元現金股息格外落寞。








張貼留言

1 留言

自然寫道…
搞不清楚
遺囑都立好了,為何還能吵.
是遺囑跟法律相違背嗎? 當初律師沒點出來??

台灣這些大的家族企業,不時就爭遺產或內鬥
是台灣法律有漏洞不完善?
還是大老闆們硬要立自己喜歡的遺囑而不聽律師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