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楊金龍約談臺灣重要行庫,從建融、房貸餘額成長前十大開始逐一攻破,9月準備祭出第七波房地產信用管制,很多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影響臺灣市場有多大?
資金的成本是利率,無論股市、房市、債市他們都建築於資金的水量,新青安後,房貸餘額暴增5000億元,此外寬限期延長到五年的異常狀況,使得房貸餘額無法正常消化,正常情況下有還本金,房貸餘額都會被消化,但新青安導致大量使用寬限期,使得房貸餘額無法消化,又使用低利率搭配40年房貸誘惑,看似讓銀行長期有了利率的收入,卻忽略老化的勞動力與市場的危機。
日本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或者軍公教的退休年金與勞保年金都是很好的例子,在設計退休基金的時候當時的人完全不會想到會面臨少子化與產業衰退,因為當時處於榮景,此時此刻的臺灣正處在AI的大浪潮上,人人都興奮不已,台積電站上世界的舞台,市值是全球前十,孫運璿的大智與超長的眼光拉來了張忠謀成立了退休後的帝國。
過去四年受惠缺晶片潮已經結束,旅遊潮席捲而來,長榮航空2024年上半年再創歷史最佳本業獲利,Q2大賺100億元,上半年已經狂掃167億元的歷史最佳成績,臺灣錢淹腳目似乎在科技業半導體與IC設計再現,1980年代高利率時代成立的竹科是臺灣工研院技術轉移與臺灣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產業奇蹟。
見證的是孫運璿長達超過40年以上的驚人眼光,更是張忠謀與臺灣這塊土地上無數菁英企業家所傳承的工程師傳統,這份光榮正如當年日本最高峰時期,美國學者傅高義寫《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日本如日中天,沒想到日本面臨失落的數十年,靠著幾乎無限量的寬鬆貨幣政策,至今勉強走出失落的陰霾。
但日本的新一代承受巨大的痛苦,女性的心聲是《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男性的心聲是要承受昭和時代以來最大的薪資衰退與通縮環境。
年輕人依然過勞死,2016年日本廣告公司電通,東大畢業的新人高橋茉莉,宿舍自殺身亡,2022財年,日本仍有122人過勞死亡。
2022年度、仕事が原因の過労死と認定された人は全国で121人。
臺灣複製了日本模式,以高工時、代工,精實管理,製造業的發展模式與日本當年的發展如出一轍,工時衝上全球第4,僅輸給第一名的新加坡、第二名的墨西哥、第三名的哥斯大黎加,甚至超越了南韓與日本,成為亞洲第2,全球第4。
亞洲文化中相當注重面子,而歐洲文化更注重實際,之後我可以分享更多實際在亞洲與歐洲工作過的人的經驗,可以說明為什麼歐洲的工時更短,卻更有效率,用更少的工時創造出更大的經濟的效益是必須從文化工程著手的,而臺灣還沒有擺脫亞洲文化的面子文化與高工時文化,並且把高工時視為一種榮譽與認真的表現,但背後實際上是不求效率與務實的面子文化與微觀管理(micromanage)。
要說到這邊才能讓多數人理解,沉溺在台積電的榮耀中背後實際上堆積的是違反主流先進國家的制度才因此有的榮耀,你不能否認高工時帶給工程師更大的領先優勢,不能否認台積電有許多優秀的開發人員,但你也同樣不能否認,臺灣使用便宜的電,龐大的台電虧損,超高的工時才換來的台積電。
台積電新人離職率達到15%,但這樣的離職率已經算低,104人力銀行調查,同期2022年的產業離職率是25%~40%,整體離職率達到23.4%,2023年曾有台積電內部員工表示一個月加班超過100-150小時,扣除掉假日不算,平均每天加班4.5小時到6.8小時。
能承受這樣加班時間的必然是年輕人或者身體健康的中年人,絕非高階主管,意識到一點很重要,日本過去的1980年代的王者產業汽車產業殺的美國喊出日本第一,現在臺灣的台積電殺的美國INTEL跪地求饒,劇本是完全的一模一樣。
在當時東京皇居的土地價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加州,房地產的生產本質是透過店面營業獲利吸收部分賺取租金,而住宅的生產本質是透過出租賺取管理與租金來獲利。
問題來了,臺灣的房價持續的上漲正複製日本當年不顧租金報酬率的歷史,反應的是大量的現金湧入,當現金湧入,人們失去了危機感與謹慎,日本的老人佔據著日本財團,新創事業難以發展,臺灣的企業家都紛紛步入65歲的退休高齡,站出來的人人都是白髮與老人斑,童子賢已經是裡面最年輕的了,他也已經64歲了。
台積電的成功是所有因素的串連,要有孫運璿,要有工研院,要有張忠謀,要有台電,也要有便宜的勞動力,願意支持的政府與土地,但如果成功只有這一次,沒有更多新創企業,那是不是代表成功的要素正在逐漸衰退,正如同日本在豐田後沒有新創公司進入到日本權值股,臺灣同樣也沒有代表性的新創公司,這就代表著成功的要素正在消失了,現今政壇有孫運璿嗎?工研院還能持續培植新創公司嗎?有張忠謀的人物願意來臺灣創業嗎?
如果這些台積電拆解的成功要素都不再了,那臺灣未來如果台積電像豐田一樣風光不再成長動力從何而來?
楊金龍似乎意識到了房地產的泡沫,開出三大關鍵指標:
1.不動產放款集中度(購屋+建融/總放款),6月底全體銀行平均是37.4%
2.不動產放款餘額,包括購屋與建融
3.非不動產放款占總放款比重
新青安的失控之下,顯示的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矛盾,楊金龍記取了日本泡沫的教訓,正在帶針上陣戳破臺灣歷史最大泡沫,這場戰役如果失敗,臺灣將走上日本後塵,如果成功,至少能替臺灣閃躲過一次巨大的金融風暴。
但戳破歷史最大泡沫是有代價的,短期而言,房貸利率將引領利率向上,畢竟抵押貸款利率本來就是重要指標利率,會讓銀行信貸利率也同步向上,但同時利多於銀行的長期損益表,但對資產負債表不利,因為違約的可能性會伴隨利率增高而開始增加。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顯示,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房貸違約率為0.17%,不過此後一路降低,2023Q1為0.06%,Q2/Q3緩升至0.07%。
現在0.07%到0.17%是重要的觀察指標,三年內房貸利率將上看4%,我這裡說的是指總費用年百分率,也就是必須把所有費用併入利率計算,這才是真正的利率,部分銀行告訴你手續費不是利率,是話術,借錢當然是所有費用併入計算,怎麼能把手續費扣除呢?
金管會網站就提到:「總費用年百分率」是根據借款利率、借款期間以及辦理貸款所需支付的相關總費用,所計算出來的一個百分率,可以相對的反應出各種貸款的「真實負擔」。
所以任何貸款都要詢問總費用年百分率才是真實利率。
房貸的總費用年百分率將三年內上看4%,楊金龍上任以來不動產信用管制做定向管制效果相當好,一方面房地產仍然發展,產業卻不用同步被管制信用,雖然房地產利率的定向管制算是比較失敗,如果房地產的二房以上利率的%數大幅增加對於打擊投機更有幫助。
帶針上陣的央行行長楊金龍真的值得給他更高的榮譽,比起彭淮南的信用管制,他的動作更快更細膩,雖然仍然不敵瘋狂的房地產資金,但可預見的未來臺灣房價將在2024年出現拐點。
如我2024年5月1日的預言:
楊金龍在錯誤的財政政策與房地產政策上努力在貨幣政策突圍,已經非常值得鼓勵了。
這一戰將決定臺灣是否步上日本的後塵。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