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401009(三)-電力等同算力,美國稱霸世界資料中心

作者:納蘭雪敏

資料需要大量的電力這已經不是新聞了,台股的華城受惠於重電需求出貨美國而股價大漲,美國的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CEG)跟微軟在2024年9月20日簽訂了20年的購電合約,而且會在2028年重啟三哩島核電廠。


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在1979年3月28日曾經發生核洩露事故,2023年12月15日華爾街日報曾引述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CEG)的說法未來AI用電是電動車充電量的五到六倍。

AI's demand for power in the U.S. could be five to six times the total amount needed in the future to charge America's electric vehicles.


CEG股價在2024年10月8日收盤為279.39元,市值873.6億美元。

新的NVIDIA的Blackwell架構,在2024年9月11日高盛論壇上黃仁勳說價值 1 兆美元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安裝基礎的聚集化(Densification)會加速推動未來十年的成長,過去資料中心的連接透過銅纜線,因為不需要遠距離傳輸,資料中心用的就是俗稱的網路線比如Cat5e、Cat6、Cat6a,NVIDIA新的GB200 NVL72主要透過光纖傳輸以及使用減少體積的散熱設計。

臺灣的建準曾提過的Sidecar就是當前GB200 NVL72採用的設計模式,把散熱做在側邊散熱,改善空間利用,側面散熱不是頂部與背部可以更有效利用空間,而且更好升級,液冷散熱也必須確保密封確實,否則如果冷卻液體洩漏會導致資料中心設備故障。


目前GB200的最大受惠者就是鴻海,所以鴻海之前股價上漲非常多,鴻海的伺服器業務明年2025年估價達到256億美元,換算8200億元新台幣,有54%就會來自GB200 NVL72/36這兩款新機種,NVIDIA DGX™這個平台之後移到鴻海德州與墨西哥工廠量產,預計2025年Q1就會開始出貨。

但伺服器組成資料中心,我們對電力要有基本的概念,所謂的1度電是1kw用一小時,而以臺灣電價來說大概就是4元,稱為一度電,1MW=1000kW,也就是1000度電就是普通中型資料中心的用電等級,通常在1MW-10MW那就是1000度電到1萬度電,所以一小時就會哈掉4000元-4萬元的電費,更大規模的達到30MW,一小時就花掉12萬元的電費。

以Google在彰化的彰濱工業區使用的電力一年達到3億度換算就是一年花掉30萬MW,1MW以4000元計算,一年電費就達到12億元,每天電費是3,287,671元,一天就要燒掉329萬元,而全球最大的美國The Citadel Campus ,用量達到650MW,一小就可以消耗65萬度電,一年可以達到56.94億度的電,比臺灣彰濱工業區的3億度大概是19倍。

資料中心差不多只要1年半就能完工,但當前最缺電的問題變動所卻要2-3年才能蓋好,美國的維吉尼亞州(Virginia)是美國資料中心(data centers)最集中的地方,在北維吉尼亞的 Loudoun County,這個地方住宅區跟資料中心緊鄰。



又非常靠近華盛頓特區。


以1000為單位,1000kw=1MW,而1000MW=1GW,臺灣的核一廠就差不多是這樣的裝置容量,ㄧ個資料就會需要1GW的電力,取消使用風扇散熱的機櫃會需要以液體冷卻替代。

全球目前資料中心有約33%在美國,有大約8000個在全球,美國佔據2700個左右,德國第二約487個,英國第三約456個,中國第四約443個,臺灣則有12個,最知名的就是彰濱工業區的,而搭配起來的電力業者是美國發展AI與資料中心的優勢,目前美國稱霸全球世界資料中心的基礎不但沒有改變,可能成為重要的高附加價值行業,未來其他國家必須透過雲端跟美國購買AI算力,而有規模經濟的美國就成為這項基礎建設的重大受惠經濟體。







張貼留言

1 留言

自然寫道…
如果台灣能多蓋一點核電廠
多蓋一點資料中心
規模達到全球60%以上
或許也能成為另類護國神山?
台灣被毀,各國資料也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