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接續上集繼續寫:
3661世芯-KY,2024年10月11日市值1,520億,董事長關建英,總經理沈翔霖,股價以1915元計算,2023年本業利潤高峰37.61億元,稅後33.25億元,本益比達到45.7,不過今年H1就達到28.17億元的稅後淨利,如果以2024年9月營收達到389億元來看,去年2023年9月不過212.5億元,累積83.1%的成長率,線性來看今年可能會達到60.8億元的稅後,這樣的本益比就會來到25,相對就合理多了。
今年發去年的股息是18.2億元,去年獲利33.25%,大約就發一半而已,算起來殖利率明年如果發到83%,會到41元,殖利率大概2.1%,蠻普通的,主要這家公司以Intel Habana Gaudi 3晶片為主,另外Amazon的雲服務AWS也是客戶之一,世芯認為自己在AI相關的領域上2026年美國CSP客戶有新一代自製晶片,CSP 代表 Cloud Service Provider,是「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意思,這些公司提供雲端的計算服務,例如資料儲存、運算資源、網路管理、數據分析等。AWS(Amazon Web Services)和Google、微軟是三大CSP業者都提供各種雲端服務。
中國車用晶片以及北美AI晶片等是世芯認為他們只有五家競爭者,美國AVGO、MRVL、聯發科跟創意,AI相關ASIC的選擇不多所以不怕成長性問題,就目前來看股價沒又特別貴也沒有特別便宜給予比較中性的看法。
2383台光電,2024年10月11日市值1,439億,股價416元,2023年本業利潤73.46億元,稅後54.88億元,稅金算是被扣掉不少,但今年H1達到44.14億元,今年9月累積營收年增率61.2%,算起來可能達到88.46億元,也就是H1直接乘以2差不多,算起來本益比16.26左右。
去年賺54.88億元,給現金股息34.4元,大約是61%,以今年估算明年推估15.26元的股息,殖利率約為3.65%。
但比較有疑慮的部分是採用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準備募集60億元,台光電在各類伺服器、高階網通低損耗材料及 5G 電信材料三大類產品多成長引擎的帶動下,產能已接近全產全銷,以台光電可轉債第五次發行的23835來看,有86.29%都轉換成了股票,這很好理解,因為當初發行轉換價格在263元,可轉債以100元來發行時通常是10萬元,而轉換價格就是達到多少股價後就能換,假如訂出263元,就代表10萬元除以263約可以換到等於380股,以380股乘以台光電的股價416是15.8萬左右,就代表獲利5.8萬左右,不過過程還蠻複雜,且債券的利率通常為0。
所以條件如果關鍵是看可轉債是否要詢價圈購,詢價圈購通常都是對小股東不利的一種制度,條件都訂的特別好,但小股東吃不到,在三種銷售股票的方式中,公開申購以抽籤決定最公平,競價拍賣以價高者得也蠻公平的,畢竟公司希望股票賣比較多,可轉債比較公平的方式也是競價拍賣,而可轉債有債權與選擇權。
可以參考大立光為什麼從不需要發行可轉債?因為公司非常有錢根本不缺錢來發行,此外就算真的缺錢,現在銀行的企業融資利率並不高,公司只要跟銀行借就好,真的借不到也應該以現金增資所有股東共同承擔公司的未來,而可轉債的一大特色就是當股價下跌時是不會賠錢的,但當股價上漲時可以享有上漲的利潤,簡單說賠錢沒可轉債的事情,賺錢卻有,所以台光電發可轉債就註定了他的估值就不能太高,因為會有被可轉債稀釋的風險必須被考慮進去,所以雖然本益比僅有16,也搭上AI列車,不過給予中性的評價而已,如果沒有發行可轉債可能可以給出比較樂觀的評價。
3702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2024年10月11日市值1,290億,股價76.8,以前大聯大的殖利率都很高,公司殖利率高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代表公司的股價比較低,大家不太願意買他的股票,為什麼這類IC的代理商的股票市場不喜歡? 如果你只看營收,獲利就沒辦法理解,原因是他們需要堆積很多庫存,講白了這些公司主要就是透過財務來幫上游的IC設計公司堆庫存來賺錢的,庫存管理是他們的本業,所以他們不是科技公司,更應該說是科技產品的倉庫。
而且要拿自己的錢堆產品,堆產品不是一定是壞事,景氣好的時候,大家缺產品都要找你買,你可以想像倉庫中如果堆買產品,景氣很好時,IC設計公司自己也沒有產品,都只能找你買,倉庫公司自然獲利滿滿。
但當景氣不好時,倉庫公司的產品損失就會很嚴重,這些科技產品跌價很快,風險很高,所以為什麼大聯大的股價以前都不好,這幾年比較好可能是不少ETF都買入了他的高股息,但問題是只看高股息買股票卻忽略了公司本業上的經營風險就是高股息最大盲區。
以稅後淨利來說,2021年大聯大創下115億元的稅後淨利,當時全球缺貨利率低點,但到了2023年稅後剩下81.09億元,今年2024年H1也只有35.81億元,雖然本業利潤成長的不錯,跟去年44.08億元比,今年有69.49億元,問題是業外財務成本損失22.68億元,主要因為高利息時代,龐大的庫存代表需要更多的貸款,大聯大財務長2024年8月20日的法說會曾說FED降息1碼,大聯大整年稅前盈餘提升3~3.5億元,所以這種倉庫公司降息對於他來說財務上是利多,問題是整體景氣可能變差,所以這種公司最好的時機可能就是2021年那種利率超低景氣又超好還受到塞港影響的時刻了,否則本業很賺,利潤很賺,都被利息吃掉也是相當不利。
2024年9月大聯大營收突破1000億元,單季業績首度突破2,500億元,受惠傳統及AI伺服器、電源、PC、電競PC、NB及記憶體等電子零組件需求增加,年增大約32.7%,目前降息力道不足下,今年H1稅後其實只比去年多出5億元,5億元大概影響股息多少呢?
以大聯大每年差不多都是58.8億元的現金股息來看,3.5元的現金股息,影響不到10%,最多就是變成3.85,這數字剛好就是2023年的現金股息,我個人認為大聯大考量他的風險與現金流狀況,應該要有6%以上的現金股息,以3.5元來看,股價只價值58.33元,每個人對風險的狀況認識不同,但58.33元以上除非股息有長年往上的可能,否則高於60實在都不是很吸引我,給予負向的展望。
4763 材料-KY,2024年10月11日市值830億元,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是王克璋。比較資深的股民應該都對KY其實蠻感冒的,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設廠的相關KY公司,畢竟6452康友-KY的歷史大家都還記得,搭配的會計師甚至是四大會計事務所的勤業眾信,而且康友-KY當時市值也達到220億元,不是小公司,甚至證交所2018年時也到康友-KY也跟會計師一起去福建查帳,甚至康友自救會會長唐後隆都說過他是因為相信勤業眾信會計師才敢買康友股票。
康友以外,再生-KY也曾在2014年4月24日遭到國際法人機構格勞克斯發出4份報告後六根跌停板,當時的歷史低點59.3元,2024年10月11日的價格是7.34元,2018年開始每年都虧損,2012年的高峰本業利潤一年可以獲利20億元,而且這不是什麼產業變動很大的行業,單純是以廢塑膠再生,生產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之共混發泡製品(包含鞋底片、箱包片、特種片材、普通片材、橡膠發泡材、高彈性發泡材、抗靜電發泡材及阻燃性發泡材)之製造及銷售。
EVA的運用非常多,主要在鞋子、行李箱、包裝材料等都用的到,還有兒童的玩具墊、瑜珈墊、福建泉州晉江是大陸製鞋行業重要的聚落,所以會有很多廢料,但再生-KY至少解釋了2018年因為中國政策限制廢塑進口自海外大量進口廢塑再製PE造粒的商業模式受到嚴重打擊,中國境內回收成本太高,疫情後又遇到經濟不佳,出售江蘇公司,並逐漸以裁撤PE造粒部門,其實至少像是再生-KY法說會都還有解釋自己營運不佳的狀況至少達到企業基本的誠信。
話說回來材料-KY主要生產二醋酸纖維長絲,醋酸纖維他們搭上的發展最主要是電子煙的濾嘴,紡絲級醋片加工成絲束後變成香菸濾嘴,做成長絲而是高階紡織品。
以2024年1-8月的營收有90%幾乎都是絲束,意思就是90%都以電子菸濾嘴為主要發展,營收來看,今年9月累積營收達到111.8億元,比去年增加55.5%,去年稅後51.76億元來算,今年可能達到80億元,上半年累積39.8億元推估也差不多今年可以達到,而2023年本業利潤達到60.5億元,確實比起2022年10.77億元高不少。
材料-KY也是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以目前830億元市值來看,當前的本益比真的不高,僅有10而已,去年方放27.9億元現金股息,以51.76來算約53%,但還有額外給股票股息,以財務層面最大問題應該是後面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業績?給予比較中性的評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