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19年的8月26日,是之前我開始創作第一本經濟小說,名稱就是初涓末浪,但後來一路寫到2020年因為當時希望能寫了美股相關的內容,所以我就遲遲沒有完成,而且更棒的是經過了四年養分變得更多了,希望2025年能完成這一本小說,不要再像四年前向隅了。
以下的內容都是2019年8月26日那時候完成的,但2024年的12月20日開始把部分內容優化改寫。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初與末代表的是一個時間軸的開始與結束,無論是景氣循環、股市波動、庫存調節,還是商業周期,都與人生一樣,四個字即可概括:
生老病死
沒有企業能永遠屹立不倒,也沒有國家始終強盛。曾經輝煌的埃及,如今僅剩金字塔供人膜拜;古希臘的三哲雖影響深遠,但那片文明的輝煌早已不再;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在1453年覆亡。即使中國歷史也充滿了朝代更迭的痕跡。人類的歷史始終擺脫不了「初與末」的命運:嬰兒呱呱墜地是初生,而再偉大的老人也逃不過「泰山梁木,難逃一死」的宿命。
「涓」象徵著細小的水流。李斯曾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涓細的事物最終匯聚成撼動世界的巨浪。次貸風暴的開端是涓涓細流般的資金錯配,而雷曼兄弟、AIG與貝爾斯登的破產則化作了席捲市場的巨浪。從「初」的涓細到「末」的波瀾,正是由時間之流展現的周期與循環——時間刻痕下的真相與啟示。
這本書的創作將全程在質資本平台上進行,並預計集結成冊後於樂天KOBO電子書平台上架。創作形式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直接與當下的時事緊密結合,小說的劇情將過去的財經事件推動,隨著市場的動盪和新聞的變化而展開。
後續的續集該怎麼寫?又或者是否應該換個劇本重新開始?這些未知正是人生的樂趣所在。明天會發生什麼,永遠是一個謎。
香港有一位知名的財經小說家梁鳳儀,她本人就是企業家,自1983年起便開始書寫香港商界的故事。而在台灣,卻鮮少有像她這樣的人出現。原因在於,台灣願意閱讀長篇小說、具備文學品味又兼具財經素養的讀者非常稀少;更何況,這些讀者中願意為文化付費的人少之又少,導致沒有足夠的規模經濟來支撐類似的創作。
與其期待這本書能帶來商業價值,不如先追求文化價值。最終它能在哪個市場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就像賈伯斯的PIXAR(皮克斯)當初是為了製造動畫工作站電腦,卻意外地因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的成功而名留青史。生命如水,正因難以捉摸,才擁有無可取代的獨特美感。
從明天起,《初涓末浪》將開始連載。創作的目的是將經濟與故事結合,讓更多人感受經濟的美。經濟並非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實地發生在每位投資人與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匯率每天波動,股市每天漲跌,而人類的生命終將走向終結。
財富,除了讓後代過得稍微輕鬆些,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但文化的財富,卻是數千年的遺產,能深深扎根於每個人的心靈。這是可以替下一代種下最實用、最有趣味的種子。
1 留言
深度文
EP146 退休前的路,我願帶著我的事業一起安眠
裡面雷軍的故事看得正精彩就沒了
真的覺得可惜
假如還有許多內容能寫的話,加上有時間,不知是否能補充在公開文或之後的深度文.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