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涓末浪】第五章-波折的談判



貿易戰的終點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在2019年持續升溫,雙方多次互相加徵關稅,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影響了全球供應鏈和市場信心,為了應對經濟放緩的風險,包括美國聯準會在內的多家央行在2019年採取降息措施。國聯準會在2019年的7月31日、9月18日和10月30日分別降息0.25%,最終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來到1.50%至1.75%。

雙方的貿易摩擦從2018年開始:

2018年3月美國啟動301調查:川普政府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控中國強迫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盜竊,正式展開制裁。

2018年4月美國公佈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清單,中國立即反制,宣布對美國大豆、汽車、飛機等商品徵收25%關稅。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正式加徵25%關稅,中國同時對美國農產品報復,貿易戰正式展開的。

2018年8月23日美國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中國同步回擊。

2018年9月24日美國加碼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中國同步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稅,戰火進一步升級。

2018年12月1日川習會(G20峰會,阿根廷),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與在 G20 峰會上會談,雙方同意暫停升級貿易戰90天,不再新增關稅,開始談判,但雙方針對美國企業長期以來指控中國企業在合資時強制要求技術轉讓,這是美國301調查的核心指控,美國認為中國透過政府補貼,扶植國企及特定產業(如鋼鐵、航太、5G等),扭曲市場競爭,美國希望中國允許更多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公平競爭,特別是服務業與金融市場,換句話說美國希望中國打開市場讓美國企業進入,但中國政府認為這些改革涉及國家經濟主權,無法全面讓步,美國加入了強制制度,如果中國違反協議,美國可單方面恢復關稅,中方不得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由美方監督中國的執行情況,這等於讓美國單方面決定一切,使得中國喪失主動權。

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白宮經濟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主張對中國保持高壓政策,不接受「空頭承諾」,一定要中國作出「不可逆轉」的改革,但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希望緩解美國本身經濟的動盪,但鷹派勢力逐漸壓倒鴿派,使得雙方談判破裂。

2018年12月1日(川習會當天),華為CFO孟晚舟(Meng Wanzhou)在加拿大被捕,引發中國政府強烈反彈。美國以「違反伊朗制裁」為由,要求加拿大逮捕孟晚舟,這一事件被視為美國擴大對中國科技戰的開端。這導致中方認為,美國的談判不僅是貿易問題,還涉及科技封鎖,導致中國政府更加強硬。2019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中國政府不希望在國內政治氛圍下顯得對美國過於讓步,以免影響政權穩定,2018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奪回眾議院控制權,川普希望用「對中國強硬」來提升政治支持度,為2020年總統大選鋪路。


2019年5月美國宣布將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中國回應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提高關稅至25%。

2019年6月G20峰會(日本大阪)川普與習近平見面,同意恢復貿易談判,美國放寬對華為的限制,但未取消對中國商品的關稅。

2019年8月川普宣布將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中國回應對75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5%-10%關稅。

2019年10月雙方初步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框架,美國同意暫緩部分加稅。

2019年12月13日美中正式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國取消12月15日對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並部分降低現有關稅,中國承諾在兩年內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農產品、能源、服務業),但美國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25%關稅仍然保留。

針對2019年9月1日生效的關稅清單(List 4A),涵蓋了一些消費性產品,比如服裝、鞋類、家用電器、電腦配件(如滑鼠、鍵盤)、電視機、玩具等從15%降低到7.5%,也取消清單 List 4B,包括手機、筆記型電腦、遊戲機、玩具、電視機、其他電子產品的15%關稅。

中國則購買320億美元農產品,500億美元能源,800億美元製造業產品,350億美元福物業產品。

英國的失敗軟脫歐

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在2019年持續影響歐洲和全球市場,直到年底的大選,脫歐進程才獲得初步共識,英國早在2015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獲勝舉行脫歐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了脫歐公投,最終英國選票以 51.89% 支持脫歐,48.11% 支持留歐通過了脫歐,2016年7月於是英國首相戴維·卡麥隆(David Cameron)辭職轉由特蕾莎·梅(Theresa May) 接任首相,到了2017年3月29日英國第一個啟動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一旦啟動第50條,談判權力主要掌握在歐盟手中,因為若無協議,英國在兩年內仍將自動脫歐,程序啟動後,如果沒有雙方同意,任一方都無法單方面撤回退出程序,後來歐盟法院裁定,如果成員國改變主意,可單方面撤回。

2018年11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與歐盟達成了脫歐協議草案,但該協議在英國國會遭到三次否決(2019年1月15日、3月12日、3月29日),成為脫歐延遲的主因,愛爾蘭邊境保障措施(Irish Backstop)」 是協議中最具爭議的部分,若英國與歐盟未能達成未來貿易協議,北愛爾蘭仍須留在歐盟單一市場與關稅同盟內,以確保北愛與愛爾蘭之間不出現硬邊界,這代表雙方將不設海關與檢查站,英國將無法單方面退出此機制,需要經過歐盟同意才能結束。

保守黨內強硬脫歐派認為這將使得英國永久困在歐盟體系內,無法自由簽訂新的貿易協定,等於變相留在歐盟,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 反對北愛與英國其他地區有不同的貿易規則,擔心北愛與英國本土的經濟聯繫會被削弱,英國工黨則認為這個機制缺乏確定性,可能導致英國陷入無限期的歐盟監管中。

許多議員認為協議沒有清楚界定英國未來與歐盟的貿易模式,只是一份過渡性協議,缺乏長遠規劃,工黨希望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同盟,確保與歐盟的貿易不受影響,但協議允許英國最終脫離關稅同盟,未滿足工黨的要求,保守黨內的硬脫派則認為協議未能確保英國能夠完全獨立制定貿易政策,因為它仍然維持英國與歐盟的緊密聯繫,雙方都不滿意,硬脫派希望得到獨立的自由,工黨則希望維繫與歐盟的貿易關係。

根據雙方的協議,英國要支付約390億英鎊(約500億美元) 的「脫歐分手費」履行與歐盟的財務承諾,脫歐派議員認為,支付這筆費用不值得,英國應該直接「無協議脫歐」,避免額外的財政負擔。

反對黨(尤其是工黨)希望透過第二次公投 來決定英國是否應該接受這份脫歐協議,甚至可能讓選民重新選擇是否要脫歐。

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 認為協議未能確保工人權益,並支持舉行新的公投來解決脫歐僵局,但是特蕾莎·梅(Theresa May)政府堅決反對二次公投,導致雙方對立嚴重,特蕾莎·梅(Theresa May)是保守派的代表的成員,在保守派內部也分為軟脫歐與硬脫歐派別,梅政府在2017年選舉後僅能依賴北愛民主統一黨(DUP)的支持勉強掌控國會,當DUP與保守黨內的硬脫派都不支持時,政府完全無法推動協議。

第一次的投票以230票落敗,創下了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議會敗仗,第二次差距149票,第三次差距58票,三次的失敗導致2019年6月7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宣布辭職,由強硬脫歐派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 接任首相,重新與歐盟談判,並在2019年12月大選中獲得國會多數,成功推動脫歐協議,後來讓北愛爾蘭繼續留在歐盟關稅區,但英國本土不受限制,這個方案讓英國可自由簽訂貿易協議,但北愛與英國本土之間的貿易受到影響。

2019年10月31日原本是英國的正式脫歐日,這個日期是當時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極力堅持的最後期限。他強調,「不管有沒有協議,英國都將在這一天離開歐盟」(Do or die, we leave on October 31),這讓國會議員和歐盟都面臨極大的壓力。

但由於國會持續阻擋「無協議脫歐」(No Deal Brexit),強森被迫向歐盟申請延期,最後英國的脫歐日期推遲到2020年1月31日,2019年9月,國會通過《班恩法案》(Benn Act),禁止政府在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脫歐,迫使強森必須向歐盟請求延期,在雙方的爭論不下,保守黨選擇訴諸民意,採取了提前大選(Snap Election),英國上一次大選是在2017年6月,下一次大選應該是2022年,但當時的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決定提前舉行選舉,以打破國會內部的脫歐僵局。

2019年12月12日大選的結果

保守黨(Boris Johnson)取得365席比上次選舉多出47席,取得國會「壓倒性多數」(Majority Government),工黨(Jeremy Corbyn)則大敗只有取得203席減少59席,慘敗,蘇格蘭民族黨(SNP)取得48席比上次選舉增加13席,自由民主黨(Lib Dems)取得11席減少了1席,最終英國的民意支持了硬脫歐為主導的保守黨。

回顧英國脫歐的核心,歐盟擁有強大的監管權,英國國內的政策(如移民、貿易、環境法規)需要符合歐盟規範,這讓許多英國人覺得失去主權,英國法院在許多情況下要接受歐盟法院的裁決,這讓脫歐派不滿,作為歐盟成員,英國的貿易政策由歐盟統一制定,不能獨立與其他國家(如美國、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議,脫歐派的口號「Take Back Control」(奪回控制權),強調要讓英國重新掌握自己的法律、貿易與邊境政策。

歐盟自由流動原則(Freedom of Movement)使得歐盟成員國之間公民可以自由遷徙,英國無法拒絕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移民,東歐國家(如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後,許多勞工移居英國,尋找更高薪資的工作,脫歐派認為,這影響了英國本地人的就業機會,並且加重了社會福利系統(如醫療與住房資源)的負擔,脫歐派強調,英國應該有權決定誰可以進入,而不是由歐盟統一決定。

英國每年向歐盟支付大量會費,支持歐盟其他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但英國自身並沒有得到太多回報,2016年公投時,脫歐派的標語之一是「我們每週給歐盟3.5億英鎊,這筆錢可以用來改善NHS(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雖然這項數據有爭議,但成功影響選民對於脫歐的態度,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始終使用英鎊(GBP),沒有加入申根區(Schengen),保有自己的邊境管制權,英國一直認為自己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更偏向全球化比如和美國的緊密關係。

雖然1975年公投當時英國選民決定留在「歐洲經濟共同體(EEC)」,但此後英國社會對歐盟的懷疑情緒逐漸增加,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Treaty of Maastricht):確立了歐盟架構,但英國當時強烈反對歐洲聯邦化,最終選擇部分參與,2010年代以來,歐盟內部的危機(如希臘債務危機、難民潮)進一步加深英國人的疑慮,讓脫歐聲音更加高漲,2016年時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為了平息保守黨內部的「疑歐派」,在2016年舉辦脫歐公投,但他自己並不希望脫歐,不過公投結果他只能接受英國的民意,保守黨內脫歐與親歐意見不合,但英國脫歐使得他的政治生涯也結束。

當時卡麥隆(David Cameron)所領導這政府沒有應對脫歐的計畫,因為他沒有預測到脫歐竟然會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他也沒有辦法帶領英國走向這條他不認同的路,後來他寫回憶錄時提到他低估了英國社會的分裂程度。

痛苦的世界

除了美國聯準會創下2008年次貸以來的首次降息外,歐洲央行2019年9月12日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40%降至-0.50%,並重啟量化寬鬆(QE),每月購買200億歐元資產,中國人民銀行(PBOC)多次降準,釋放市場流動性,試圖支持在貿易戰之下疲累的經濟成長,2019年全球貿易量出現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滑,全年下降0.4%,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也是首次出現了萎縮。

德國2019年第三季度GDP僅成長0.1%,差點陷入技術性衰退,汽車業和製造業低迷拖累經濟成長,香港因社會運動影響,在2019年第三、第四季度GDP皆為負增長,正式陷入衰退。

科技之王

但當時的臺灣受到台積電(TSMC)市值突破8兆新台幣,受惠於5G發展、蘋果A13處理器訂單增加,以及與華為合作的晶片生產需求,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台股指數攻破12000點。

同時蘋果股價在2019年大漲86%,創下歷史新高,蘋果的iPhone 11銷售超預期,服務業務(Apple Music、iCloud、Apple TV+)成為新成長動力,微軟(MSFT):市值突破1兆美元,雲端業務Azure持續增長,亞馬遜(AMZN)也因為AWS雲端業務保持強勁成長,但遭遇微軟競爭,未能獲得美國五角大廈100億美元雲端合約(JEDI),合約被微軟搶走,華為(Huawei)遭到美國對華為祭出禁令,Google停止提供Android服務,導致華為推出自主作業系統「鴻蒙OS」,但華為仍在2019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三星,5G技術競賽:全球電信商加速5G網路部署,帶動晶片需求,台積電、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等公司受惠,2019年12月,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Saudi Aramco)在沙特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突破2兆美元,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沙烏地阿美募資超過290億美元。

共享經濟泡沫

WeWork在2019年準備上市,但因公司治理問題和財務虧損嚴重,投資人信心崩潰,估值從470億美元暴跌至80億美元,IPO計畫最終取消,CEO亞當·紐曼(Adam Neumann)被迫辭職。

Uber和Lyft在2019年上市後表現不佳,市場對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產生質疑。

比特幣突破萬元

比特幣(BTC):2019年初價格在3,000美元左右,年中一度突破13,000美元,但年底回落至約7,000美元,Facebook推出Libra計畫,試圖建立全球數位貨幣,但受到各國政府強烈抵制,美國國會多次召開聽證會審查。

波音之死

2019年12月,波音宣布暫停生產737 MAX,CEO丹尼斯·米倫伯格(Dennis Muilenburg)被解職,公司市值大幅下跌,這場危機導致波音損失數十億美元,也影響全球航空業發展。

龐大的日本債務

日本政府在2019年10月1日將消費稅從8%提高至10%,以緩解財政赤字,這是日本自2014年來首次調高消費稅,對日本內需市場帶來短期衝擊。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