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歷史】20250724(四) 菲律賓的歷史-最危險的菲律賓地區,為什麼他們這麼可怕?

作者:納蘭雪敏

臺灣新聞一次最靠近菲律賓的事件就是2013年11月15日凌晨馬來西亞沙巴省仙本那海域邦邦島(Pom Pom Island)度假,來自臺灣的夫妻許立民當場遭到槍擊與妻子張安薇被綁架。

綁架事件發生後跨國展開救援,由菲律賓軍方與私人救援團隊合作,在綁架約35天後(12月20日)順利救出張安薇,並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12月21日返抵臺灣,家屬為了贖她支付約800萬台幣。

這個島相當靠近菲律賓南邊的高治安風險區。


特別是馬拉維市(Marawi City),馬拉維市(Marawi)在發生2017年大規模圍城戰(Siege of Marawi),2017年5月23日,菲律賓政府軍執行突擊行動,擒拿伊斯蘭國菲律賓分部(ISIS 分支)領袖 Isnilon Hapilon,菲律賓政府均遭到往馬拉維的 Maute 激進組織與 Abu Sayyaf 成員伏擊導致激烈交戰,並迅速控制市中心,包括市政廳、大學、醫院與主要橋樑。戰鬥期間,極端分子還焚燒教堂、學校並劫持神職人員與平民,企圖宣佈此地為「IS 省分」。

持續 5 個月,菲律賓軍隊動用地面部隊與空襲高強度反擊,號召化整為零狀態清回城市。戰事造成數以千計死傷,平民從當地或鄰近地區撤離超過 350,000 人,90%居民被迫逃離。戰鬥期間平民被用作人肉盾牌,遭虐殺或迫使參與恐佈暴力,以信仰作為驗證依據,部分逃生者形容將「伊斯蘭教信仰作考題,不能背誦就被槍殺」。

最集中戰區、被稱作「Ground Zero」區域,幾乎被地毀,市中心多棟建築變成廢墟,馬拉維成為菲律賓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城市毀壞區域之一。據估計超過 1000 億披索(約 2 0 億美元)重建費用,且一時難復原。

2017年底,當局宣布擊斃 Hapilon 與 Maute 領導者,並於 10 月 23 日正式宣布該場戰役結束。但此後馬拉維重建進展緩慢,輔導基金耗費不明,被指涉貪污。儘管城市重建中。仍有恐怖襲擊發生,包括 2023年12月 Mindanao State University 爆炸事件造成 4 死 50 傷,馬拉維曾是 ISIS 支持的激進組織根據地,經由激烈五個月圍城戰後才收復,但城市毀壞慘重,平民傷亡慘烈,儘管官方宣稱已復甦,2025年的安全與穩定仍未完全達標,恐怖與軍事衝突可能仍存在。


蘇祿群島

蘇祿群島是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與其他極端組織的主要根據地,他們習慣於進行綁架勒索、爆炸攻擊與海上劫船。美國國務院指出當地恐怖分子「歷來對陸海目標(包括外國人、當地機構與安全人員)實施綁架與攻擊」。

南蘇祿海區域持續傳出海盜與海上綁架事件,阿布沙耶夫不僅在島上活動,還出海劫持漁船與遊客快艇,搶劫與人質勒索案例時有發生,美國海事單位也明確發出相關警告,在蘇祿省的喬洛(Jolo)地區,例如2020年爆發連環爆炸事件,造成多人死傷,證明恐怖襲擊威脅仍在。由於地理隔絕、弱勢治理與恐怖組織滲透,當地政府難以有效掌控安全,且一旦發生事件,美國政府也難以提供緊急協助與撤離支援。

美國國務院在2025年5月8日重申分類,將該區域列為絕對不宜前往級別(Sulu Archipelago and Sulu Sea – Level 4: Do Not Travel),並指出「恐怖與武裝團體」長期綁架、爆炸並攻擊公共及交通設施,非必要請勿前往。

這些地區甚至完全沒有Google Map的街景。



其他民答那峨島地區(Mindanao)

民答那峨島地區是菲律賓第二大島,島上除了像是Davao City、Davao del Norte、Siargao 、 Dinagat Islands被認為旅遊安全,其他偏僻的地方都相對危險,Davao City 在2023年至2025年間持續名列東南亞及菲律賓最安全城市之一,安全指數高達 72–80 分,比曼谷、馬尼拉等地優越,白天與夜晚走在街頭都獲得高分評價,是一座「日夜安全、犯罪率較低」的城市。

Davao 的治安管控嚴格,包括市警與軍事部隊聯合維安,設有專責部隊(Task Force Davao)專門防範恐怖活動與重大危機 ,嚴格執行夜間治安規範,例如對未成年人宵禁、酒吧營業限制、交通規定(包括機車強制戴安全帽與照明)等 。

當地政府因應歷史治安事件,比如2016年9月2日達沃市夜市爆炸事件,成立更加完整的安全機制與應急體系,當時爆炸是由自製炸彈(IED)所引爆,而當地警方指控 Maute 組織(與恐怖組織 ISIS 聯繫)參與策劃與執行,並可能與 Abu Sayyaf 合作或同盟,最初 Abu Sayyaf 曾對外宣稱責任,後改口表示由其盟友 Daulat Ul‑Islamiya 所為。

炸彈是由迫擊砲彈改裝而成的遙控簡易爆裂裝置(IED),類似 2005 年達沃夜市爆炸案件中所使用的手法,警方認客觀分析認為主謀可能沿用相同戰術,認為是對當時政府打擊蘇祿島 Abu Sayyaf 的報復,意圖在杜特蒂政府施壓行動中造成恐慌並掀起動亂。


杜特地的Davao City

杜特地從1988年起擔任Davao City市長,以高壓手段打擊犯罪,包括毒品與搶劫等,並成立非正式治安團隊(外界稱為「達沃死亡小隊」)協助維持秩序。雖然國際人權組織批評存在濫權與違法問題,但確實明顯降低城市犯罪率,成為菲律賓最安全城市之一 。

他頒布包括夜間宵禁、嚴格交通與公共規範(如禁煙、限制車速等)等政策,加強社區秩序與公眾安全,杜特地政府設立「公共安全與保安指揮中心(PSSCC)」,結合監視器、緊急應變(911)與交通管理系統,能即時掌控市區動態。

Task Force Davao 與警方不僅強化巡邏,還鼓勵民眾養成「安全文化」,各社區自願進行檢查與報疑,成為第一線防禦,杜特地任內大量投資交通和公共工程,例如海岸公路、快速道路和公共運輸現代化等,提升城市生活便利性,也間接改善安全環境。

市府組織夜間巡邏、對的士司機誠信獎勵、設立宵禁等政策。配合年度慶典如 Kadayawan,也持續穩定治安,杜特地出生於政治世家,父親 Vicente Duterte 曾任達沃省省長,母親為社區活動人士 。他畢業於里瑟姆大學(Lyceum of the Philippines)政治系、聖貝達法學院(San Beda College)法律系,早期曾任達沃地方檢察官,並在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後獲總統柯拉孫·艾基諾(Corazon Aquino)任命為代理副市長 。

1988年,杜特地首次參選市長並當選,並透過三個任期建立穩固支持基礎,由於選舉法規限制,他於1998年轉任國會議員,2001年再度回鍋當市長,如此輪迴直到2016年晉升總統 。

杜特地自稱「Punisher」、「Duterte Harry」,他這種魄力與掌控犯罪的形象,不僅獲得當地居民肯定,也成為後來競選總統的重要資本,但國際刑事法院(ICC)在2025年3月7日發出逮捕令,指控杜特地在任市長及總統期間的反毒戰中犯下「謀殺等反人類罪」。

國際刑事法院(ICC)共有125個締約國,33個非洲國家、19個亞太國家、20個東歐國家、28個拉美與加勒比國家,以及25個西歐與其他地區國家,但美國沒有加入,以色列簽署但未批准,亦不承認ICC,中國、俄羅斯、印度、印尼都不加入,也就說除了歐盟世界兩大國與俄羅斯都不加入。

ICC透過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雖然菲律賓2019年退出,但杜特地是在2011年與2019年被指控,根據指控杜特地任市長時期宣稱與死亡小隊合作,殺害許多毒販與小偷,估計自1990年代以來至少數百人被處決,甚至包括街童,2016年到2022年擔任總統期間,加強全國禁毒政策。政府官方資料與人權團體估計有 6,000 至 30,000 人死於警方與準官方武裝進行的掃毒行動中,達沃死亡小隊(Davao Death Squad, DDS) 針對被懷疑從事小偷、販毒、流浪等行為的街童進行「即決處刑」,DDS 自1990年代起對街童與小規模罪犯採取嚴酷手段,認定他們因偷竊、吸毒或可能成為罪犯而「合法性格殺」。這些孩子被視為治安威脅,便成為主要攻擊對象之一。

1998年至2008年間,達沃市約有1,020至1,040人遭DDS鎖定與殺害,其中不少是街童或青少年(估計有數百人),2009年,菲律賓人權委員會(CHR)與國際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等都曾強烈關注此問題,指出大量街童遭槍殺與失蹤,但後續調查與法律責任追究進展有限。當時律政系統被認為效率低落,DDS 及類似組織逐步取代官方功能,由警察、街坊或政客提供目標名單並放任行動,運作方式包括使用摩托車進行「tandem ride」(兩人騎車迅速攻擊)之助殺模式,造成街童遭不當扣上標籤即遭處決。儘管杜特地曾公開承認自己曾指示過「死神小隊」執行槍殺行動,亦以強硬言辭支持根除犯罪,但官方查辦結果未明示他與DDS針對街童犯罪的政策具體關連,情況介於暗示與否定之間。

根據菲律賓警察資料顯示,從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全國犯罪案件數從270萬件降至約136萬件,下降幅度達49.6 %,達沃也因其「鐵腕治安」政策備受稱讚,成為東南亞治安相對較好的城市。

DDS的崛起

DDS 起源於1990年代中期,由地區警方與退休警官合作、前警察與地方政治人物合作成立,最初目的是鎮壓共產游擊隊「麻雀分隊」(Sparrow Unit),但後來擴大到毒販、扒手甚至街童的殺戮行動,DDS 的成員往往由前警員或正在職的警察提供訓練與武器,也有租用摩托車、提供目標名單與掩護逃脫機制,他們會在公開場合以雙載摩托車(tandem)迅速接近目標,然後當街槍殺或刺殺,往往不進行調查也不收押。被鎖定者多為被懷疑從事販毒、偷竊、甚至只是街童,多為證據不足仍遭處決的情況。

1998–2008 年間 DDS 至少已殺害或使人失蹤約1,020至1,040人,主要對象包括毒販、小偷與街童。多名 DDS 成員,如退役警官 Arthur Lascañas、自白者 Edgar Matobato,皆證稱該行動是「在杜特地任內以杜特地之名下指示」執行 。

杜特地(Duterte)在2024年10月公開承認DDS存在,他曾指出這支死刑小隊由前警員或幫派成員構成,並用以打擊犯罪。2012年、2016年後,人權組織與菲律賓人權委員會(CHR)、警方曾進行調查,2024年起,菲律賓國家警察(PNP)啟動更多內部檢討與調查。

菲律賓的政治制度

杜特地在擔任2016–2022年總統期間,菲律賓總統只有六年任期,2022年卸任後已經不能再擔任總統,1987年的憲法為了防止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那樣連任操縱權力已經制定任期。

菲律賓是一個總統制民主共和國(presidenti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政府運作遵照美國式三權分立體制,並採用兩院制國會,國家採取總統制,即總統兼任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並為三軍統帥。

總統擁有行政權,包括領導內閣、簽署法律、制定政策與任命各部長與高階官員。

菲律賓國會(Kongreso)為兩院制,包含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有24席,全部由全國選舉產生,每屆任期6年,每三年改選半數,議員最多連任一次,眾議院約297席,222席為地區直選代表,餘額為政黨比例代表及部分特定族群代表,任期3年,最多連任三屆 。

最高法院為司法體系最高法院,下設上訴法院、地方法院、專門法院(如廉政法院、稅務法院及伊斯蘭法院),法官由司法與律師委員會提名,總統任命任期至70歲強制退休。

菲律賓為單一制國家,劃分為79省,各管轄城鎮、市、自治區(如棉蘭老伊斯蘭自治區)。地方官採選舉產生,總統無權解散國會,地方擁自治權,選舉採直接普選,總統及副總統選舉常在大選同日舉行(如2022年5月)。

雖有多黨制度,但政黨體系相當鬆散且易換黨,地方政治常被巨大家族所主導(奧約族、馬科斯家、杜特地家族等),政黨多為選舉工具而非有深厚理念的組織,議員經常被迫效忠家族或派系。

Lakas–CMD在眾議院取得最多席次,是國會最大多數黨。在317個眾議院席次中,他們占據約104席,由盟友組成的聯盟(Alyansa para sa Bagong Pilipinas)總計拿到103席,核心政黨(如Nacionalista、NUP等)中,多名議員也轉投Lakas–CMD陣營。

但總統則是Partido Federal ng Pilipinas(PFP)黨派,杜特地(Rodrigo Duterte)所屬的政黨是 Partido Demokratiko Pilipino–Lakas ng Bayan(PDP–Laban)。

2025年中期選舉結果,菲律賓眾議院席次情況顯示:

在254個區域席位中,主要政黨席次如下:

Lakas–CMD:111席(約43.7%)

National Unity Party (NUP):32席(約12.6%)

Nationalist People’s Coalition (NPC):32席(約12.6%)

Partido Federal ng Pilipinas (PFP):28席(約11.0%)

在2022年選舉中,PDP–Laban一度贏得最多席次,拿下66席,根據歐盟觀察團2025年報告指出,至2025年中期選舉結束時,PDP–Laban席次已降至零,目前在眾議院中不占任何席位,不再有國會影響力。

PDP–Laban 在 2021 年爆發內鬨,以杜特地(Duterte)派與帕奎歐(Pacquiao)—皮門特爾(Pimentel)派決裂為代表,雙方互相宣稱為正統。儘管由杜派(Cusi 派)取得合法認可,但整個政黨從此失去統一操控力與形象黏合力,杜特地卸任後,許多 PDP–Laban 的立委與參選者轉投現任總統馬可仕領導的聯盟(Alyansa para sa Bagong Pilipinas),以期保持政策與立法話語權。這導致原本掌握的重要議員席次大量流失 。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