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歷史】20250725(五) 越南歷史-舊石器時代到2025年簡介

作者:納蘭雪敏


舊石器時代(約60萬年前–5萬年前)

越南北部洞穴遺址(如和平省、清化省)出現最早的石器與人類活動證據,當時先民主要靠狩獵、採集、捕魚為生,製作簡單打製石器和骨器作為工具與武器。

中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約5萬年前–公元前2000年)

進入中石器時代後,出現以和平文化(Hoabinhian)與北山文化(Bac Son)為代表的磨製石器文化,生活方式開始趨向半定居。南方地區如東那江(Đồng Nai River)流域的新石器後期文化顯示已有陶器製作與初步聚落。公元前約2500–1200年期間,糧食耕種與家畜飼養逐漸形成(例如 Đa Bút 文化)

銅鐵時代:脈絡為東山文化、苗白、沙黃與東山文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1世紀)

最初越南北部地區以紅河流域的「東山文化」為代表,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已有穩定文明。

東山文化(Đông Sơn)興盛於公元前1000年後,集中在紅河流域,今日越南北部首都河內附近地帶。是越南第一個進入青銅器時代的史前文明,以製作精美的青銅鼓聞名,並發展水稻耕種、水牛與豬飼養、獨木舟航行等技術,奠定繁榮農漁經濟與工藝文化基礎




沙黃文化、Sa Huỳnh 文化分別活躍於中部與南部地區(公元前1000–200年),多具鐵器技術與水葬罐葬傳統,與菲律賓、台灣等地轉製精緻玉器,形成早期海上貿易網絡。

漢朝征服南越國

西元前111年,漢武帝征服當地,越南進入近千年的中國統治時期。此時期越南深受中國文化、文字與政治制度影響,史稱為「北屬時期」。

吳權擊敗南漢軍隊,越南獨立

西元939年,吳權擊敗南漢軍隊,建立獨立政權。此後越南進入自立王朝時期,歷經丁朝、黎朝、李朝、陳朝等朝代。其中李朝(1009-1225)與陳朝(1225-1400)最為輝煌,越南逐漸奠定現代疆域和文化基礎。

15世紀初,中國明朝再次入侵,越南暫時淪陷。

西元1428年黎利擊退明軍,建立後黎朝,重新恢復獨立。後黎朝統治越南約三個世紀,當中雖然經歷內部分裂與紛爭,但整體上仍維持較穩定的社會秩序,並不斷南下擴張,逐步將疆域拓展至中部與南部。

18世紀末期,阮氏家族掌控越南中南部。

西元1802年阮福映統一全國,建立阮朝,定都順化(Huế)。這是越南最後的王朝,逐步發展成為現在越南的主要地理版圖。

西元1858年法國入侵越南

1858年9月,法國與西班牙組成聯軍,在拿破崙三世命令下,從峴港(當時稱 Tourane)展開武力入侵,開啟長達數年的征服行動 。

1859年2月17日攻陷西貢,接著經過一系列軍事行動,西元1862年阮朝在戰事不利下與法國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Treaty of Saigon),割讓南部三省(嘉定、定祥、邊和)給法國,並開放通商。

1867年,法國吞併南部的其他三省(永隆、安江、河仙),至此統治整個南圻(今越南南部),建立「法屬交趾支那」(Cochinchina)。

1883年與1884年,法國分別強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使中部與北部地區也淪為法國的保護國。這兩個條約徹底終結了阮朝對越南的實質統治。

1887年,法國正式將越南與寮國、柬埔寨合併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L’Union indochinoise),越南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北圻(Tonkin)、中圻(Annam)、南圻(Cochinchina)。

西元1945年8月越南獨立

1945年3月,日本推翻法國殖民政府,進一步直接掌控越南,但戰爭末期,日軍開始瓦解,法國人多被拘禁或逃離,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越南出現一段短暫但關鍵的「權力真空」時期,既無日軍巡守,也尚未迎回法軍,形成政治與治安混亂的狀態。

越盟(Việt Minh)自1941年成立,一直對抗日軍與法國殖民,在抗日中逐漸掌握軍隊與組織能力,胡志明(Hồ Chí Minh)領導越盟宣布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日本投降後,他們迅速發動「八月革命」,佔領各地政府機構,並在8月25日逼迫阮朝第十三任皇帝保大退位,9月2日在河內正式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還向美國請求承認與支持,希望藉此阻止法國試圖重返統治,但美國因冷戰考量轉而支持法國重建殖民體制。

西元1946年12月法國與越南戰爭開始


戰爭自 1946年12月 法國與越盟談判破裂後爆發,法國試圖重新奪回殖民地管轄權,越盟則堅持國家獨立,雙方正式進入武裝對抗,法國方(法蘭西聯盟)部署19萬正規軍與5.5萬本地部隊
,越盟(Viet Minh)兵力組成龐大,包括15萬正規軍、7.5萬地方部隊與25萬民兵。

戰爭共造成慘重人命損失,法國陣亡 7.4 萬人、傷員 6.4 萬人,越盟與越南國軍合計死亡或失蹤約 13 萬至30多萬人(含大量平民)。法軍由城市與防守據點為主,但越盟採用游擊戰與人民戰術,在鄉村與山區逐步消耗法軍實力,1951–52年間的「河內—和平方向戰役」(Hòa Bình Campaign)和其他局部戰役中,越盟成功牽制法軍,但人力傷亡攀升。

西元1954年法國戰敗簽署《日內瓦協議》

戰役從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越盟兵力超過8萬人,法軍約1.4萬人駐守山谷堡壘,法軍試圖以強大空投支援固守,但越盟掌握制空與高地優勢,最終法軍潰敗,僅數百人脫逃,其他全數投降或傷亡,這場戰役成為法國在東南亞失去殖民統治的轉折點,也促成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的召開,越南依日內瓦協議於1954年劃分成北越與南越,結束長達八年戰役。越盟於北部建立共產政權,南部由西方支持的政府接管,但這成為後續美越戰埋下伏筆。

1954年7月21日,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後,法國與越盟同意於北緯17度線設置臨時軍事分界區(非政治或領土最終邊界),並計劃於1956年舉行自由選舉以統一國家 ,北方由宣布獨立的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 控制,南方則由法國扶植的 越南國(南越) 及後來的越南共和國(統治者為吳廷琰)掌控,雖然名義上應透過1956年選舉重返統一,最終卻因政治對立、美國介入、雙方互不信任,選舉一直無法進行,導致臨時分裂變成了實際分治。

南方由吳廷琰拒絕選舉,再加上美國視其為抗共堡壘。北方則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政權堅守統一立場。雙方互不認同選舉與制度,南北體制與理念導致越來越遠,北越與南越因政治路線差異激化為武裝衝突,也成為冷戰的一部分。這種南北分治格局從1954年起持續至1975年北越攻佔西貢,重新統一越南。

西元1955年11月1日美國介入越南政局

從1955年11月1日起,美國開始以軍事顧問及武器支援南越政府,正式介入,引發全面戰爭,美國政府擔心越南淪陷會導致整個東南亞包括寮國、柬埔寨、泰國接連成為共產國家,猶如倒下一排多米諾效應,因此必須預防首要一塊倒下。艾森豪總統於1954年公開提到這種思想,並用它說服國際社會參與印度支那的抗共行動。

法國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大量依賴美國援助,美國為維護盟友地位與殖民控制持續提供軍事資源,美國始於1950年即以顧問身分派遣MAAG(軍援顧問團)協助法軍,藉此將反共戰線維持於越南 。日內瓦協議後,東南亞局勢陷入緊張,美國轉而支持南越政府(如吳廷琰)、拒絕舉行1956年統一選舉,強化南越抗共立場。


西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面投入戰爭

1964年8月2日,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USS Maddox)在北越沿海的北部灣執行偵察任務時,遭到三艘北越魚雷艇攻擊,此次衝突導致美方回擊,擊傷對方船隻,並一艘被炸沉,而美軍僅有輕傷。

1964年8月4日,美方稱馬多克斯號與另一艘驅逐艦遭遇第二次攻擊,但事後調查顯示這次攻擊可能根本未發生,屬於誤判或情資誤導。8月5日,約翰遜總統下令美軍對北越目標進行報復性轟炸,正式升級戰事。8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北部灣決議》(Tonkin Gulf Resolution),允許總統約翰遜無需正式宣戰即可動用武力回應越南,開啟美軍大規模部署與空襲行動。

後續解密資料顯示,美方對8月2日事件的動作有挑釁性,並且第二次攻擊极可能是誤報或陰錯陽差。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全稱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披露,美國故意誤導情報以製造“攻擊”假象,為全面干預越戰鋪路。

西元1975 年 4 月 30 日越戰結束

美國雖於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署後撤軍,但越南南北雙方戰事仍持續至1975年西貢淪陷,結束戰爭。協定雖要求「停止美軍地面作戰與空襲」,卻允許南北越「保留現占領區及強化實力」,造成大量違約現象。北越立刻發動「旗幟作戰」與春季攻勢,南越亦動員反擊,導致交火不止,美軍撤後,南越失去空中支持與大量資金援助。

1973年全球油價飆升,造成南越經濟崩潰,軍隊士氣低落,武器缺乏,無法有效對抗北越,1974–1975年,北越趁勢發動重要戰役,例如1974年攻下富隆(Phuoc Long)、1975年春季攻勢與胡志明戰役,一路摧毀南越防線,最終迫使南越政權崩潰。隨著水門事件與尼克森下台後,美國國會大幅削減對南越援助。福特政府即使提出援助,也未能通過,使南越徹底失去外部支援。

1976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立,全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經濟政策失敗、邊境戰爭頻繁,使越南陷入經濟困境。

越戰結束後,西元1978年越南再出兵柬埔寨

1975年胡志明逝世後,柬埔寨由中國支持的「紅色高棉」(Pol Pot)統治。這個政權不斷越境襲擊越南,還殺害越南族群與邊境村民,引發越南強烈反應,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入侵柬埔寨首都金邊,推翻紅高棉,並扶植親越的「民主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此越南長期駐軍柬埔寨,導致柬邊界及東南亞區域緊張,直到1989年逐步撤軍。此役讓越南陷入長期「對柬戰爭」,拖垮經濟,也遭盟友封鎖,經濟陷入深困。

西元1979年中國與越南小規模戰爭

1979年2月,中國發動「教訓越南」的短暫入侵戰(Sino-Vietnamese War),目的是迫使越軍從柬埔寨撤出,中國雖在數週內撤退,但之後兩國邊境持續小規模衝突,直到1991年才徹底改善關係並恢復外交,中國的正式入侵雖短,但貫穿整個80年代的是不斷的地區武裝摩擦。

西元1986年起越南推行改革開放政策(Đổi mới)

採取市場經濟路線,經濟快速增長,並逐步融入國際社會。進入21世紀以後,越南逐漸轉型為新興經濟體,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至今仍保持高速發展的趨勢,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之一。

西元1991年越南長達數十年的多場戰爭終於結束

反法戰爭(1946–1954)
南北越戰/越戰(1955–1975)
柬埔寨戰爭(1978–1989)
中越邊境戰爭(1979–1991)

西元1993年中國與越南邊界劃定才落幕

越南與美國從1995年起恢復正式外交關係,2001年簽署雙邊貿易協定,2023年更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越南與中國兩國在越戰期間曾是同盟,但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及1988年赤瓜礁衝突之後,關係迅速惡化,雖然1991年開始恢復外交,並於2008年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南海主權爭端仍時常引發情勢緊張。越南民眾對中國抱持一定戒心,政府依靠中國市場卻也積極在外交與安全上進行制衡。




當前的越南更像是中美夾縫中的彈性外交的三角理論,被稱為竹子式外交 (bamboo diplomacy),巧妙地在中美之間擺盪並保持策略彈性 。

西元2025年更親美的越南


根據由智庫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進行的東南亞調查(2025年)指出越南在若被迫選邊時,有高達 79% 的受訪者選擇傾向美國,遠超過名列第二的國家水平,而選擇中國的比率很低,而 Pew 與 Gallup 的調查也顯示美國在越南擁有很高的正面領導力評價,普遍美國的好感和領導力認同遠勝於中國,甚至在越南名列亞太地區之首。

雖然歷史上美軍曾參與越戰並造成傷亡,但現代越南人更關注「當下的安全與發展」,而不是舊日的痛苦記憶。越南長期把美國視為「安全與經濟的穩定夥伴」,尤其在南海海域安全與高科技投資方面,美國的角色被視為重要。調查指出,相較信任中國者,越南民眾對中方「意圖利用軍事與經濟」干涉國家主權抱持更高的不信任。越南在「中美對選」中,明顯偏向美國,這不代表對美國的愛,而是基於「當下利益、主權保障與清晰信任」的選擇。越南民眾普遍認為美國在維持南海安全與提供經濟發展方面比中國更可靠。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