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投資最接近的關鍵就是本質上都與如何在不確定性中選擇有關。
哲學思想中的斯多噶學派(Stoicism)教我們在無法控制的環境中保持冷靜,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與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都強調區分可控制與不可控制,代表要專注在自己的行為與態度,不要因為外界的波動而動搖。對投資來說,人是無法掌控市場漲跌,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紀律、風險管理、情緒。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和卡繆(Albert Camus),告訴我們人生沒有預設的意義,我們要自己賦予意義。面對人生的難題,這代表勇於承擔自由選擇的責任。投資中不要依賴市場或別人的判斷來替你決定方向,清楚意識到每一次交易都是自我選擇的承擔。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中庸(Golden Mean)強調在極端之間找到平衡。人生不追求過度,也不陷入消極,投資避免過度貪婪與過度恐懼,在風險與報酬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
中國哲學家孔子(Confucius)的仁與禮,強調誠信與規範。人生難題往往來自人際關係,誠信能贏得信任。投資也是如此,尤其在長期的資本市場,誠實與穩健比短期取巧更能帶來持久的回報。
德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提出成為你自己(Become who you are),鼓勵人類在痛苦中淬鍊出更強的自我。人生的困境是鍛鍊的機會,投資的虧損也是,它是投資者成長、調整心態與策略的養分。
佛教哲學則提醒我們一切無常。面對人生時,無常幫助我們理解痛苦和快樂都不會永遠持續。投資市場也是如此,沒有永遠的牛市,也沒有永遠的熊市。接受無常,能讓投資者不過度執著,也不過度恐慌。
如果要我總結人生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我會認為是在有限的生命與無常的世界中,找到活下去的方向與意義。在無法避免的痛苦、自由帶來的責任,以及死亡的終點前,仍然能活得誠實、有意義,並且不逃避。
無法避免的痛苦往往來自於無常,因為人生無常,你無法預測下一刻我們可能面對什麼?這是我們焦慮的來源,做生意會面臨市場波動,每一天都可能有病痛甚至意外,或者要面對家人、朋友的人生無常,誠實往往需要面對自身的缺陷與矛盾。人類天性傾向於保護自尊心,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軟弱。尼采提過,人會用各種「謊言」保護自己免於面對殘酷真相,例如自己能力的不足,或人生其實並沒有預設的意義。這使得活得誠實變得非常艱難。
再來是人生的意義不容易找到,因為世界本身並沒有賦予固定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就說過:「人被判定要自由。」自由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很沉重,因為這代表每個人都要自己決定人生的方向,沒有任何外力替你保證這條路正確。
所以很多人因此選擇依附既有的宗教或政治與團體的價值、透過這些權威可以不用自己探索屬於自己的意義。
而人生難以不逃避困難,是因為現實充滿痛苦與不確定性。佛教說人生皆苦,這種苦不是偶然,本身就是生命結構的一部分。面對失敗、失去、孤獨或死亡的時候,人本能會想逃避,透過麻木、消費、工作狂、沉迷娛樂避免直面內心的焦慮。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指出,許多人寧可在舒適的假象中活下去,也不願意去面對內在的「陰影」。
社會因素加重人生的難題。現代社會的成功標準被定義成財富、地位、外貌,這讓人更容易活在比較與焦慮裡,而不是追求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
結果就是,人即使擁有很多,也依然覺得空虛。
從演化心理學來看,人類天性追求能提升生存與繁衍機會的條件。財富代表資源與安全,能保證食物、居所與健康,地位是群體中的權力與影響力,可以獲得更多合作與保護,外貌在潛意識裡與健康、基因品質及吸引伴侶有關。這些元素在原始社會就與存活與繁殖直接掛鉤,因此被內建在我們的價值判斷裡。
社會學角度來看,社會需要一套可見的衡量標準來分層。財富和地位因為具體可量化,所以最容易成為公共標準。外貌則在資訊還沒那麼透明的時代,常常是最直觀的外在信號。結果是,社會逐漸把這些特徵固化為成功的象徵。
在農耕和工業社會裡,土地、資本與人脈能決定一個家族的命運,所以財富與地位和成功綁得更緊。到了現代,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又進一步放大這種觀念,把金錢與名聲等同於人生價值。心理學層面則顯示,人類強烈渴望社會認同。當主流文化不斷透過廣告、媒體和教育灌輸有錢、受歡迎、好看就是成功,個體就會把它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有人知道內心的平靜和成長才是真正的成功,仍然容易陷入比較與焦慮。
真正的自由是心靈不被束縛。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發現長期幸福感更多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自我實現,而不是單純的財富或外貌。財富、地位、外貌會被普遍定義成成功標準,是因為符合人類的生存本能,被社會與歷史長期強化。但要不要接受這樣的標準,是每個人可以重新選擇的。
而重新打破社會定義的成功需要釐清自我的核心價值。需要誠實問自己我最在乎什麼?有人重視自由,有人重視創造力,有人重視人際關係。比如一個人或許收入不高,但如果能每天陪伴家人,對他來說可能比升官更成功。
設定可持續的目標。與其追求無止境的財富或地位,不如設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長期方向。例如,如果你的價值是知識,那麼讀書、教學或創作可能就是你的成功之路。
擁抱內在報酬。心理學研究顯示,能帶來長久滿足感的不是外在獎賞,而是內在的成就感、意義感與心流(flow)。比如音樂家演奏的快樂,並非因為掌聲,而是沉浸於音樂時的自我實現。
學會自我建立界線感。社會與媒體會不斷推銷成功範本,例如每天會看到IG與社群媒體的豪宅、名車、名牌包、商務艙,有意識建立自我的心理界線,避免無止境的比較。孔子說知止而後有定,知止是知道什麼時候夠了。這些你所看到的美好,背後都只是想包裝成讓你消費與購買的包裝,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與價值,當你能自我判斷,已經重新獲得人生自由的主控權。
接納無常。佛教提醒我們,財富與外貌都會消逝,唯一能持續的是修養與智慧。把人生看作旅程,而非分數表,能快速減輕焦慮。屬於自我成功定義是找到一條符合核心價值的道路,追求內在報酬,設立合宜的界線,並接受人生的無常。
如果要我總結投資的難題是什麼?
投資的難題,核心是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與風險的環境裡,持續做出理性可承受的選擇。這些難題可以分成幾個層面。
市場的無常與不可控跟人生一樣。經濟數據、政策變化、地緣政治、甚至一則突發新聞,都可能讓市場劇烈波動。就像佛教所說一切無常,投資者必須接受市場漲跌是常態,而不是期待永遠的牛市或永遠的熊市。
人性的弱點。亞里斯多德提醒我們要找到中庸,而投資正考驗人能否不被貪婪與恐懼主宰。許多人在行情上漲時過度樂觀,在下跌時恐慌拋售,結果錯失長期收益。斯多噶學派的教訓在這裡特別重要,因為投資者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紀律與心態。所以投資成功者全部都是紀律與自我心態管理的大師。
自由選擇帶來的沉重責任。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說過,人被判定要自由。對投資者而言,每一筆下單都是自我選擇,沒有人能替你保證勝負。自己承擔決策後的後果,無法把責任推給市場或他人,必須尊重市場所呈現出來的狀態。
現代社會容易把財富快速積累當作唯一的投資目標,但這往往導致盲目追逐短期獲利,甚至冒過度風險。孔子所強調的誠信與規範提醒我們,真正持久的投資成功來自穩健、誠實和自我約束,所以核心的投資理念不是追求短期獲利,而是有核心的基礎理論去支撐,比如財務表現、股價表現、或者產業趨勢。
學會面對痛苦與虧損。尼采說「凡不能殺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投資的虧損往往帶來焦慮甚至自我懷疑,但若能誠實面對錯誤,從中修正策略,就能把挫敗變成成長的契機。投資的難題並不是找到必勝的策略,而是在無常的市場裡,培養一顆冷靜、誠實且有自我約束的心,承擔自由選擇帶來的責任,並且在痛苦與不確定性中仍然堅持前行。
這是我認為投資最大的難題。
最後我分享近十年來我怎樣透過中國兩大哲學理論實踐到生活與投資之中,王陽明的心即理強調真正的答案不在外,而在於自己的內心。這某一部份呼應的是存在主義的自由,他說致良知意思是我們內心深處本就有判斷是非與行事的根源,不需要外在權威來告訴你該怎麼做。
「心即理」最簡單的說法,是宇宙間的道理,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
我把它簡化成與致良知結合,致良知雖然原本王陽明只是拿來應用在人生追求自我誠實與良知的過程,但我認為致良知他更簡單的用法就是當你覺得這件事情隱隱約約是錯的,那他就是錯的,只是當下你會因為很多代價而不想這麼做,比如旁邊有雙方有衝突動手了,你想要勸架但是怕自己受傷,所以就不這麼做,同樣地投資中,你明明知道這家公司讓你虧損嚴重,你捨不得停損,因為你一直怕他可能會上漲回來,但這個可能往往是你害怕損失而產生的感覺,實際上只要賣掉後面漲回來了再買回來就好了,你害怕中間損失的過程。
心即理給出最大的啟事也跟存在主義很類似,我們必須自己找自由,不依靠外在權威,而在內心自明的良知,但比較困難是當你什麼都不學,你自然很難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所以完全排除權威可能也不是好事,我認為行動與心念合一是心即理最高的法則,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理論與現實必須互相印證。再宏大的理論,如果放到實際生活中完全行不通,那麼它就缺乏真理性。這對人生與投資的難題都適用。例如投資策略再美好,若不能在市場裡存活下來,它就不是有效的策略。
實踐本身是修正的過程。真理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在不斷的實踐、失敗、修正中逐步逼近。這點和佛教講的修行概念相通,因為修行也是在生活中驗證、在困境中成長。
致良知的概念並不是只憑直覺判斷覺得錯就是錯,經過心性的修養與格物省察。若僅依靠直覺,容易把一時的情緒或恐懼誤認為良知。比如投資裡的停損,你可能覺得應該賣卻其實是被恐懼驅動,而非真正的理性良知。
市場的隨機性很高,短期的虧損未必證明策略錯誤,短期的獲利也未必證明策略正確。過度依賴實踐當下的結果可能導致過早否定好策略,或執著於僥倖成功的壞策略。換句話說,投資中的實踐必須結合長期的統計驗證,而不是一次兩次的結果,所以要參考更多的長期統計數據和經濟學經過驗證的結果。
在人生的難題中,老子道德經第七六章柔弱處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柔並不是軟弱無力,順應變化、靈活適應。水就是最好的例子,看似柔弱,卻能穿透堅硬的石頭。老子因此指出,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硬抗,而在能屈能伸。放到人生來看,不要執著於僵化的固執。人活著就會遇到無常與變化,如果一味逞強,不懂得適應,就容易折斷。反而保持柔軟,懂得退讓與變通,才能長久。
市場不可能永遠照著你的預期走,如果死守某個看法或部位,就像死之徒,柔軟調整策略、承認錯誤、適時停損,就像生之徒。柔軟不是軟弱,而是更高層次的靈活與順勢。
所以不用剛強的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人生就是走入死局,而投資你堅守自己的想法,就看不到更寬廣的世界,你會到處看到很多人堅守自己的想法,而你自己也產生優越感,但實際上好壞是用長期來慢慢發現的,所以大家才很喜歡說巴菲特,因為他被時間驗證績效良好。
但如果問誰是人生的成功者?
好像就沒有公認的答案了,因為你如果覺得佛陀是人生成功者他讓了很多人開悟人生無常與解脫痛苦,但似乎沒有對社會沒有積極的建設,王陽明的「心即理」如果拿來直接變成我覺得對就是對,也說的過去,而你把一切都量化,似乎又很難完全的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所以我對人生成功者的看法蠻簡單的。
一個自己覺得他的人生過的舒服,他能舒服的面對自己,平靜舒服的過日子,他就是人生成功者,舒不舒服不是別人給他的,就算你罵我,我也不太有感覺,我就靠近人生成功者,因為快樂與舒服與否,你可以騙過所有人,但誠實面對自我是否快樂與舒服,這個答案其實很容易取得。
0 留言